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每个人都曾因别人说过的一句话而开怀大笑,也不人因为一句话而倍感失落。 试想如果那个对你恶语相加的人是你最亲的人,或者是你父母,你一定会觉得这种伤害是无法承受的。但很不幸,有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这样的父母。 下面这十句最伤孩子的话,哪一句你曾不经意说出口的? 一、我都是为你好 几乎所有父母经常会走进这样的一个误区: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种过于直白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直接传递给孩子们。于是就有了这些话:“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你现在不听我的,以后你就知道了,后悔都来不及。” 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人处世,故而总会用“我是为你好”来要求孩子,殊不知,这句话已经位列毁娃榜首,让无数孩子心生疑惑、非常难过。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看似有很多选择和想象的空间,但实际上,在这句话出现时候的情境下,更多体现的并不是“你”这个主体,而是“我”这个表达者的意志。 因为我比你年长我比你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我比你看过更多的人情世故,所以我知道你走什么路更好,什么人更适合你。 但是,我呢? 为我好,有没有人想问一问,我是怎么想的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大人”,渴望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作为父母,要尊重他们内心的“小大人”,相信他们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二、你怎样这么没用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 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三、我再也不管你了 这句话在我们当妈的口中差不多是口头禅,很多妈妈看到小孩顽皮,难以管理,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就经常用,以此来吓唬小孩,希望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句话我也经常说,因为受不了熊孩子,天天被气得不行,然后这句“不管你了”就自个从口中蹦出来。虽然女儿会立马停止哭泣,但是这样的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你不愿意再与他进行交流。 说这种话的本意是吓唬他,而不是真正不管他,在事实上做为家长能真不管吗?你说的话不一致,小孩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变得不相信你。我女儿现在知道我说“不要你了”是骗她的,她已经不再怕我了,她还是想怎样就怎样。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有叛逆心理,她总是和我对着干,这样狼来了的想法已经骗不了孩子了,只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任,亲子感情破裂,孩子的心灵受创…… 所以不要再用“我不管你了”这句话来吓孩子了。 四、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中国的孩子,基本从小都是听这句话长大的…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己强,实在太伤自尊了!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可怕的敌人——那就是”别人“。”别人怎么学习那么好?”“别人怎么那么有礼貌?“”别人……“每日里耳边都充斥着这样”教育“的话语,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无助 。 教育孩子不应统一模式,要因材施教,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不可随意涂抹,别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告诉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关键在哪,让孩子学会跟自己比赛,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五、你和你爸一样懒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爸爸爱赌博,你不可以像他一样爱赌博!”“你爸爸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我保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爱赌博、不顾家。 为什么? 这句话不仅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是对爸爸的不尊重。不管您对配偶有什么不满,也不应不分场合去诋毁他。您的孩子需要一个值得尊敬的爸爸形象。在损害爸爸形象的同时,您同样夺走了孩子成长的榜样,破坏了父亲的权威。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 孩子的教育,每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发表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
|
来自: Alexandre187 > 《[教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