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特殊工艺镜精品赏析

 RK588 2017-08-15

(本文素材整理自网络)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采用范铸技术制作,铜镜也不例外。1949年以后,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和山西侯马等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片的铸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器陶范,为我们揭开古代青铜器铸造之谜提供了依据。学术界始知有镜范出土,是清末以后的事,清末、民国的学者罗振玉、梁上椿都有相关记述。考古出土的镜范主要是出自山西侯马和山东临淄等地,河北易县也有出土。镜范的出土,使我们对铜镜铸造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古代青铜镜的品类当中有一个不同于常规铜镜的镜种,镜背纹饰面往往有金银、贝壳及绿松石等饰物做装饰,还有一种镜背纹饰采用的是透雕工艺。此类铜镜往往等级较高,工艺复杂,制造起来更加的困难,所以艺术价格相对更高,而存世量却比较少,这类铜镜在常规铜镜铸造的基础上还延伸出运用特殊工艺在镜背纹饰面做装饰,使其更加的美观及特殊,故我们通常统称为特殊工艺镜。


铜镜的雕制是一项专门的技艺,以下是铜镜雕刻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镂空(透雕):从传世和出土资料看此类镜采用方形的较多。由镜背与镜面相合而成,一般镜面为青铜,背面为模铸镂空式红铜,因此为「二重镜」。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有透雕蟠螭纹的;四川培陵战国早期墓出土有透雕双龙纹的。流失于国外的镂空纹镜也不少,纹饰亦为蟠螭,还有四夔纹、嵌石变形兽纹镜。

金银错:所谓金银错工艺是将金银一类的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背面预先做好的凹槽内,再将其错磨平整。这种工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兴起,战国时有了较大的发展。最有名的错金银镜当属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狩猎纹镜。

镶嵌式:镜背镶嵌绿松石、玉、琉璃等的工艺。山东淄博出土镜有29.8厘米,在粗线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地上嵌绿松石,还嵌了9枚银质乳钉。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已流失于国外的嵌玉和琉璃镜亦十分华美,背面正中嵌一枚圆形蓝色琉璃,其外嵌素面白玉环,环外一周蓝色琉璃,最外为索纹玉环。

彩绘:使用色漆在铜镜背面素地上描绘花纹。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中出土了几面彩绘镜。有以红、黑、银等彩色绘出的对称云纹镜;朱地上以黑、银灰、黄色绘出的蟠螭纹镜;绿、朱、褐等色绘出的云纹镜。湖南慈利楚墓出土了方形彩绘方格纹、圆形彩绘方格云钩纹镜,湖南长沙楚墓中四兽纹镜素缘绘有红色方连纹。另外已流失在国外的凤鸟纹镜上有敷彩的,此镜传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鎏金:考古出土资料证明,汉代流行鎏金银技艺的铜镜。所谓鎏金银是用汞剂涂附法来外镀金银的工艺,一般是将水银与金粉或银粉合在一起研磨成汞剂,涂在处理干净的铜器表面,用一定方式加热器物,使汞剂中的汞挥发,留下金粉或银粉均匀地附在铜器表面。

金银平脱:金银平脱镜是将金片、银片裁剪成所需要的纹样,将其贴在填满胶漆的镜背上,然后在上面涂漆数重,待干后加以细细研磨,使贴上的金银饰片与漆面平齐,落出金光灿灿、萤光闪闪的纹饰。

螺钿:用螺蚌贝壳薄片造成所需要的图案,用漆贴在器物上的工艺。中国一般器物的螺钿工艺约始于商代,但唯铜镜的螺钿工艺盛于唐。

泥金: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铜镜表面或青铜器物表面,“金汞齐”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