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文本义试解文-谯皓中 第一节,易史、爻卦结构与占词大意 《易经》大家都不陌生,各种通行版本都能看到原文和《象》《彖》等内容,其实这些都属于经传一体,或者是再创造的作品。总的来说《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都是解释《周易》著作的,故称《十翼》即《易传》。作为一部极为干练简洁的著作,包含了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等内容,通过历史的发展,地位逐高,产生了二派六宗(《四库全书总目·易类一》):即义理派和象数派,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对于站在作者角度分析经文的少之又少,或是显得不重要,从而对经文本义的试解几乎没有,二千年后,清人章学诚先生曾系统的表达了-六经皆史-之论,反对当时“离器言道”的作风,因文化专制等因素,就是要把从无本空谈的极端又走到过分证实的另一极端给予引导。也就是说不陷入文字游戏。再之后,今人的吴前衡、徐丛、丰铭和王立飞等诸先生在此领域皆有阐述。而我也站在周易作者的角度,借鑑已有的成果,试解更接近本义的探索。抛开十翼注解、解开《经》《传》合一的思路,抛开象数之用。为大家呈现本来面目。 在易史的衍流上,吴前衡的《<传>前易学》论述比较详细。大致有几个重要时期:周易的剩下是符合了由卜筮转向哲理的变革。春秋战国之际,易传有了七种十篇,也就是今天的样子。后来的经传合一,是周易的文本扩张,变为了张扬道德伦理的哲理性文本。从此走向了思想舞台,诸子百家皆为之援引和评说,“善为易者不占”,《易》以道阴阳”等等,皆是这种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卜筮易学成为了亚文化。西汉一统之时,“圣人作易”成了官方经学,经学的核心是维护独裁统治,遂有群经之首的地位。与这个时期对应,是汉字的规范化过程,即汉字从早期金文、甲骨文到籀体、 篆体的质变过程,其规范化的本质是笔画文字取代国画文字,突出的特点即高明先生所说的:“汉字的发展”,乃“从‘象形’到‘形声’的发展过程”。而 “形声”的理论思维也就是象思维,同八卦取象一个概念。 中国自古便是以祖先为榜样的‘宗族教育’,奉行‘敬天法祖’的信仰。也就是说,很早之前思想就开化了,趋向理性,知道在与大自然的生存中,尊重规律和依靠自我的自强不息。所谓主要依赖自然和天神的‘迷信’已觉醒,说明周易在占卜文化上有着系统的思考,对人文历史和生活的观察有着更体系更客观的提炼总结。即巫文化转换成理性文化的大时代,并启发朱子百家。 在古代掌握文化的人都非寻常人,那么做易的目的是什么咧?或问周文王或周公等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不难知道,一是教育后代做学习之书(通俗的是就是周王教科书),二是发展或改造占卜的预测文化。如此便知,周易必定源自历史、生活习俗、数理等内容而组成的关于预测論斷、道理和教育等之用。我也将从早起的著作中,解字意,疏文章,扩思路,言当下。易的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创造,如在数理上的发展,有人对宇宙的认识以易来建模,同时又不限于易的原思维,绝对不是仅仅拿易的模型去套现用的科学成果。比如通异先生的《数易》。 正式试解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几个概念:比如九六、六爻段和占词用语。根据考古成果,《周易》主要有五个版本: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170年);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和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根据几个版本的对比,会发现一个规律,越往后文本变化基本很少。越往前追溯,卦画越是不同数字卦的组成,其实说明一个问题,周易是通过数字提炼到阴阳,是由六十四卦到八卦的总结。在总结概括的过程中产生了先后和后天八卦。这个问题在此不深究扩展,主要说明一个历史和逻辑的‘真实’。越早的《周易》经文文本并没有将符号“─”称作“阳爻”, 而是称作“九”;也没有将符号“――”称作“阴爻”,而是称作“六”。但我们现在看问题都是:“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逻辑发展三部曲。其实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是高级阶段了。真实的历史往往并非直观的加法。 九:《説文》:“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是阳气开始变化时艰难生长的形状。观字形,像生命萌芽时的形状,像盖在其上的障碍物。商代加固人卜辞,“析”指春分,以“彝”指秋分,以“因”指夏至,以“九”指冬至。 六:《説文》:“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从入从八。”观字形,“八”字是相背离的意思,指生命开始衰退。我们注意到“因”“伏”“六”三字在字形结构上均与“人”“大”(人张开双臂为大)有关。故以与“六”字字意相近的因字作为夏至日的名称。 同理,“七”:《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衰出也。”代表的是春分之际。“八”:《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秋分时期,万物凋谢,有生离死别之象,故“八”字的本义可能是指秋分。由此可知。六七八九之数字,是为模仿历法之用的关键字。 九六已经清楚了,再看六爻。一个卦的形成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组成。通行版的安排是‘卦画 卦名:卦辞’,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到了更顺畅的方式,结构是‘卦画:卦名,卦辞’,卦名做主语。我认为,卦画是承接了《连山》《归藏》的体系,卦名和卦辞才是修改后的一个体系,这样更有助于认识经文本义。六爻上,作者所呈现的是基于一种运动的发展观:从初爻到上爻反映事件渐进发展的不同阶段。每进一爻都是在上一爻的基础上进行。 上爻:尾声 五爻:大成 四爻:提高 三爻:小成 二爻:入手 初爻:初始 以上是六爻段的问题,接着再看六十四卦中的占辞用语说的是什么,涉及了很多的占辞用語,如吉、凶、悔、吝等等具体代表着什么意思咧? 易經占辞用語:吉、凶、悔、吝、灾眚,无咎。 吉凶是整個占斷上的標杆,吉有大吉、元吉,元與大的意思相近,元吉可認爲原本就吉。贞吉表示贞定为吉,贞凶则是贞定则凶,沒有貞定就沒有吉凶。征吉为出征为吉,反之無吉凶,征凶道理一樣。 悔和吝在文本中是两个独立的断辞,如悔亡、无悔、有悔,往吝、贞吝、往见吝、有它吝等。都是指事情有小疵,不尽人意,但未至於厉、凶的情况。 无咎、眚(sheng)、无眚,咎为罪咎,原本指的是上天降祸、灾难,引申为罪过的追究,因过错而得到惩罚。眚原本指眼睛的疾病,《说文》:“眚,目病,生翳也。”引申为灾祸。眚一般与灾并称为灾眚,但两字有所差别,天然灾害为灾,人为祸害为眚。 厉,《说文》:“厉,旱石也。”指的是比一般石头还要刚硬者,砥厉即是磨刀石的意思。后引申做危、烈,劝勉等不同意思,易传中将厉解释为危险;研究經文本意,應做砥厉、勉厉、严厉来解释更好。比如‘厉吉’‘厉无咎’可表示为‘艰苦则吉’,‘艰苦则没有罪咎’。 最后總觀經文,《周易》经文其实讲的是‘大天下’!即要真正傳達的思想。無論經過了誰的改造,或後人填補了多少內容,都是在‘義理’和‘象數’的大處、高處、變化中言,于做人從業之理,已經極其完備,極爲精煉的濃縮總結,無法再超越。當然,從象數而言,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爻、八卦、九宫等僅僅是其基礎而已。 |
|
来自: YANG158798 > 《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