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心得》第二章 效法天道、天人和一:《群书治要》的天道思想

 清醒4321 2017-08-15

《群书治要》作为中国古圣先王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其治国理政的思想,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圣贤政治”。政是指主持政事;也有政策法令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正己,端正自己。“治”是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让社会实现安定的状态。因此,“政治”的核心在于正己而化人。

中国远古时期的帝王,都是深明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也就是古人所讲的圣人。他们治国平天下,其核心就是“正己化人”。这种“圣贤政治”,有五个不同的境界,分别是以道、德、仁、义、礼来治国。

在《群书治要·庄子》里面讲到:

“圣人行不言之教〔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道不可致也〔道在自然,非可言致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意思是:圣人施行的是不需言传之教化。“道”不可能靠言传来得到。由于失“道”,后来才以“德”治天下;由于失“德”,后来才以“仁”治天下;由于失“仁”,后来才以“义”治天下;由于失“义”,后来才以“礼”治天下。

道、德、仁、义、礼,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治国的五个不同境界。最高层次的是道,最低层次的是礼。而这种“圣贤政治”的思想根源,就是《老子》上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古圣先王,他们治国平天下,完全是向天、地、自然学习,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以“道”治理天下。

什么是“道”?《中庸》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深的。台湾徐醒民教授在讲解《中庸》时讲到:

“天命之谓性”,根据汉儒郑康成的注解,“天命”就是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生人”是人生这两个字把它倒过来讲。我们人从天命,所受这种命,称为性命。“性”是我们的本性,本性是空空洞洞的,它没有现象,它是我们宇宙人生的本体。

“率性之谓道”,根据郑康成的注解,“率”当循字讲,循是顺的意思,顺乎本性。郑康成解释,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他说根据我们本有这个性,顺乎我们自己本性,“行之”是什么?我们一切的言语、行为,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活动,都要“率性”,换句话说,都要顺乎我们自己的本性。这称谓道。道是什么?一般讲道是道路,道路是一个大路,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你必得要走的这条大路,在陆地上你若不走这条道路,你走草地,或是其他没有开辟路的土地,你就走不通。所以必须要循着这条道路走。过海,海也有海路,也有水路;乘飞机,空中也有轨道的,也是有道路的。所以“道”当路字讲,是指我们想要到达某一个目的地,所必行之路,这是一般讲的道。在这里讲的“率性之谓道”,“道”是指性,意思是“天命之谓性”,我们都本有这个性,那么它在哪里?那就得率性,一切顺乎性,这就是道。那时你就能够得到这个本性了。

怎样“率性”?“率性”是把自己一切的私心去掉,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不要为自己,都要为天下苍生,替他们的利益,替他们的这些问题,来求其解决。所以过去的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除了孔子没有做天子,没有位之外,其余都是有位的。他们做天子,有了圣人之位了,已经成圣人了,还是那样的为天下民众谋求福利,为天下民众的教育,没有一天休息,他们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开发出来这个本体,与天下所有人的性是一致的,自己已经成为圣人了,天下那些一般的人,还是有种种的痛苦、种种的问题。自古到现在,一个人生在世间,遭遇的问题有多少?现在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人与人之间也不相等,有的生活都不能维持的。那些在位的圣人,他是为了天下人这些问题,来谋求解决。最重要的是要一步一步地,要让天下人这些回归本性,往这个方向去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说“率性之谓道”,就是学古代那些圣人,起心动念不是为自己,完全为天下人。如果你能够这样用心的话,你就是率性了,率性就是理性,一切都是合乎道理的。若反过来,心里起了任何一个念头,那都是为了自己。虽然我们想率性,实际上那是率情,而不是率性!那就完全背道而驰。因此要讲“率性之谓道”,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要去掉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思,必须要从这里来用功夫,你才能够率性。比如,你在家庭里面,家庭里的任何人,对你有意见的时候,起了冲突的时候,你不要情绪化。你要分析分析,他为什么这样对你,这些不同意见,你首先要替他来想想,这就是理性在起作用。中国讲五伦关系,在家庭里面,最基本的结构是夫妇,然后是父子、兄弟。在社会上,上下的关系是君臣,平等的关系是朋友。五伦之中的每一种关系,在有意见不同的时候,有利害不同的时候,你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情绪。从理智上来研究,把情绪转为理性,这就是修道。

“修道之谓教。”教是什么?我们学圣人,一方面是自己在学,自己在学也是学圣人之教;一方面也把这个道理告诉他人,这就是教。古时候那些在位的圣人,正如孟子所讲的,“作之君,作之师”。他们一方面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一方面又是老师,老师教什么?教人怎样学圣人之道,教人怎样开发自己的本性。当然不是对于任何人都是这么直接讲的,要一步一步地按照每个人的学习能力、程度等的不同,一步一步地来教化。就是没有圣人、天子地位的时候,像孔夫子,他也是终生诲人不倦,那就是教啊!已经成为圣人,他就永久地在那里教化众生,孔子除了自己诲人不倦以外,同时也教他的学生,教什么?“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小人儒是什么?你自己学道,学好了自己就了了,自己在享受了。孔子不赞成这个做法,孔子教他的学生要做君子儒,君子儒是什么?一方面自己在学,学到自己有教人相当的能力了,自己也懂了道了,修道也有相当的能力了,那么你就可以教化别人。当然教化别人,你还是根据圣人所讲的言论,圣人的言论,都是记载在经典里面,你根据经典来教化他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可以说是中国圣贤教育的根本,也是古圣先王的“圣贤政治”的根本。所以,我们不论是学“圣贤政治”,还是学圣贤教育,其根本是学习圣人,自己在学圣人的同时,也教化他人。因此中国文化要求领导者,一定要做好三个角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怎么样做呢?就是要学天道。就是《周易》里面讲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遵循天道,是指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效法天道,一是要效法天的“广而无私”,二是要效法天的刚健,永远不止息地去为大众服务,也就是学习圣人之道。

古圣先王的“圣贤政治”思想,实际上就是教人遵循天地之道,也就是回归到人本有的性德中去。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让人回归到本有的性德中去,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最重要的教诲。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代的圣人在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之后,为了向世人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上观天象,下察地理”,通过符号把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表达出来,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八卦,进而推演出六十四卦,这也就是大道之源的《周易》。

在孔子以前,《周易》都是只有圣人才能够读得懂的,一直是圣圣相传,圣人依此来治理国家。因此,圣人治国,都是“则天而行”,完全效法大自然的规律来推于人事。儒家将自然界这种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是永远不变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样的规律称之为道。由于道无法言说,因此,中国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让人效法天地。中国自唐虞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取法于天,也就是要效法天道。

在《群书治要》中,节录了许多包含天道思想的经文,教导为政者要学习古圣先王这种“法天而行”的思想,要依照“天道”来治理国家。

 

一、则天而行,是为天子

《群书治要》认为,为君者治理天下,第一条就是要效法天道。

在《群书治要·典语》中讲道:“王所以称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说明君王之所以称作“天子”,是因为他发布政令,都是效法天道而行事。

《群书治要·政要论》更指出:“天,万物之覆;君,万物之焘也。怀生之类,有不浸润于泽者,天以为负;员首之民,有不沾濡于惠者,君以为耻。”(卷四十七《政要论》)意思是:上天是万物的保护者,君主是万民的保护者。凡有生命的物种,若有得不到雨水浸润的,天把这看做有负众生;一国之中的庶民,若有得不到仁慈濡染的,君主把这看做自己的耻辱。

《群书治要·六韬》中也同样指出:“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意思是:天子,就是要让天下人如同父子一样亲密友爱,这才称得上天子。中国古人认为,天子应该法天而行,法天而行的根本,在于没有私心,真正全心全意地为天下服务,如果一有了私心,即是违背天道,就一定会有不吉祥的后果。

 

二、履天之道,行天之德

在《周易》的 乾卦中,讲到,乾卦有“元亨利贞”这四种德性。乾代表天,在人,即为君、为主、为男。“元亨利贞”作为天的性德,体现在人即是“仁礼义智”。因此,孔子在《周易·说卦传》里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明仁义是人道的根本,是人人应该遵守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人应该效法天的德性,时刻不停地去努力修习自己的德行,像天一样完全平等、无私地去利益天下万物。也就是要时刻以仁义礼智信的常道来行事。

在《群书治要·六韬》中,更告诫为君者道: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意思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民共同享受的,就是仁爱。实施仁爱者,天下就归附他;使人民免遭死亡,解除人民的困难,救助人民的灾患,接济人民的急需,这些就是恩德。布施德政者,天下就归顺他。和人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谁讲道义,天下就归同谁。人们都害怕死亡而更想生存,喜欢得到好处和利益,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就是天道。谁实行天道谁就拥有天下。

 

三、顺天即吉,逆天则凶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道是永恒的。人只要一违背天道,就会带来凶灾;而顺应天道,就会获得吉祥。

在《群书治要·管子》中,讲到:“失天之度,虽满必涸。”意思是:如果人违背自然的法则,即使一时强盛,之后必定会衰弱灭亡。在《群书治要·三略》中也指出:“夫人之有道者,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人者,畏惧而不敢失道。”意思是:人能顺乎道,就好像鱼得到了水,鱼得水而生,离水便死,人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所以为君者治理百姓,要时刻敬畏、戒惧,而不敢背离道。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就如同我们在路上行走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如果人不遵守,必然会引发堵塞和事故。

在《群书治要·墨子》中,更是详细地讲到了人应该如何效法天道,其中说道:“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德原作息),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之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今天下无小大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戮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意思是:用什么作为治理的法则才可以呢?不如效法上天。天的品行博大无私,它施予恩惠厚重而不自居,它给予光明持久且永不衰减,所以圣明的君王都效法它。既然以天作为规范,那么所作所为就一定要以天意来衡量,上天希望做的事就做,上天不希望做的事就不做。那么上天希望做什么、厌恶做什么呢?天意肯定希望人们相互友爱、相互帮助,而不希望人们相互憎恨、相互残害,因为苍天对所有人都很爱护、都给予好处。怎么知道苍天对所有人都如此呢?如今,天下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属国;人无论老幼贵贱,都是天的臣民。人们常说:“爱护人、利于人者,天必定赐福给他;憎恨人、残害人者,天必定降祸于他。”以此可见天希望人们相互友爱、相互帮助,而不希望人们相互憎恨、相互残害。以前的圣君,禹、汤、文王及武王,爱天下所有的百姓,率先来尊崇上天、敬重鬼神,他们给予世人的好处很多,所以天佑护他们,使他们被立为天子,天下的诸侯都归顺侍奉他们。暴君桀、纣、幽王及厉王,厌恶天下所有的百姓,率先咒骂上天,侮慢鬼神,残害百姓极多,所以上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自己的国家,身遭杀戮,并受到天下人的羞辱,后代子孙咒骂他们,直到现在仍不停止。

 

四、太上治民,下知有之

当代一位大德曾经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是以“道”治天下,无为而治,这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自尧帝以前的帝王都是如此而治国的,他们的治国境界,在《群书治要·老子》里如此说道:“太上,下知有之。”在《群书治要》辑录的河上公注解说道:“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淳也。”意思是:上古的圣王,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而已。“太上”,是指上古时期没有姓名的君王。“下知有之”,是说百姓虽然知道上面有君王的存在,但不以臣道侍奉,内心质朴淳厚。这时的天下,人人都质朴淳厚,天下不治而治,因此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在《群书治要·文子》里也讲到:“以道治天下,非易民性也,因其有而条畅之。故渎水者,因水之流;产稼者,因地之宜;征伐者,因民之欲,能因即无敌于天下矣。”意思是:用道来治理天下,并不是要改变百姓内在的性情,而是要根据其本性加以正确引导。所以,开渠引水的人是根据水的流势方向来进行的;种庄稼的人是根据土质等情况来安排种植的东西;征伐者,要对百姓的欲望因势利导,能顺民心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

在《群书治要·文子》里还讲到:“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弗好憎,赏罚不喜怒。”意思是:用王道来治理天下的君王,崇尚无为而治,推行无言的教化,因循事物的规律来引导百姓,责求其成功而不会使其劳累,谋划政事不会失策,行动不会有过错,进退都合乎时宜,动静都合乎理义,赞美与憎恶都不因个人的好恶,奖赏与惩罚也不因自己的喜怒。

在《群书治要》里,我们看到,魏徵等人几乎反复地提醒为君者要时刻效法天道,依天行事。天即是宇宙自然,天道即是宇宙自然间的规律。中国古人讲,“逆天者亡,顺天者存”,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就能生存下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就会被淘汰。中国历史上朝代的不断更替,无一不是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

《群书治要》中的“天道”思想,可以说是其治国思想的核心,只有明了“天道”,方能“推天道以明人事”,通过学习天道变化的规律,来明白修身、治国、理政的道理。(邵阳后学肖祥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