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青木森森 2017-08-15

大量的秦汉简帛书,包含了篆书、隶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与金石文字一道,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文字书法面貌。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残简

按照传统的说法,秦汉书法是属于金石学范围的,这因为研究秦汉书法靠的是金石材料。可是,这些金石材料有很大的缺陷,无论是青铜铭文还是石刻文字,它们大都是用刀刻出来的。但刀刻和笔写的笔画形状是不同的,刀刻字的粗细一律,直而尖锐,没有毛笔的提按顿挫所形成的丰富的笔形,石刻情况虽好一点,但是西汉刻石还是这样,只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才注意刻出笔态。

更重要的是金石刻辞比较庄重,它选择了一种比较稳重保守的书体,所以它不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文字书体。直到出土了大量的秦汉简帛书,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文字书法面貌。从这些出土的秦汉简帛来看,包含了篆书、隶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秦用小篆统一文字,篆书成为当时官方颁布的正式书体,比较庄严的场合,如官方的《泰山刻石》、权量铭文要用篆书,民间的如柩铭也用篆书。

出土简牍中篆书为数不少,如青川秦简,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罗泊湾木牍,双古堆汉简等。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睡虎地秦简

目前,很多人把隶书说得很宽,常常把睡虎地秦简划入隶书,这实在是个误会。如简中的“水”,“表”,“步”,“民”都是篆书写法,它与《泰山刻石》之类工整的篆书的差异只在运笔,不用弯曲圆转的长线条,而是用短促的直线条,其实这是手写的缘故。

当然秦汉之交正处于篆书隶变的转折点。篆书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隶书的成分,睡虎地秦简有之,马王堆甲本《老子》更多,这并不足怪。睡虎地秦简的文字中点、横、竖、撇等笔势略呈端倪,而甲本《老子》笔画纵横,左右开张,有较多的隶意在其中。从书法艺术看,前者沉着稳健,后者酣畅淋漓,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马王堆《老子甲本》

帛书《老子》乙本始写年代约在西汉文帝时期,它虽然与《老子》甲本的年代相距不远,可是文字面貌相异很大。《老子》乙本字形方正,而略呈扁平,横竖分明,用方折而不用圆转,笔画顿挫分明,已经有明显的隶书波磔。但是它的文字结构中还有很多篆书意味,所以它是出于篆、隶转变过程中的早期隶书。《老子》乙本书写工整、典雅,可以看出书写者技术娴熟,有深厚的功力。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马王堆《老子乙本》

《汉代·艺文志》说秦代已有出土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趣简易,施于徒隶也”。

从出土的简牍来看,秦简是篆书不是隶书,定县汉简及甘谷汉简才是隶书的代表。

《定县汉简》的书写年代约在西汉五凤初年,比《老子》乙本的抄写年代晚八十年,可是这八十年间是隶书趋向成熟的时期,是书体变革的最重要阶段。定县汉简是一种成熟的隶书,它的字形结构完全是经过变化了的隶书结构,它外形扁平,笔画向左右对称伸展,逆锋入笔,平过提出,横竖均中锋运笔,笔力充实,笔意舒坦,已经具备蚕头燕尾的波笔。据研究,定县汉简的字形已与《熹平石经》、《史晨碑》、《曹全碑》的字形基本相同了。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定县汉简

《甘谷汉简》

根据简书本身的记录,《甘谷汉简》是东汉延熹元年之物,此时汉碑盛行,隶书的书法处于鼎盛的时期,书家辈出,流派纷呈。甘谷汉简的书法艺术也能部分地反映当时的面貌。

简书字形平扁,中心收敛,左右舒展,这一点有点像《曹全碑》,而简中心画近于楷法,也与《曹全碑》相近,但是甘谷汉简波笔特长,如“所”,“诸”等字伸出波磔长于主体的宽度,这种纵笔之态,又近于《尹宙碑》的风格。甘谷汉简的波笔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它的起笔与一般蚕头不同,是一个短竖,用这样庞大的竖画作为波笔的取势,应该说与这类波笔的长度有关,如“王”,“二”字起笔。《天发神谶碑》的起笔也有一个短垂,与甘谷汉简相同,两者年代相近,可以说它们有源流关系。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甘谷汉简》起笔处有短竖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天发神谶碑》“天”字起笔有一个短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