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开创的这个公众号,让腾讯和华人文化投了600万 | 新榜首发

 经典小诗 2017-08-16

近日,“我要WhatYouNeed”宣布获得 600 万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估值 4000 万。本轮融资的投资方为腾讯与华人文化。

 

这个由大二学生开创的公众号,笔下尽是小城、家乡、朋友和生活,满满的少年气质,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超高人气。


也有人对它两年前的一次推送印象深刻。当时,他们在推文中请23万粉丝取关自己的公众号,想借此摆脱代认证的隐患。


那时公众号迁移还未上线,代认证问题困扰了很多人,但有勇气主动要求取关的,它可能是有史以来头一个。




差不多一年多前,初次和腾讯、华人文化的投资人见面时,“我要WhatYouNeed”的CEO兼主编陈裕明,同时也是暨南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

 

在那间小屋里,陈裕明和投资人畅谈着自己的想法,不远处就是微信的总部。回忆起那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陈裕明自己也很意外,一个在大学萌生并默默和团队去做的想法,一年多后,竟也能够吸引腾讯、华人文化这样大公司的关注。

 

这一切都源于内容创业。

 


从暨南大学走出的校园自媒体

 

时光回到三年多之前,2014年春天,当内容创业的大河刚刚奔腾向前时,陈裕明还在暨南大学国际学院金融专业就读。

 

度过大一的新鲜期后,学校里的生活开始显得无聊,出于爱好,陈裕明开始做属于自己的校媒,初衷很简单,给在校学生写写文章,办办活动。刚开始做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去创业或者怎么样。

 

“很多文章,我自己看后觉得不合胃口,要么太商业,要么太严肃,很少用比较人性化的语言讲述我们关心的事情,就有了做号的想法,可以在学校里搞一些事”,当时只剩下两年大学生活的陈裕明希望多做点尝试,因为他知道,以后再也回不到那个阶段的生活了。


2015年WhatYouNeed编辑部合照


2014年3月,“我要WhatYouNeed”在学校推出第一个活动,叫荧光夜跑。在推文中提前告知周五晚有校园活动,他们准备了音乐、相机和上千支荧光棒,吸引了4000点击,换来最初300个读者。

 

陈裕明回忆,当晚活动吸引了学校里很多人关注,来了上千人,连本地电视台也来了,学校媒体都在报道。当晚他站在操场,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可以往下做。这也奠定了此后一段时间,他们校园活动的基础。

 

第二次令他们意外的是一篇报道。当时暨南大学上下都在关心学校在建一个新校区,很远,很多学院未来要搬过去,陈裕明和小伙伴们就去了远郊的工地拍照、采访老师,做了一个比较诙谐的报道。

 

推出当晚,在300个粉丝的情况下获得1.5万的点击,粉丝增长至600人。陈裕明感慨,原来除了活动,这种轻松的内容也可以让很多人关心,于是他和小伙伴们说:“我们就往下做吧”。

 

那是2014年4月,“WhatYouNeed”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像社团那样开始了。当时是旧号,名字没有“我要”。

 

当年10月,正是开学季,“WhatYouNeed”和所有校园社团一样发布招新,当时有10个人面试,组成了编辑部,开始了不间断更新的校媒之路。写了差不多一个月,粉丝数达到1600人。

 

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出现。

 

陈裕明和小伙伴们组织了一个活动,叫“用100杯星巴克和你赌未来”,他们希望请100个陌生人喝星巴克,鼓励他们请另外100个陌生人喝咖啡,希望以此向社会、校园传递关怀温暖。




没想到活动在广州引起很大反响,开始在陈裕明和小伙伴们的朋友圈刷屏,推送的内容阅读量达到8万多,粉丝从1600一下增长到6000。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让“WhatYouNeed”从校内走到校外。很多校外的读者开始关注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组织。

 


摆脱校园媒体标签

“我要WhatYouNeed”开始关注年轻人的生活

 

“这时候,有人鼓励我们,其实可以不只写校园,还可以写校园外的。”陈裕明说,他们开始把视野拓展到社会型话题。不久,随着2014年底火热的“少年不可欺”事件,“WhatYouNeed”的一篇评论迎来首篇10w+,让他们的读者从6000跨越至12000。

 

从此,这个根植于暨南大学的公众号慢慢褪去了“暨南大学”的标签,开始有意识的拿掉“校媒”身份,开始专注年轻人关注的话题。




“接下来就是慢慢发展的时间,当时很多热门话题都有跟进……优衣库事件等等我们都会关注”,直到粉丝数慢慢增长至23万。


2015年11月,陈裕明开始跟一些同行接触,他们提醒“WhatYouNeed”这个号有法律风险,因为认证了代运营公司,归属不是他们。

 

当时,陈裕明已经大四,面临抉择——是放弃旧号重新开始,还是继续往下做。在此之前,因为有广告来找,他们还注册了一个公司。

 

那时候,陈裕明策划了一件事,让大家取消关注“WhatYouNeed”,重新关注“我要WhatYouNeed”,结果挺成功。

 

不仅一天时间回来了6万读者,“这可能是第一个让23万人取关的公众号……”事件本身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号召大家取关的推文获得了约40万阅读,一周之内,新号迎来了10万粉丝。



时光飞逝,轻松潇洒的大四很快过去了。


2016年春天,在“我要WhatYouNeed”诞生两年后,包括陈裕明在内的5位创始人辞去实习工作,开始全职做公号,大家开始商量这要不要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

 

“我们在一个公寓里,每天早上起床,五个人面面相觑地坐着。我们的运转模式还是每周开选题会,很简单,全职之后每天坐在那里,策划活动什么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也要跟父母作斗争……我们也很挣扎”,陈裕明回忆。

 

这样坚持到毕业,去年六七月,“我要WhatYouNeed”积累起30多万粉丝,团队有了稳定收入,陈裕明说,那时候月收入差不多二三十万,每个月基本都是收支平衡,也不想很商业化。

 

毕业时候,陈裕明也经历过很多挣扎,每天都像有颗石头压在心上,最后还是毅然决定创业做新媒体。

 

显然,他们获得了阶段性成功。根据新榜公众号回采,从2015年12月至今,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积攒起99万粉丝,总共发布了790篇内容,获得346篇10w+


数据截止2017年8月14日



对话

“我要WhatYouNeed”CEO兼主编陈裕明




新榜:你们的粉丝画像怎么样?

 

陈裕明: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学生和刚毕业年轻人为主,女生比男生多些。

 

新榜:你们现在的slogan“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这个定位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slogan?

 

陈裕明:2015年底有了这个定位。我们做的事情很难一句话概括,用“聚集”这个词是因为我们不仅想做线上内容,还有不同维度的标准,比如线下活动、视频、行动号召……这是我理解的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

 

以前不存在一个杂志或报纸,可以和大家有更深层的互动,能够把人聚集到面对面,这样的媒体平台很少见。

 

第二是聚集一定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内部有段时期的slogan是“重新定义聚集的价值”,聚起来不是做无意义的事,而是真正能探讨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第三是为了让未来有更大的延伸空间,不想被一个很固有的概念框定。




新榜:目前你们团队有多少人?团队组成怎么样?

 

陈裕明:目前包括实习生在内团队有近30人。

 

我们的团队比一般自媒体稍微复杂些,除日常采编、商务外,还设置活动策划部门,有技术部门开发小程序、网站等产品,还有设计师。我们希望能够储备更多人才,实现更复杂的事情。

 

新榜:你们每天的内容生产过程如何?

 

陈裕明:内容流程比较简单,每周有固定选题会,邀请我们的编辑撰稿作者参与。除了全职编辑,我们还有一个撰稿作者群,贮备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对生活有自己态度的年轻人。

 

每周把大家聚集起来,交换创作计划,讨论未来一周的内容。整个内容生产相对自由,给作者更大的个人空间。

 

新榜:对编辑有KPI考核吗?比如阅读量达到多少会有奖励之类?

 

陈裕明:稿费和文章传播性整体相关联。

 

但我个人不希望创作和KPI太挂钩,创作很多时候不具有可复制性,复制是平庸的,我不想给创作者太大压力,这方面我们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过多关注行业内很多自媒体写作套路,这对内容行业不是很健康。

 

公司希望内容创业者有自己的空间,不用太顾及KPI,只要认真做内容并且时间不用太长都可以接受



 

新榜:建立撰稿人团队,主要是哪些人群?稿费怎么处理?

 

陈裕明:我们有稿费标准,根据作者类型不同有所区别,范围在1000-1800元之间

 

撰稿团队背景比较复杂,我们想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专业性方面做努力,招募作者时会有意识接触不同行业。

 

比如,我们在广州已经发展一段时间了,最近就去北京招募作者,接触到一些京东、小米的员工,也有传统媒体工作的记者,有本科或硕士的学生,很多人其实已经有正式工作和其它领域的追求,创作仍然是他们内心的第二目标。

 

除互联网还有传统行业的人,比如,以前我们发过一篇在油田工作的年轻人的文章,讲述自己毕业后被家里安排到传统油田工作的生活。

 

新榜:目前撰稿作者团队有多少人?

 

陈裕明:保持长期合作的广州有20多人,北京十几个人,还有其它不定期投稿的人。

 

新榜:你们目前的盈利方式主要是什么?盈利情况怎么样?

 

陈裕明:主要营收是广告。此外,在年轻人创意方面也接到一些品牌需求,作为创意机构给品牌做创意方案。第三个是会开发符合我们自己生活方式的产品,去年推出了“晚安日历”,今年会继续做这样的产品。

 

从去年毕业后至今有数百万的营收规模吧。




新榜:融资过程顺利吗?

 

陈裕明:比较顺利,投资人能够理解我们做好内容的决心,以及我们对内容的把关。沟通起来不复杂。

 

我就和他们说,不希望做成一个营销号,希望做成一个内容会被大家尊重,年轻人喜欢的媒体。第一次接触是这么和他们讲的,接下来他们应该有关注我们做的事情,其实双方还是观察了蛮长时间。

 

新榜:为什么要融资?刚毕业一年能挣几百万,自给自足不是也挺舒服?

 

陈裕明:人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生活,我的上一个阶段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发工资养活自己就OK了,每个人在经历一个阶段后都期望成长更多。

 

对我来说,融资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为到了去年的时候,坦白讲,我意识到了自己和团队的边界。当我们对外说想做更好的内容,我意识到更好这个词背后是时间成本,创作团队需要成长。




别人为什么要信任你,比较资深的(人)为什么要跟你合作,这里面也有信任成本在;同时也还面临着生活的压力。

 

对做好一个团队我有自己的理解,在公司层面,我希望能给到所有在我们这里工作的年轻人成长的时间。好比一个月要不要给编辑或创作者们5篇稿件的KPI?当我选择融资的时间,我有底气在KPI上给大家更宽裕的时间去创作。

 

另外一个特点,我们团队挣到钱后会继续扩张,拿去做活动,去更好的办公室,(收支上)我们一直是处于平衡的状态。拿到融资后,能给我们团队更充分的信心和耐心,我们需要耐心。

 

新榜:作为偏心理和成长的公众号,到目前为止,有没有令你难忘的后台评论或粉丝?

 

陈裕明:有,我们曾经促成了一段姻缘。

 

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一位女生,有读者留言想要认识她,我们就给到对方联系方式。过了很久,某一天,我收到一个好友发来88元的红包说,谢谢当年你写这个人,因为我们现在结婚了。

 

这件事对我感触很深。很多运营者谈涨粉、变现,会用很大、机械的词去形容运营。我觉得运营是有人性和温度的,每一个粉丝数字变动的背后,是一个很真实的盯着屏幕看的人。在运营方面,希望以一个朋友的心态做好自己的内容。

 

从2014年开始,我们团队走过三年多时间,也会过分关注运营套路、取标题的技巧等。到目前阶段,我会告诉大家不要过分关注这些,凭直觉去做好,坦诚面对受众,就像最近的《二十二》,会把最残忍感人的东西删掉,这里面有很多克制,导演希望更有诚意的对待自己的采访对象,这很重要。




新榜:拿到融资后,你们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陈裕明:第一,希望线下活动方面有更多尝试,做出更多持续有品牌的活动。

 

第二,在内容方面招募更多年轻的人才,同时希望内容有纸质的呈现,因为有些内容太长或太平淡,不适合公众号阅读,希望拓宽内容渠道。

 

第三,视频方面的尝试,用小纪录片讲述大家真实生活的形态,把镜头对准更多主流的,和我背景相当的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生活。

 

把资金用在拓展团队和投资内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