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中的锥画沙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拿树枝在土地或者沙地上写字,写出来的效果往往比自己在纸上写出来的字好看,起初莫明其妙,找人来问,说“锥画沙”如何如何来着,但接着请教什么是“锥画沙”,对方却语焉不详,终成了糊涂题。后来看书法史,发现相应的论述,略略明白,不单是我们,就连过去的书法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在《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这当然是这位书法家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生活经验代替艺术体验的巧妙比喻,褚遂良曾把这句话教给他的弟子陆彦远。据《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显然,陆彦远最初也有困惑,跟我们一样,不过他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

(锥画沙)

是的,陆彦远最初也不明白,直到他在江边上看到平静的沙滩,平静的沙滩让他就想在上面写字,于是偶尔就用有利锋的东西(算是锥子吧)在沙子上面写字,(发现写出来的字)劲险的姿态,明利干净,特别好看,从此以后明白了锥画沙的用笔方法,就是藏锋入画,于是笔画显得沉着凝重。

要想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其他方法,只有自己去沙子上试验,在平坦的细沙地上(以湿润的细沙最佳),用尖锐的锥子划动写字,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书写自然出现道道细而且深的划痕,我们仔细观察,锥子在沙子上的划痕两侧隆起,相对于书法来说,就是要善于使用笔的中锋,毛笔的笔毫是软的,但好的书法家却能使用起来像锥子一样,使笔画瘦劲爽利,毛笔在纸上写字,就像用锥子在沙子上画道道。

(沙滩上写字)

由此联想到印从书出理论下的篆刻,篆刻跟书法相比,更接近于锥画沙,因为也是在一个平面上向下“挖”下去,篆刻相对于书法,更近似于“锥画沙”,手中的刻刀,就相当于锥子,而印面的平面,就是平平的沙滩,这比毛笔相对于铺平的纸面更类似,只是锥画沙是以锥画沙,而篆刻是以刀刻石,刻当然不同于画,但两个动作自然是有相同相通之处的。

由此,我们想到汉印的印面,特别是锤凿痕迹明显的印面和由此形成的线条浑厚的汉印印蜕:

(汉印)

(汉印印面)

如果我们把印面当成软软的沙滩,古人手中的凿子与刀具,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手中的刻刀,我们要做的,就是体会这种“中锋”运刀的感觉,如同体会毛笔的中锋运笔一样。

(汉印印蜕)

(笔画线条更接近于“锥画沙”的汉印印蜕)

由此推广开去,我们想到赵之谦的中锋行刀,刀锋几乎垂直于印面行刀,于是石面形成的痕迹是深挖下去的:

(赵之谦的印面)

(赵之谦的印蜕)

而吴让之的印面是以披削刀法刻成,刀锋几乎接近印面,扁扁的就刻成了印面的浑脱效果:

(吴让之的印面)

(吴让之的印蜕)

何以不一样的刀法,刻出来的字都能表现出来稳定浑厚的效果来呢,其深处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显然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明白了“锥画沙”的中锋原理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锥尖在沙面的画痕,最尖处画出来的是中锋,就像毛笔的笔尖在纸面上经过时它写出来的字的痕迹。因此,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刀法,只要我们刻出来的字是以中锋为筋的字,出来的线条是中锋原理统御之下的线条,那么这个字就骨力劲健,因此,我们通常说的篆刻不拘于刀法的说法基本就来源于这种“画骨不画皮”的“锥画沙”美学原理。

我们再用图说明一下,比如上面这方吴让之的印蜕中的“非”字:

(锥画沙与书法及篆刻刀法的关系示意图,点击看大图)

“锥画沙”和上节我们讲到的“屋漏痕”都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于古人,深刻体验这些来自于自然界和古人的道理,对于我们的篆刻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老李刻堂】之18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