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城老县城竟然还有个如此霸气的名字

 御云斋艺术馆 2017-08-16

肥城老县城的修建和传说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

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老城也就是肥城老县城,古称肥子国,因城像卧虎,又称卧虎城,建国后称肥城县城关公社,80年搬迁因新城叫老城,2010年设办事处!

民国时期,有一位姓杨县官,因避“卧虎城”的“虎”字,不敢乘桥从南门而入,惧怕羊入虎口。入城时他口中横衔着尖刀乘坐小轿,在夜间自北门悄悄入城。此为笑谈。

肥城风物之沧桑卧虎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村落不仅传承着文化和历史,更是一种厚重的人文沉淀。时代进,岁月变迁,物非人非!若我泼墨,能否描绘宁静的桃花源?若我冥想,能否再见繁华的卧虎城?

  ——题记

     卧虎城,在解放前夕一直是肥城的别称,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因其头枕群山,足凳大河,左右有川,顺势南下,风水宝地也,这是史料记载的肥城。肥城老城县城因势建成,形似卧虎平川,故曰“卧虎城”。

寻根老县城文化

▲90岁高龄的肥城李明义老人

 前几年制作的老县城布局模型 

     李明义老人曾在肥城老县城工作居住多年,对老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老县城模型是李明义老人在大量翻阅肥城县志和老城镇志等文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记忆,耗费两年的心血亲手制作完成的,其殿堂楼阁精工制作,惟妙惟肖,将老县城当年的风貌尽展无余。说到制作老县城模型的初衷,老人说:“老县城积淀了很多古代文化,我想通过回忆把它做出来,给后人一个真实的纪念。”

老人说“老县城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老县城文化有文庙、六牌楼、文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知名书院、论语广场景观

记忆里的卧虎城

生于1928年的李明义,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片土地,在卧虎城的城墙内生长了二十多年。历史的变迁湮没了那片古城墙,但李明义对这座古城的思念却与日俱增。退休后的他,凭着记忆,历时一年多,精心制作了卧虎城模型,基本展现了卧虎城昔年的壮观景象,制作工艺精湛,其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据李明义介绍,卧虎城城墙用青石条砌成,阳光照耀下,泛出玉石的色彩,所以又被称为“玉城”。“玉城这个说法,在江南地区都很有名,”李明义说,“曾经有两个湖南籍的解放军,专门从仪阳乡驻地跑来看,听说卧虎城已经不存在了,很是失望。”

李明义当时住在卧虎城东南角城墙根下,幼年的李明义经常爬上城墙放风筝。城西北方有一片桃园,李明义说,“站在城墙上往下看,一大片娇艳的桃花煞是惹人喜爱,这里才是正宗的肥桃哩。
卧虎城没有西门,东门仅仅在城内有门洞,从城外看只是城墙,当时的城门洞下,住着好些穷人。城内有一条南北大街,称为霸王街,与城内分设的三条东西向的横街组成了一个“王字”形,道路俱是用青石板铺成。那时的街上已经有了路灯,每条街都有街长,负责这条路上的公用设施维护。
 霸王街是卧虎城的主干街道,街上有几座牌坊,第一个十字路口建有四牌楼(也称四隅首),木柱支撑,重檐斗拱,四角飞翘,青瓦复盖,气势雄伟,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映在上面时,真是金壁辉煌,赏心悦目。此外,较出色的还有“龙章奕世坊”、“敕赠坊”、“柱史坊”、“飞舄乘骢坊”、“谏议坊”等。 

街上店铺林立,恒聚昌的糕点、玉泉居的酱菜、杏花村和恒益成的酒,在当时都很有名其中,恒益成酒坊在1950年被改造成肥城县酒厂。霸王街路西、南门里第一条东西路上还有一座当时比较大的酒楼怡园饭店,明窗净几,客来客往,但一般人家却是吃不起的。

▲ 康熙十一年文庙图

  县衙东北建有六角亭,称瞻岱亭。据说此亭向东可观泰山雄姿,初建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城内还有文庙、武庙、城隍庙、有子庙、左丘祠、吕祖坛等庙宇,“城隍庙里那座神像还能动哩,”李明义说,“一按神像膝盖,城隍爷就能站起来。”

文庙大成殿为歇山式,九脊顶,四角单飞檐,重椽斗拱,三下昂六铺坐,长20米,宽12.4米,高12.2米,殿内五间,竖明柱8根,柱直径0.6米,造型雄伟壮观。后墙外壁正中有明朝御史大夫李邦珍书写的3米见方的“魁”字。旧城搬迁后“魁”字移至玉都观保存。

  “魁”字石刻

(1995年,由于老城地下挖煤,地面塌陷,文庙大成殿被保护性拆除,原建筑部分构件和石刻运到博物馆保护起来。后壁“魁”字已移至新城玉都观院内。)

当年的卧虎城,南北两门外都有庙会,相当于现在的物资交流大会,南门外庙会在每年的三月份左右,北关庙会则是四月十八。每到庙会来临,济宁泰安等地的客商云集,唱戏的、杂耍的,好不热闹。南门外还有一座戏台,名曰“阳春”,有趣的是,这座戏台的名字当地人大多不知道,反而是外地人更加了解。“经常有从西边来的外地人问咱知道那个戏台子的名不,基本上当地人都想不起来,”李明义说,“其实戏台西边有牌匾,写着阳春台三个字,从西边来的客人在这里休息,一抬头就能看见,反而是当地人不注意观察。”


  由于地处内陆,卧虎城城墙的军事意义并不明显,但城墙的坚固却是经过战火检验的,李明义说:“当年日军侵华,来到卧虎城,由于城门外有树林遮挡,只得用山炮轰击南城墙,炮弹打上去,也仅仅是崩出不到十厘米深的痕迹。”日军到底没能打破城墙,却由于当地驻军的悄悄撤退而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
  
  刀光剑影黯淡下去,鼓角争鸣也渐渐远去,卧虎城故城也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那片城以及这城里的故事,一代一代的流传在乡间俚语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踏着坚定的脚步向前行进。

卧虎城知多少

     卧虎城,在解放前夕一直是肥城的别称,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因其形状酷似平川卧虎,故名。 

      肥城城镇起源较早,历史悠久。远自新石器时期,人类即繁衍生息于此。

     位于老城镇北坛村南的北坛大汶口文化遗址,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米,文化层堆积约1~3米。1973年的整地运动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青铜器、铁器等。

     春秋时期,膏腴之地汶阳即成为齐鲁两国必争之地,并出现了鲁国公子羽父的食邑古城,以及十二连城和锁鲁城等古城池,这些都奠定了肥城城镇建设的基础

传说中的卧虎城

   城市叫做城池,是城墙和护城河(城壕)围合的生命活体。古人运用仿生学原理,遵循“相土尝水、法人象地”原则,建造了一座座独具特色、形灵兼备的城池。

    在我国就有苏州、杞县、睢县城这样的乌龟型城、泉州的鲤鱼城、开封的卧牛城等等,此外,古代城池还有做成牛眼形、金鸡抱卵形、雁阵形、八卦形等等,不一而足。城市有各自的体形气质、灵魂个性,高度实现了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

   而肥城这座卧虎城的由来,却少有人知晓其由来,只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肥城县城最初为长方形土城,连年大水使城东北西北多遭破损,每年汛期,百姓惶恐不安。有老者求见县令,声言能保城邑平安,老人说:“此城北枕群山足蹬大河,左右有川顺势南下,是一块风水宝地,需要有王者气才能固守。”县令诚心请教,老人说,“虎为兽中之王,可以建成卧虎,头南尾北,只存南北二门,南门外东西挖水井做虎眼;南门上做两层门楼为虎口;南门至北门辟一条大街做虎脊,城隍庙向前至观音庙辟三条东西向街道,形成‘王’字;顺势西北开挖一条沟做虎尾;城东凹进部位不补做虎肷;城东北东南做凸形石坝为虎膝,至此虎成。

  传说毕竟是传说,在我看来,卧虎城应该是先有形后有名。而这个形的关键点,则在于城东北向内的凹陷。
  
  卧虎城东的康王河,主河道上中游最宽达500米,下游地段有的仅宽18米。逢暴雨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易泛滥成灾。明永乐年间,又一场大水袭来,冲垮了卧虎城东、北两部分,形成一片低洼地,大水过后,重新修建的城墙避过此处,形成向内凹陷的城墙形状,此后虽又有多次重修,但都依据原来的形式。从流传下来的史料和城防图上看,这个向内凹陷的地方,就是所谓“卧虎”的“虎肷”。
  
   有了形,自然可以想象出其他部分。出北城门,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出去,这就是“虎尾”。“虎头”部分的来源最为精彩,原来的卧虎城,城门口设有挡门石,作用与家里的门槛类似,但不是整个石条连接门框,而是放置在城门正中的一块大石头,当时人们常用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挡门石分隔开的城门口宽度有限,独轮车只能压过挡门石进出,年深日久,挡门石被磨出一条车辙,远远望去,就像两颗虎牙,而城门自然就成了虎口站在城外山上俯瞰,自然可以穿凿出一个“卧虎”城来。
  至于东西无城门的原因,也仅仅留有传说《斩妖记》。

   据说,北宋年间,肥城叫定阳县。一日,包公自汴梁到此就任县令。刚进定阳县境,就有一群衣著褴褛者拦路喊冤。诉说定阳因开东门出蝎子,开西门出妖精之故,近来,常有妖邪作崇,玩童失踪,到任的第二天,众乡绅在县衙设宴为包公接风洗尘,跪地请他入席。包公大堂之上一看,忽见跪请者臀部都有一条短尾藏于衣内。于是睁开眉心识妖睛仔细观看,果真是一群妖邪。当即,包公上布天罗,下设地网,挥剑斩杀,只有一老妖破地网而逃……

   遍寻陶山,但见斩妖剑插于陶山朝阳洞内侧,乃知余妖作孽。于是上书朝廷言明其事。皇上降旨,堵死东、西二门。自此,肥城就只开南文安、北武定两个城门了。
   细细追究来,也不难理解,虽然城墙有军事功能,但最初的目的,却可能是由防御洪水所建的大坝演变而来,遥想当年十一国攻齐,为御敌于国门之外,齐灵公在平阴集结重兵,并下令紧急加固平阴城外的堤坝,使堤坝更宽更高更长,同时又在堤坝外侧挖掘蓄水的堑壕,作为护城河,就是水坝军事与防洪双重功能的体现。   

    当初的卧虎城,东西皆有河,如果开东西城门,不仅交通不便、毫无必要,也必然加剧防洪压力。


民国时期老照片——两军争夺之地

山东泰安肥城(击破之肥城城壁)

印象老城

作者:肥城贴吧id:shdcszs

    老城,在80年开始建新城后逐步在民间叫响,最早肥城政府给它起的名字叫旧肥城,简称旧城,没有叫响,后顺应民众习惯,命名为老城。

那时大家所指的老城主要包含从南端主席像(老人们称作南戏楼)向北直到城北的一中的主要城区,以及周边的单位、部门。

它隶属于当时的肥城县城关公社,现在已没有丝毫的痕迹,头两年似乎老县医院的那个水楼子还没完全倒掉。其它根本没有一点标志物了。

现在所说老城其实指的是铁路南北两侧的一片区域。在真正的老城还做为县城正处辉煌的时候,人们叫它火车站或三零。因为这两个地方是那一片的主要标志单位。后来当经过一、二十年的漫长萎缩期老县城真正消亡后,火车道南北两侧也渐渐繁荣,同时也继承了“老城”这个让四五十岁以上年令的老人(当地)梦回魂绕的名字。

苍海桑田!几十年来,在肥城的大地上,没有别的什么能够超越老城的变迁更能诠释这一成语。

老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