分享

穆陵关

 拥抱寂寞与狐独 2017-08-14

景点简介

  穆陵关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齐国犹嫌不足,在穆陵关以北5公里,又构筑了第二道长城防线。二道防线从泰薄顶东侧的脖根腿北去,经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顶山、摘月山、卧牛城,在临朐、安丘境内转一个大弯,在莒县、沂水边界与第一道长城会合,两道长城围成一个以穆陵关为核心方圆五十里的“长城城”。二道长城的关口名“大关”,大关以北不远是“小关”。小关、大关、穆陵关,三重防线三道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纵深防御体系。

  穆陵关是位于潍坊与临沂交界处古大岘山山口的一座古关隘,其建筑年代史家多有考述,据说初建于西周时期,后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长城,穆陵关又成为齐长城沿线上的一座最重要关口。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舆图上,唯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可见穆陵关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

主要景点

  在穆陵关东侧邵家峪村前,有齐长城的一堵土沙混筑的残墙,几千的风吹雨刷和人为破坏已让这堵残墙变得非常单薄了。从断面可以看到,土沙分层的痕迹十分清晰。墙体渗出一道道白渍,有人说这是因为当初冬季施工时,为了防冻和加固,在沙土里加入了大量海盐。墙体上还有一些洞,有人说当初修建长城时,中间用了很多木条起到加固作用,相当于今天混凝土中的钢筋。邵家峪村53岁的倪文华说,别看土沙结构,墙体确实很坚固。现在没人敢破坏了,前几年村民从墙上取土,一镐打下去,只能打出个小眼眼。

  穆陵关已荡然无存,齐长城仍荒凉冷寂。记者在沂水县博物馆采访时了解到,沂水县有关部门打算在该县的齐长城沿线每隔5公里设立一间类似护林房式的设施,派专人常年驻守,分段保护齐长城。他们还打算组织各方面专家,对穆陵关、齐长城的整体开发进行规划、论证。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穆陵关在齐长城的衬托下,能以崭新的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再现“东方雄关”、“天下奇关”的伟姿雄风!

名称由来

  关于穆陵之名的由来,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率文武百官巡游天下,一日来到大岘,见此地山势雄奇,灵气充盈,风景秀美,气候温和,心情格外欢畅,下令修建行宫,驻跸于此。历时日久,穆王爱妃盛姬患病而逝,葬于山上。后人因穆王爱妃盛姬陵墓在此,遂将此山称之为穆陵,今穆陵关东侧就留有“梳妆楼”遗址。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早在穆王之前,穆陵之名就已名满天下了。西周初年,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消灭殷商立下了赫赫功勋而受封于齐,建都营丘。当时齐国疆域,据史书载:“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这是“穆陵”一名见于史册的最早记录。

历史战场

  三千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刀枪剑戈,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抗战时期,穆陵关一带也曾是抗日战场。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进,拟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第五战区第二游击司令刘震东,率部在莒县一线阻击日寇。主要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从青岛撤退到穆陵关,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血战五昼夜,终因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我军以大队长陈宝骥及数百将士的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悲歌。

军事意义

  穆陵关在西周时期即为当局者所倚重,但由于历史久远鲜有史书记载,当时建筑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春秋战国时,穆陵关设在沂山东脉之大岘山上,关楼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宏伟高耸、巍峨壮观,门南北有陡峻的大道,关门内走廊平缓,关口左右为绵延千里的齐长城。该关居高凭险,布局合理,构筑坚固,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时的穆陵关是齐国的南疆边陲,东连沧海,西接泰岱,北走临淄,南控徐淮,是齐国防范鲁、莒、楚、越等国自南面平川通衢北犯的关卡,故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中说:“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

  鉴于穆陵关重要的军事地位,齐国在此设置穆陵亭,置亭长,设军队,以报警御敌,有效地保障了齐国的和平与稳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穆陵关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作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却都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唐末淄青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据险自重;宋太祖赵匡胤设穆陵关镇,防御北汉与辽国南侵;1216年,金国占领穆陵关后设为县,派专官镇守;元明时期均在此设穆陵关巡检司,造兵室扼隘于此。明嘉靖44年,原光禄寺省卿郡人冀练撰《增补穆陵关》碑记载:“东方之政行焉,乃下令曰:夫穆陵界临朐,沂水二县之中,盖徐淮之走,集三齐之藩蔽也,天险不修,何以言治其增防?补士量添弓兵二十人,通前四十人,为之室,令带家小随往备非常……”清初,穆陵关巡检司设皂录2人,弓兵20人,递铺兵30人,至清末关隘建筑逐渐倾颓;民国初,穆陵关巡检司移至临朐县蒋峪,关防设施日趋荒废。

  穆陵关一带山峦起伏,长城蜿蜒,绿树成阴,芳草萋萋,雄关屹立,风景优美。每年春来时节,穆陵关齐长城北部山区,常常是雪封大地,银装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腊象,一派北国风光;而关南的沂蒙大地,由于山岭阻挡,则是冰雪消融,暖气融融,草木吐翠,春意盎然,另一番南国景象,明清《沂水县志》中记载的“沂阳八大胜景”之一“穆陵停雪”即由此得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清人祝植龄曾作《穆陵停雪》云:

  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

  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

  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

  惟有阳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

传说典故

  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相传将军姓常名玄通,当年齐王派常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常将军家在穆陵关北常家沟,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附近,这就是二道长城的来历。后齐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损兵折将,昼夜苦战,终于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不料又被第二道长城挡住。询问当地百姓,皆言至齐国国有十道长城,于是楚军知难而退,齐国才免遭劫难。这时齐王认识到多亏常将军修筑的第二道长城,于是下令建庙、铸像以作纪念。记者在关顶村采访87岁的刘兴廷老人时,他说还清楚地记得常将军铁像,屈膝端坐,雄健魁伟,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拉走炼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