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魏、晋、周、汉这些国号会被那么多个政权使用?

 金色年华554 2017-08-16

先简单梳理一下,究竟有多少个政权使用了这些个国号(西汉初年的封国自治权限相当大,所以单列出来,算作一个政权):

魏【12个】:先周魏国(芮城)、西周魏国(芮城)、战国魏国(安邑-大梁)、秦末魏咎魏国(大梁)、楚封魏豹西魏(安邑)、曹魏(洛阳)、冉魏(邺)、翟魏(滑台)、北魏(平成-洛阳)、西魏(长安)、东魏(邺)、李密魏国(瓦岗)

晋【5个】:先秦晋国(翼-绛-新田)、西晋(洛阳)、东晋(建康)、李克用前晋(晋阳)、石敬瑭后晋(开封)

周【6个】:西周(丰镐)、东周(洛邑)、北周(长安)、武周(洛阳)、后周(开封)、吴三桂周(昆明)

汉【10个】:西汉(长安)、赤眉汉(长安)、玄汉(洛阳)、东汉(洛阳)、季汉(成都)、刘渊汉国(平阳)、侯景汉国(建康)、后汉(开封)、北汉(晋阳)、南汉(广州)

似乎魏、汉要远比周、晋更多一些,再来比较一下其他常用国号

唐【6个】:先周唐国(襄汾或翼城)、西周唐叔虞(襄汾或翼城)、西周汉阳诸姬唐国(南阳唐河)、唐朝(长安)、后唐(洛阳)、南唐(江宁)

齐【9个】:西周春秋姜齐国(临淄)、战国田齐国(临淄)、秦末田齐(临淄)、韩信齐国(临淄)、西汉齐国(临淄)、段龛齐国(广固)、北齐(邺城)、南齐(建康)、刘豫伪齐(大名)

宋【4个】:周代宋国(商丘)、刘宋(建康)、北宋(开封)、南宋(临安)

赵【4个】:战国赵国(邯郸)、前赵(长安)、后赵(襄国)、王镕赵国(镇州)

吴【7个】:春秋吴国(姑苏)、西汉吴国(丰邑)、孙吴(建业)、杨吴(金陵)、吴越(杭州)、朱元璋西吴(应天)、张士诚吴国(平江)

楚【10个】:周代楚国(郢)、陈胜张楚(陈)、义帝楚国(彭城)、项羽西楚(彭城)、韩信楚国(下邳)、西汉楚国(彭城)、桓楚(建康)、隋末林士弘楚国(豫章)、马楚(潭州)、张邦昌伪楚(开封)

越【4个】:周代越国(会稽)、东越国、赵佗南越(番禺)、吴越(杭州)

夏【5个】:夏朝、胡夏【统万】、隋末窦建德夏国【洺州】、西夏【兴庆】、元末明玉珍夏国【重庆】

秦【4个】:周代秦国&秦朝【雍-咸阳】、前秦【长安】、后秦【长安】、西秦【苑川】

燕【10个】:先秦姬姓北燕【蓟】、先秦姞姓南燕【不详】、西汉燕国【蓟县】、前燕【邺】、后燕【中山】、西燕【长子】、北燕【龙城】、南燕【滑台】、隋末高开道燕国【渔阳】、安禄山燕国【洛阳】

综上,这些个国号被重复使用的原因有三:

一、源自先秦古国的名号:割据政权用其所在位置的古国名号、地域名号来增强威望,一旦这些个割据政权通过武力手段统一了全国,也便顺道成了一统王朝的国名。

二、得自前朝封爵的名号:通过禅代手段取得政权的王朝,往往以前朝王公爵位名号为其新王朝国号,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正统性。

三、血缘或姓氏攀附:除过前述两点因素外,新王朝建立者还很喜欢将自己的家族亲缘攀附到上古圣王或前代王朝身上,来宣示自己的正统性,如刘渊、赫连勃勃便分别攀附了汉朝刘氏皇族与夏朝王族。


获取更多国史干货,请关注头条号“寒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