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拳劲

 rocky_gan 2017-08-15

形意五行拳劲是人体内部和外部相结合运动所发生的整体力量(或整体劲),而且内部的运动一定要结合外部的运动才能发生作用,单纯的内部运动是不起作用力的。单纯的外部运动,固然能产生力量,但是运动人体的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快慢范围约束了它应有的力量,只有结合内部运动范围的大小,才能完整体现人整体劲力的强弱。形意拳,顾名思义,外形内意。外形是指人的头、身、手、足效仿大自然飞禽走兽的搏斗动作;内意是人的意念、意识导引经脉气血的思维运作。就拳术而言,这里的思维运作主要指人的腰部命门(两肾)与前腹神阙(肚脐)之间的部位。因为,这里是人生命的起源点(发源地),也是人体“能量”的凝聚部位——气库丹田。


古人创编形意拳的理论依据是“阴阳五行学说”。形意拳主要包括两部分的拳术,一是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二是十形拳(后增二形,或为十二形拳),即鸡形拳、虎形拳、龙形拳、熊形拳、鹰形拳、燕形拳、马形拳、蛇形拳、猴形拳、鹞形拳等。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种靠搏斗生存的动物,为什么仅选择这十种动物呢?它是依据什么标准而这样选择的呢?经历代前辈的不断实战磨炼,科学总结出形意拳术主要练的是“踩扑裹束撅”五种劲路,配合这五种劲路的要领,又选择提出了“鸡腿、龙腰、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等等。在以此作为身法的同时,按这些拳术的组织内容及运动原理和转化方位,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借鉴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金木水火土),联系它们本身运动的属性和方向,作为这种拳术运行、发展和变化中的代表者,从而归纳和演绎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这套拳术劲路创编时的理论依据。踩扑裹束撅等劲路是内劲的五行;鸡腿、龙腰、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等势,是外形的五行。内外结合,达到周身节节贯通的整体劲路。现将阴阳五行结合五种劲路列表如下: 


  


现将多年来我习练形意五形拳劲路的体会分述如下:   一、踩劲,如踩毒物,入地三分。踩,是用足去踩踏,以足前掌和涌泉穴为主向下踏,是沉劲,用以踩对方的脚。因为,足是身躯的根本。练习各种动作,首先要根盘稳固,才能使身躯稳定和动作得机得势,踩脚就是动摇对方之根本。踩时脚要轻提平出,不要提太高,离地约二三寸,踏下去时全身沉着下去,集中在这一点上。为什么脚不要抬高?因为一抬高,落地就没准头了。全身下沉与“金”的下沉性相类似,用脚踩固然显著一些。凡是用手下采或下劈而沉身向下的,都是同一个劲路,但沉着向下必须先要轻巧上提,才能加强沉着的劲头。事实上也可得到证实,若用力把足提跨出去,再向下踩踏,就使不上劲,轻提就能重落。所以,锻炼沉着劲的同时必须锻炼轻巧的提劲。轻巧是为沉着,沉着又促进轻巧,这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外形方面“鸡形”以沉着为主,轻巧为辅,再配合着“燕形”的轻巧为主,沉着为辅,才能使踩劲恰到好处。



二、扑劲,如虎扑物,快速迅猛。扑劲,须意领、气催、头攻、身进,前足提踏,后足蹬起,手要锐利,臂要力撑,腰要挺拔,才能发出全身躯的前扑之整劲。具体来讲,扑主要用手和腕的劲,向前推搓而伸出,手是梢节,是身躯的前哨,交手时与对方接触最近,所以动作中手运用的最多。扑,虽是用手和腕的劲,实际上是把全身的劲贯串到手和腕,并且不单纯用手的劲力,要像饿虎扑食般整身扑出去,扑出去上肢伸展,并结合下脚的躜蹬,否则不是轻浮无力,就是自己倾跌而不能得势。整身扑展与“木”向周围伸展的展性相类似,向周围伸展必须内部先行提蓄,把周身的劲提起蓄住,并向前推伸,搓拍对方头部或面门。犹如树的枝叶伸展一般,由于躯干从根部汲取精华,而根部又伸展配合着提吸。蹿扑之势虽须先行提蓄,而提蓄尤着重下脚的躜翻。因此,锻炼虎形蹿扑(图3)的同时,须配合着马形的躜翻(图4)。脚起乃躜,前扑与后躜是辩证统一的;脚落是翻,劲是由后足跟循小腹上翻与扑的提蓄相结合的。



三、裹劲,裹者合也,如包裹之不露。裹劲主要是运动于顾法,因此裹要含,要合,要吞,要横。同时,裹劲的打法着重于撑劲和摆劲。在运用上是顾中有打,打中有顾,先顾后打,遍身是法,练时宜分,用时宜合。裹是整体缠绵曲折的沾绕劲,也带上肘臂的扫括劲。要沾绕,就得把动作展开,才能包裹得住对方,也只有开展,才能使得上肘臂的撑塞锭盘拐等动作。前辈们常说:“此奉是块大包袱坛子,要把人穴包住。”所以,动作展开很重要,尤其是沾绕、扫括的开展,在动作形态上讲就翻滚,主要是腰部进行的灵活曲线运动,且是由外向内的动作。由外向内以后,必须由内向外展出,才能继续由外向内。因此,锻炼龙形裹括的同时,必须配合着蛇形的拨钻。拨钻是由内向外的动作,也是曲线运动,这些曲线运动与“水”的曲折流动之属性相类似。水的流动形成波浪的翻滚,水的流动是无孔不入的钻进。前辈们说:“先钻后撑,沾才能发展,才能撑,不沾不展,钻沾展翻。”沾绕扫括都是挨傍贴靠的撑劲,能钻进才能使上撑劲,能沾住对方,才能展开,在展开中才能撑一如果沾不住对方,就发展不开。所以拨钻和沾绕是相关联的,开展和翻滚是相关联的,要练裹劲,就必须在这些辩证法中探索。



四、束劲,有伸筋拔骨之功。上下束而为一,束是背膀的劲,人的身躯是长形的,为了使劲力完整一气,不致散乱,把身躯上下束成一团,就能舒展其力,这是锻炼的开合。劲的舒展开来,主要是从身躯中段向上拔发,背脊是身躯的中段,在熊形中分析,引劲由脊而发运行于两膀(翅),两膀的运用就是向上拔出后的舒展,这与“火”荣荣上炎的属性相类似,火力上攻之势很猛,并且与引伸的舒展不同,而是裂开般的舒展,开的劲必须有合劲才能继续不断,向上拔就须向下蹲,有舒展就须有收缩,束劲就是运用这些辩证法的相反相成而锻炼成就的。所以,熊形配合着猴形的缩蹲,就是束劲的束合与舒开的基本形态。



五、撅劲,亦称为寸劲、抖劲,犹如山崩地裂,瞬间爆发。撅劲主要来源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的凝聚吐发。当然亦不能脱离全身的三节合一,四梢齐起,五行俱闭,六合为一的重要配合作用。所以,撅劲是全身运作的震劲之劲,犹如急火烧身,是“一气团聚”的劲头,与“土”凝聚的属性相类似一劲力凝聚才发生震劲,而且凝聚是从周围横和分层的劲路,是向内充实的。横和直的劲是两个角度力的分合,是突发性抖擞的震动。所以,我们锻炼撅劲,就是要运用鹰形的直劲配合着鹞形的横劲一起练习。拳术离不了十字劲,起横落直(顺),且横里有直,直里有横,看横是直,看直是横,全在十字变化之间。横劲、直劲交叉向内充实,横的凝聚就向直里发展,直的凝聚就向横里发展,横与直是交叉、凝聚的。所以,横劲直劲向凝聚而去,也是从凝聚而来的。



总而言之,踩扑裹束撅五种劲路,在形意拳术中又称为五绝。下肢踩劲要钻,上肢扑劲要猛,全身裹劲要合,经筋束劲要拔,劲气之撅要毒。踩要绝,扑要绝,裹要绝,束要绝,撅要绝,一绝才能无所不绝。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