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卷发配络腮胡,美术史第一男神的修炼手册

 心中有爱春常在 2017-08-16


作为艺术史上著名的帅哥艺术家,阿尔布莱希特·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集高质量的颜值、哲学家的头脑、画家的才情、科学家的理性于一身,成就了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灵魂人物和一代传奇。


·《银尖笔自画像》(Self-portrait silverpoint),1484


早在1500年,与丢勒同时代的德国第一位桂冠诗人赛尔蒂斯(Conrad Celtis)便以“迷弟”般的语气写道:





阿尔布莱希特,德国最著名的画家,

法兰克城镇抬起高贵的头颅仰望繁星,

你向我们展现了第二个菲狄亚斯,第二个阿佩莱斯,

和那双被古代希腊人仰慕的无所不能的双手,

无论意大利还是多才多艺的法国都没有见过能与你媲美的人,

在西班牙的土地上也没有,

你把匈牙利人抛在身后,还有其他那些,

生活在德国国界,

以及那些黑海附近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

问:把学霸帅哥艺术家炼成分几步?

答:统共分八步。

第一步

颜值打底

第二步

性格加分

第三步

教育加持

第四步

自我增值

第五步

谈笑有鸿儒

第六步

著书立学说

第七步

善于经营自己

第八步

活成一个传奇

第一步,颜值打底


帅哥帅哥,“帅”是前提。

1547年,德意志宗教改革家菲利普·梅兰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 1497-1560)在一封信中将丢勒形容为“有着不同寻常的精神气概的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大师”。说到丢勒的长相,据同时代某家伙回忆“他有一张表情生动的面孔,明亮的眼睛,形状优雅的、希腊人称为四角形的鼻子,相当长的脖子,非常宽阔的胸脯,束得很紧得肚子,肌肉发达得大腿,结实匀称的小腿。此外,他的手指精致到无以伦比。”

1520年给医生的一幅“看图治病”的半裸自画像里,知天命之年的丢勒依然长发飘飘,手臂纤长,腱子肉、马甲线、人鱼线依然清晰可见。


· 半裸自画像,约1520-1521


不难推断:丢勒之,惊为天人

丢勒自然对这份“资本”心知肚明,从身体到发肤无不精心打理,俗话“臭美”。朋友们戏称他“美鬓公”,尖刻地取笑他“可曾刮过胡子?”哥有自信,笑纳嘲讽。丢勒干脆在一首歪诗里自称“长头发,大胡子画师”。从13岁起,他就酷爱画自己的模样,乐此不疲,一生不辍。口说无凭,有图为证:

丢勒在22岁(1493)时画了第一幅油彩自画像。画中的帅哥戴着枣红色的帽子,套着有棕红色镶边的绛蓝外袍,穿着系着粉红色带子的衬衫——这是当时非常前卫的威尼斯人的时尚行头。精心梳理过的金发看似随意地散在肩头,年轻的脸略带羞涩,纤长的手指捏着一束植物。下方的文字是:“我的婚事注定平步青云”。这幅画在便携的羊皮上的画儿可能是“相亲照”,因为次年,丢勒就与那位叫阿格妮丝·弗雷(Agnes Frey)的姑娘成了亲。


·《自画像》(Self-Portrait),1493


第二幅油画自画像上,27岁的丢勒身穿其时德国青年最时髦的装束,软缎便帽、质地光滑的手套,一付优雅谦和的模样。长卷发柔顺地散落在棱角分明的俊脸儿周围,两撮淡褐色的稀疏胡须透着超出实际年龄的成熟感。画里的丢勒五官明朗,目光深邃,双手交握,作虔诚且庄严肃穆的姿态。


·《自画像》(Self-Portrait),1498


作于1500年的那幅自画像最为世人熟悉,也深得同行赞赏:29岁的丢勒端坐在凝重庄严的暗背景中,蓄满胡须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撇开丢勒的自我陶醉,不难看出自画像中融入了他深沉的宗教情感。画面渗出一股神秘的气息,显然受到中世纪圣像画的影响:在传统的宗教艺术中,基督的表情多以此类造型居多。在1498年的那幅自画像里,丢勒的头发是浅褐色,而在这幅作品中,他的发色为接“神”气而有了变化。丢勒大概是用这幅作品来作“自我推销”的。在给好友的信中他写到,“这幅画很出色,颜色也恰到好处,我得到了很多赞扬,可是却没赚到什么钱。”


·《自画像》(Self-Portrait),1500


当时的自画像更是承载着寻找“艺术赞助人”的重大时代使命。丢勒本是一位非常善于经营和推销自己的艺术家,他似乎比旁人更懂得如何取悦上层贵族社会,最大限度地向艺术赞助者施展自己的才华来谋取他们的赏识。

第二步:性格加分


帅哥不仅需要有俊朗的外貌,还得有风趣的品性。

在给好友威利博尔德·皮尔克海默(Willibald Pirckheimer, 1470-1530)的信里,丢勒调侃道:“不难看出,你满脑子都是爱情。你应当为自己感到羞耻,因为你已经这么老了,还要把自己装扮得如此英俊。你的调情就像一只粗毛大狗调戏一只小猫。如果你像我一样英俊整洁,我倒还能理解你的所做作为。”


·帅丢勒的好朋友,大毛狗威利博尔德·皮尔克海默(Willibald Pirckheimer),此画像也为丢勒所作于1524年。


·《亚当与夏娃》(Adam and Eve),1507


据说,丢勒的言谈举止非常优雅幽默,甚至有人感叹“没有比他结束讲话时更令人惆怅的事了”。

身为一个有品位的美男子,要有适当的八卦之心。1506年2月7日,他写信给皮尔克海默:“亲爱的,我想知道你的情人中是不是有些已经消失了?比如,水边的那个,或者一会儿画花,一会儿画画笔,一会儿画狗的那个妞儿,你是不是又找了个谁代替她?”2月28日:“告诉我,你的那些情儿是否还健在?”3月8日:“我真的觉出你又有了新相好,”又好心提醒“好歹得弄清这个情人儿有没有老公。”


·《草坪》(Das gro?e Rasenstück),1503


在专业方面,丢勒是一个执拗的人,永远不会自我满足,他非常注重细节,严苛的选择画布与画板,使用的颜料也是最好的,他在绘画的每一个程序都力求完美。在一幅祭坛画的题字里他写道,“要让它们保存 500 年之后仍是这个样子”。这样的性格和使命感让丢勒在家庭和工作室中都很有权威。

第三步:教育加持


丢勒家本不是纽伦堡的原住民。他的父亲在1467年来到纽伦堡从事金银器皿加工。纽伦堡是德国最早与外国有商业流通的城市。频繁的贸易带来的必然是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汇。丢勒从小耳濡目染地接触着这些由异域流转到德国商品。

丢勒出生的时候,他们家位于纽伦堡最重要的家族之一皮尔克海默家附近。皮尔克海默家族以经商致富并常年担任市政委员,投资遍布各行各业,丢勒和威利博尔德·皮尔克海默自小结识,成为了一辈子的挚友。

1475年,老丢勒花了200荷兰盾在老纽伦堡的“拉丁区”买了自己的房子。他家离画家迈克尔·沃格穆特(Michael Wolgemut, 1434-1519)、医生和编年史家哈特曼·谢德尔(Hartmann Schedel, 1440-1514)以及出版商柯安东·科贝格(Antonius Koberger, 1473-1513)的房子都非常近。左邻右舍都是文化人。


·《带着念珠的长者(丢勒的父亲)》(TheElder witha Rosary),1490


老丢勒为儿子找了当时纽伦堡的显贵安东·科贝格作教父。科贝格是一位从金匠转型的德国最成功的出版商,在德国和国外设有多个办事处。这足以证明此时的丢勒家已经进入了纽伦堡的主流圈子。

当年老丢勒在尼德兰学金匠时,非常崇拜那里大师们的技艺,丢勒在这种仰慕的氛围中长大。丢勒在纽伦堡公立学校毕业,随后跟父亲学习金饰技术和绘画的基础知识。15岁时,他进入纽伦堡重要的艺术家、邻居沃尔穆特的工作室做了学徒。

第四步:自我增值


强烈的好奇心激发着丢勒的求知欲。1490年,出徒的丢勒依照惯例,开启了四年的“游学”——找寻新观念新技法来提升自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在外“游荡”,一辈子基本不着家。他畅快地享受每个环节——新印象的积累;对自己艺术家身份的确认;脱离家庭束缚的自由;返回家中的喜悦。

丢勒“流窜足迹”表

1490-1494年

漫游德国南部、瑞士和阿尔萨斯

1494-1495年

第一次经由蒂罗尔前往威尼斯

1505-1507年

再次穿越阿尔卑斯山,游览威尼斯,博洛尼亚

1509年

游览瑞士

1520-1521年

旅居佛兰德斯

1521-1522年

游历里加的利沃尼亚(生平最后一次旅行)

游历四年后,丢勒回到家乡与阿格妮丝完婚。但新婚才三个月就又跑出去了——有人分析说他撇下新媳妇儿独自去威尼斯,是为了躲避纽伦堡爆发瘟疫,又想“把事业与健康紧密结合”,学习南方绘画技巧。不过严谨的德国人丢勒与懒散的威尼斯生活格格不入,对威尼斯人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喝酒唱歌非常不屑。

1495年春天,他返回故乡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据说是确定婚约时谈妥的条件)。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他逐渐将意大利的影响力融入北方的形式,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丢勒也在努力修炼自己用刻刀制作版画的技能——这是金匠的基本技能,老丢勒应该手把手地教过他。有经济头脑的丢勒制作了大量的圣母和单人的宗教人物像,这些作品的印刷品非常便于携带,使得丢勒几年内就在欧洲的主要艺术中心闻名。

1498年,书籍刚刚进入大众生活,瞅准商机的丢勒以一人之力身兼美术、印刷及出版多职,自费出版了大型木刻组画《启示录(Apocalypse)》。这套15幅的版画传达出“不信神,灾难将肆虐;大灾之后,上帝的精神将战胜邪恶,新世界终将到来”的思想,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丢勒是最早担任版画家与出版者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之一,因而在出版的书籍中得以保留了对书籍内容与板式设计的全部决定权。

·《四骑士(启示录)(The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1498


1505年下半年,功成名就的丢勒再次来到威尼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1506年为德国侨民聚居区的圣巴尔托洛梅奥教堂创作的祭坛画《玫瑰花环节的源起(Feast Of The Rose Garlands)》。画作融合了德国和意大利元素,完成后好评如潮,丢勒傲娇地宣称:“这幅画让那些说我是‘一个不懂怎么用色的刻工’的人彻底闭嘴。”


·《玫瑰花环节的源起》(Feast Of The Rose Garlands),1506


1513-1514年,丢勒创作了被统称为“大师版画”的《骑士、死神与魔鬼(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忧郁1(Melencolia §I)》《书斋中的圣哲罗姆(St. Jerome in his Study)》。在同时代人看来,丢勒和《忧郁》的气质简直是完美契合。没有人能抗拒一个忧郁气质的美男子。


·《骑士、死神与魔鬼》(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1513


·《忧郁之一》(Melencolia §I),1514


·《书斋中的圣哲罗姆》(St. Jerome in his Study),1514


1520年7月,丢勒和妻子阿格妮丝开启了前往尼德兰的新旅程。这是他最后一次重大的旅程,也是唯一一次带着妻子的旅行。

第五步:谈笑有鸿儒


丢勒非常善于与有学识的朋友交流,而且精通宗教、哲学、数学和占星术知识。他还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思想非常着迷。著名神学家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c.1466 - 1536)对此曾颇有感慨。


· 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肖像画》(Portrait of Erasmus of Rotterdam), 1523


丢勒与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关系都很好,包括拉斐尔,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0 - 1516),还有通过画家洛伦兹·迪·库若迪(Lorenzodi Credi, 1459-1537)结识的里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506年,在第二次访问威尼斯期间他拜访了贝利尼,之后美滋滋地给皮尔克海默写信:“乔瓦尼·贝利尼在很多绅士面前赞扬我的画。他愿意模仿我的作品,亲自来拜访我,请我帮助他,并承诺付给我很高的报酬。都说他是个非常正直的人,所以我对他挺友好。”


· 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自画像》(Self-portrait),1430


丢勒也喜欢为朋友们绘制画像,肖像画是他建立友谊的纽带。这些肖像异常坦率地记录了每个人的面容。丢勒敏锐的观察力加上北方画家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将人物的性格与内心表达到极致。1515年,丢勒在收到拉斐尔赠送的一幅粉笔画后,将一幅大约创作于1492-1497年间,绘在亚麻布上的水彩自画像回赠于他。可惜的是此画已遗失。

丢勒深受宗教改革影响,与宗教改革家梅兰希通和伊拉斯谟都有交往,也为他俩绘制过肖像。


·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532


丢勒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虽然从未谋面,但早年出于敬重,他曾向萨克森选帝侯表达过希望为路德作一幅画,作为对这位帮助他战胜了巨大精神危机的感恩。而路德在丢勒去世后曾这样写道:“丢勒这样一个虔诚的人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但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上帝让他在风暴来临或者说变得更猛烈之前存在于这个世间,并成就了一番事业。值得他看的都应该是美好的东西,他不该被邪恶的东西玷污他的双眼。愿他在天国安息。阿门。”

第六步:著书立学说


1512 年,丢勒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生来就应该不断汲取知识,这样才能从事物中探求真理。”丢勒的学而不倦,行而不止,自我审视,以及与杰出人物的交流,使得他成为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

丢勒一直坚信解决自然和艺术的形式问题的谜团的钥匙就在于古代的典籍,而意大利人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这一问题。他曾想与威尼斯艺术家雅各布·德巴尔巴里(Jacopode' Barbari, 约1460/70-1516前)探讨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但雅各布对这位德国画家的求知却报以冷漠,丢勒愤而选择自己研究数学、几何学、拉丁语、古典文学等。

较之与艺术家们的交往,丢勒和学者们的接触更加频繁和密切。他曾耗费多年时间研究透视法则,比例学和测量学。在他的一生中成功地创作出了两本书:1525年在纽伦堡出版的《测量四书(The Four Books on Measurement)》是德国关于成人数学的第一本书。另一个是关于城市防御工事的研究,于1527年出版。《人类比例四书(The Four Books on Human Proportion)》在他1528年逝世后不久出版。他的著作的各种语言版本遍及欧洲。


·《人类比例四书》(The Four Books on Human Proportion),1528

第七步:善于经营自己


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少有画家在作品上签名,而丢勒却几乎在他的每幅作品上都以一种高雅的方式添加上自己设计的商标、名字的缩写“AD”。俨然是知识产权的鼻祖。


·《野兔》(Young Hare),1502


当得知有人不仅模仿自己的画作,甚至在临摹作品上盗名欺世时,丢勒立马赶往威尼斯,向元老院寻求公正捍卫权利。元老们宣判:这位窃取者可以继续临摹他的作品,但绝不能在作品上添加丢勒名字的画押。

在各地旅行时,丢勒不光带着自画像向潜在客户推销自己,还常背着一大堆的自己的版画印刷品用于赠送和出售,除了赚点儿路费,还顺便扬名立。这种做法无疑让拉斐尔、提香和帕米尔加尼诺等大腕艺术家脑洞大开,他们都与版画复制匠合作,传播自己的作品。

第八步:活成一个传奇 


1521年7月,丢勒返回故乡。在佛兰德斯时他得了一种病,身体每况愈下。

1526年,丢勒完成了最著名的作品《四使徒(The Four Apostles)》。他省略的一切多余的细节,不加任何装饰。在狭窄的画幅里,没有光环的圣徒顶天立地,高大而有气魄。丢勒对他的朋友梅兰希通说:“上了年纪之后,凝视自然,描摹它的本来面目,我发现朴实单纯才是艺术的终极目标。”

·《四使徒》(The Four Apostles),1526


1528年4月6日,丢勒病逝。他虽然有工作室,也教过一些学生,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成为他的继承者——他艺术中强烈的个人意识实在是太难以模仿。

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丢勒最终笑傲史上帅哥学霸艺术家之巅。是的,拉斐尔没有他学问好,达芬奇不如他帅(← 小编:我并不同意!)

在1638年的一次拍卖会上,32岁的伦勃朗购买了丢勒的《大受难》和九套《圣母的一生》。冥冥之中,两个以狂爱“自拍”而闻名于世的艺术家命运般地相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