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E8%B5%B5%E5%8C%A1%E8%83%A4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大宋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执掌殿前司诸军。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防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迫使吴越、清源军纳土归降,灭北汉,方才完成一统;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葬于永昌陵,得年50岁,在位17年。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赵匡胤死后,帝位非由其子继承,而是由三弟赵光义登基垂统,违反宗法继承原则,且赵光义即位后实行许多执政措施,欲盖弥彰,而皇室成员亦相继离奇亡故,使得历史上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目录[隐藏]早年生涯[编辑]出身与从戎[编辑]参见:郭威灭汉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赵匡胤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爽明街北段)[1][2],赵弘殷次子,母亲杜氏。依《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赵匡胤祖籍为涿郡,然而此处应是指其郡望,实则属籍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3][4]年长后离家游历,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不被接纳。继而往依随州刺史董宗本,却遭其子董遵诲凭势欺侮,赵匡胤于是辞别北上。[5]948年,赵匡胤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随军征讨李守贞。951年,郭威称帝,国号“周”,赵匡胤得补任东西班行首,加拜滑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副指挥使。953年,郭威养子柴荣担任开封府尹,调赵匡胤至京师(今河南省开封市)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崛起[编辑]参见: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编辑]954年初,后周太祖郭威逝世,世宗柴荣继位,赵匡胤调任中央禁军。北汉及契丹随即趁丧入侵,边报频仍,柴荣决定亲征,赵匡胤任侍卫将领随行护驾。4月,周军与北汉军大战于高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赵匡胤率二千人参与战斗,并身先士卒,亲自冲锋,北汉军披靡,七千余人投降。[6]时正刮南风,周军因风奋击,北汉军大败[7],周军趁胜围攻河东城,焚烧城门,赵匡胤于战斗中遭流矢射中左臂[8]。高平之战后,柴荣拔擢赵匡胤为殿前司都虞候,领严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刺史[9],并命赵匡胤整顿禁军,汰羸除弱,更招募天下壮士至京师,设立殿前诸班,由赵匡胤选择精锐将士充之,后周军队自始独霸。[10] 南征北讨[编辑]956年初,柴荣亲征南唐,大军围攻寿州城(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南唐驻扎一万兵马于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下,停泊舟舰于淮河,柴荣命赵匡胤往攻。3月,赵匡胤伏军涡口(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东北),派遣一百余名骑兵袭击南唐军营,交战后佯败逃遁,南唐军追击,至涡口而后周伏兵四起,南唐军大败,斩唐将何延锡,夺得五十余艘战舰。[11]南唐另有十五万援军驻扎清流关(今安徽省滁州市)[12],赵匡胤受命征讨,攻克清流关、滁州城,并生擒唐将皇甫晖。[13]5月,南唐军攻扬州,赵匡胤屯兵六合支援。扬州守将韩令坤惧而欲退,赵匡胤下令军中:“扬州士兵过六合者,砍断双腿!”韩令坤才决心固守。[14]南唐又遣齐王李景达率兵支援,距离六合二十里处驻扎。诸将请主动攻击,赵匡胤却以逸待劳,俟南唐军发动攻击,方才领兵迎击,南唐军大败,斩杀五千余人,投江溺毙的不计其数。[15]战后赵匡胤因功受封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加封定国军节度使。[16] 957年初,柴荣再度亲征南唐,4月,驻扎紫金山,命赵匡胤率领禁军歼灭寿州外围南唐援军,赵匡胤连拔数寨,斩获三千余人,并切断南唐援军通道,寿州因此无援,于是投降。还京后,赵匡胤因功加拜义成军节度、检校太保,仍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年底,柴荣三征南唐,进攻濠州,城外有水滩环绕,南唐军在其上设立栅栏防守,柴荣遂命将士骑骆驼渡河,赵匡胤则领兵骑马而渡,率先攻破南唐水寨,焚烧南唐战舰七十余艘,斩杀两千余人,攻陷濠州。[17]其后陆续攻陷泗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唐江北之地尽为周有。隔年5月,赵匡胤改封忠武军节度使。[18] 959年3月,柴荣北征契丹,赵匡胤任水陆都部署,先期抵达瓦桥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守将姚内斌投降。[19]6月,柴荣染病不适,命车驾回京。7月23日,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司督点检,为殿前禁军最高统帅。[20]27日,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梁王柴宗训继位,改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21] 太祖登基[编辑]黄袍加身[编辑]参见:陈桥兵变 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北方边境镇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守将急报,称北汉与契丹合势,联兵入侵。后周恭帝柴宗训命赵匡胤率宿卫禁军北上迎敌。[22] 初二(2月1日),京城流言四起,谣传大军出征之日将策立督点检做天子,士民不安,准备逃匿。[23] 初三(2月2日),赵匡胤率大军自京城东北边的爱景门出城,士卒纪律严明,民心稍安。[24]大军当晚驻扎于京城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将士们谋划拥立赵匡胤为天子,由都押衙李处耘转告供奉官都知赵光义,两人随即与归德军节度掌书记赵普商讨。谈论中,诸将突然闯入,众说纷纭,赵普及赵光义以理劝退,诸将稍稍引去,不久又复趋集,露白刃要胁,赵普于是同意,派人前往京城安排内应,将士们则环列于赵匡胤的大帐,等待天明。[25] 初四(2月3日)清晨,赵匡胤因酒醉尚未清醒,将士于大营四周鼓噪喧哗,赵普及赵光义入账禀告赵匡胤,赵匡胤惊起,披衣而出,将领们持兵器罗立于庭。赵匡胤不及说话,诸将士即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纷纷下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坚拒,众将士不听,迫其上马南行回京。赵匡胤见势不可免,便揽辔对诸将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不当这个皇帝。”众将皆下马跪地说:“唯命是从!”赵匡胤便下令不得侵扰后周皇帝、太后及群臣,也不得擅自掳掠及搜刮府库,违者族诛,众将应诺。赵匡胤率大军自仁和门入京城,下令将士解甲归营,赵匡胤则回殿前都点检公署,脱下黄袍。不久,众将逼拥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参知枢密院事,尚书省右仆射王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刑部尚书魏仁浦至公署,迫其表态。范质等无可奈何,只得下拜,高呼万岁。赵匡胤于是登崇元殿行禅让礼,登基称帝,建国号“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26] 上述记载见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涑水记闻》等史书及笔记中,皆言赵匡胤是为众所逼,被迫称帝,事前并不知情。然而现代史家依史料记载之疑点及矛盾推论,普遍认为“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及其亲信幕僚所预谋策划的军事政变。[27] 平定叛乱[编辑]960年5月,昭义节度使李筠据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叛变,攻陷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并与北汉合兵,率众南下。赵匡胤遣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司副都点检高怀德往讨,又派昭化军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前往合兵,于长平之战大败李筠,斩杀三千余人。6月,赵匡胤决定亲征,与石守信等将领会合,于泽州之南大败李筠及北汉的三万联军,三千余名北汉援军投降,宋军将其全数坑杀。[28]李筠退守泽州城,宋军随即攻破泽州,李筠自焚而死。7月,宋军兵围潞州,李筠长子李守节举城出降[29];同年(960年)10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据扬州叛变,赵匡胤遣石守信、义成军节度使王审琦、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保信节度使宋偓率军往讨。11月,赵匡胤再度亲征,兵至大仪镇(今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石守信遣使奏请赵匡胤亲临观看扬州城破,赵匡胤随即赶赴扬州城下,顷刻城破,李重进自焚而死,党羽亲信数百人皆搜捕斩杀。[30] 中央集权[编辑]参见:杯酒释兵权 财政权[编辑]964年,赵匡胤下诏令州、郡所收税赋,除地方日常行政经费外,其余上缴中央,不得私留;置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权,并检查赋税情形,以供上缴朝廷及地方支用[31]。转运使设通判官,到任时核对账簿,并得查考民情、官吏违法情事上报朝廷,有审计、监察之权,以此削弱地方财政权[32];赵匡胤并下诏全国之茶、酒、盐由国家专卖,官吏与百姓不得私自贩售,最重处死[33],国家因此收入大增[34];赵匡胤派兵灭亡后蜀后,为储备钱财以应急之用,于宫中设置“封桩库”,中央政府年度财政盈余全数纳入[35],并打算储积至三、五十万后,以这笔钱赎回遭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不久即逝世,赎地一事无疾而终。[36] 行政权[编辑]赵匡胤于平定湖南后,下令于其地取消“支郡”,使原属藩镇节度使管辖之州、郡独立,直属中央,至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全国“支郡”全部废除[37];有鉴于五代藩镇之患,赵匡胤以朝廷文臣出守地方,称“权知军州事”,执行州、郡之军事权及行政权,并置“通判”为其副官[38],地方的民政、财政、司法等事务由知州及通判共同签署始得施行,通判并得监察主官的不法及渎职情事,上报朝廷,以此分割守臣之权。[39] 司法权[编辑]962年4月,赵匡胤下诏各地死刑案件须上报中央,由刑部复审,以杜绝藩镇枉法杀人的恶习[40];963年1月,赵匡胤下令每县设置一“县尉”,负责地方治安,剥夺原由镇将任命亲信任职之权,以此制衡镇将,使其势力仅限所驻城郭而已[41];973年8月,赵匡胤下诏改各州“马步院”为“司寇院”,设司寇参军,选派新科及第进士与选人资序相当者担任,剥夺藩镇对地方一般案件的审判权,解决藩镇武将审理案件时有法不遵的现象。[42] 军事权:杯酒释兵权[编辑]961年7月,赵匡胤与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宴饮,酒过数巡后,对他们说:“我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今日的地位,所以对你们的恩德无日或忘。但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来得快乐,因此我每夜都睡不安稳。”石守信等人问其故,赵匡胤答说:“道理很简单,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愿意坐呢?”众将听后十分惶恐,皆跪地磕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二心?”赵匡胤说:“这话不对!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属下贪图富贵呢?一旦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众将听后皆涕泣磕头说:“臣等愚昧无知,没想到这些,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如同白驹过隙,晃眼即逝,所谓追求富贵之人,不过想多累积些金银财宝,尽情享乐,使子孙不再贫乏而已。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藩镇,买几块好地、几间好房,为子孙留下永久的产业;多收些歌儿舞女,每日与她们饮酒取乐,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约定联姻,君臣之间,不相互猜疑,上下相安无事,这不是件好事吗!”众将皆下拜说:“陛下为臣等设想周到,是我们的再生父母。”隔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将领皆称病请辞禁军官职,赵匡胤随即批准,使其出镇地方为节度使,所遗职缺不再补实。[43] 969年12月,赵匡胤在御花园与进京述职的地方藩臣宴饮,酒酣之际,从容说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元勋宿将,长久在藩镇做官,公务繁忙,这不是朕优礼贤士的本意。”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上前奏道:“臣本来就无功劳勋绩,却久受皇恩荣宠,十分惭愧。如今臣已衰老,乞求陛下赐臣退休,归老园田,这是臣最后的愿望。”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将领却仍竞相自陈往昔攻战之功劳及经历之艰辛,赵匡胤便说:“这是前代的事了,还有什么好说的。”隔日,赵匡胤下诏,免去其节度使职,授以“环卫官”[44]虚衔,留任京师,改以朝臣出守诸郡,彻底解决自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之患。[45] 赵匡胤有鉴于五代时期藩镇武将权力过重,以致国家混乱,建国后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凡国家高阶实权职位均由文官担任,贬抑武官,以防籓镇专权。[46]但有史家认为此政策使宋朝积贫积弱、军力不振。[47] 统一大业[编辑]参见:北宋统一战争 赵匡胤初即帝位,便与宰相赵普“雪夜定策”,决定“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顺序。[48]
赵匡胤逝世后,宋太宗赵光义逼迫吴越王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闽南)陈洪进于978年纳土归降,并于隔年(979年)发兵灭亡北汉,宋朝至此统一中国本土。 历史评价[编辑]由元朝宰相脱脱所监修的《宋史‧太祖本纪》对宋太祖赵匡胤有极高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于1374年9月亲至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自三皇至元世祖等十七位历代帝王,并对其各有祝文,其中对宋太祖的祝文云:
骤逝疑云[编辑]北宋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癸丑,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于皇宫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予谥“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三弟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 977年5月15日,灵柩奉葬永昌陵。1008年9月3日,宋真宗赵恒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56] 烛影斧声[编辑]依据北宋中期由文莹和尚所著《续湘山野录》的记载,赵匡胤发迹前曾与一名道士来往,常相约饮酒至醉。一次醉酒后,道士以吟唱预言赵匡胤将当皇帝,醒后却推说酒醉胡言。赵匡胤称帝后两人再也没相见。十六年后的开宝九年(976年)上巳节,赵匡胤至西沼行祓禊礼,道士坐于岸边树荫下,对赵匡胤说:“别来无恙。”赵匡胤大喜,即请至后宫饮酒欢续。赵匡胤说:“我想请你预测一事以久,无他事,我还有几年寿命?”道士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天气晴朗,就可延续十二年[57];否则,即当从速安排后事。”当日夜,赵匡胤登太清阁观象,天气先晴朗而后转恶,骤下大雪。赵匡胤急忙下阁传令开皇宫端门,召晋王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于内寝对坐饮酒,并屏去所有宦官、宫女。内侍们遥见寝室烛影下,赵光义时而起座离席,露出不可胜之情状。两人喝完已是午夜时分,室外积雪已达数寸,赵匡胤拿柱斧戳雪,一边回头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接着就宽衣就寝,鼾声如雷。当晚,赵光义留宿宫中。天将五更,寝室周围寂静无声,赵匡胤驾崩,享年四十九岁。赵光义受遗诏于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58] 北宋史家司马光所著《涑水记闻》则记载赵匡胤逝世后,宋皇后急派宦官王继恩传召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进宫,王继恩却迳至赵光义府邸通报赵匡胤死讯,并催其尽速进宫即位。赵光义犹豫不定,王继恩则说:“事情拖久就被他人抢先了。”于是赵光义趁夜踏雪入宫,进入寝殿。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已归,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来了。”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先是惊愕,随即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官家[59]了。”赵光义则涕泣说:“共保富贵,不需担忧。”[60] 南宋史家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采信上述二说,只将赵匡胤语“好做,好做”改为“好为之”,道士则有姓名曰“张守真”,且言赵光义当晚并无于宫中留宿。[61]李焘于书中引北宋史家蔡惇直的笔记,也有与《续湘山野录》相似的记载。[62] 依据上述疑点,加上史书中其他记载(如赵匡胤之死已有人先行预料[63]),便有赵匡胤是被赵光义谋杀之说。[64] 金匮之盟[编辑]赵光义表示:961年母亲杜太后病危,召赵普入宫接受遗命。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何能取得天下吗?”赵匡胤泣不能答。杜太后说:“我是老死,哭也没用,我正要跟你说大事,怎么只是一直哭呢?”于是再问一遍。赵匡胤说:“都是祖上和太后积德所致。”杜太后说:“不对。是因为柴家让孩童当皇帝,人心不服所致。如果后周有年长的君主,你能得到江山吗?你和赵光义都是我亲生的,你死后应将皇位传给弟弟。天下之大、事务繁重,能立一个年长的君主来治理,这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叩头涕泣说:“一定遵照母后的教诲。”杜太后便对赵普说:“你将我刚才讲的话记下来,不可违背。”赵普即于太后床前写成誓书,并于末尾写上“臣普记”三字。赵匡胤将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命谨慎的宫人保管。[65] 上述记载如属实,则赵光义继任皇位即有合法性及正当性。然而有学者指出诸多疑点:如此誓为真,则何以不在赵光义即位之初公布,而是等到981年10月才由赵普以“密奏”的方式启奏赵光义,乃开金匮查验属实,前后竟隐瞒“太后遗诏”五年之久[66];记载内容所言皇位须“兄终弟及”是因杜太后担心赵匡胤诸子皆幼,不足以坐稳江山,但赵匡胤死时,其次子赵德昭二十六岁,四子赵德芳十八岁,皆非幼弱,遗诏前提不复存在;记载来源《太祖实录》经赵光义多次修改,已非原貌,而修改前的旧版则未有此记载,显有杜撰之嫌[67];据《涑水记闻》、《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书记载,杜太后本意为赵匡胤死后,皇位传给三弟赵光义,再传给四弟赵廷美,最终传回给赵匡胤次子赵德昭。[68]然而修改后的新版《太祖实录》只有传位给赵光义的记载,且相关当事人竟于短时间内逐一逝世(979年,赵德昭自杀;981年,赵德芳猝死;984年,赵廷美遭贬,忧悸而死)。史学界即因前述疑点而有“金匮之盟”是赵普为取得赵光义信任、重得相位而杜撰“太后遗诏”的说法。[69]加上赵光义不逾年而改元(开宝九年十二月甲寅,即977年1月14日改“开宝九年”为“太平兴国元年”)[70],也有学者据此认为赵光义因弑兄夺位而心虚,不等过年即仓促改元,欲使其继位成为既定事实。[71] 轶闻[编辑]
家族成员[编辑]祖先[编辑]
后代子孙:南宋帝王[编辑]北宋除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外,历任皇帝皆为其三弟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而南宋除首任皇帝宋高宗赵构为赵光义后代外,历任皇帝则均为赵匡胤的后代,其中属赵匡胤四子赵德芳后代的有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属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后代的有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㬎、宋端宗赵昰、宋幼主赵昺。 |
|
来自: KyunraWang > 《宋(960年—12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