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来那么多“童年创伤”

 匠人会唱歌 2017-08-17




— 1 —


最近看到许多心理学的同行忙着分析安吉丽娜朱莉的童年经历,虽然不同的流派在细节的解释上有所差异,但基本都是在说朱莉那“近乎病态的领养”是因为她童年缺爱造成的。


当然,她那“失败的两性关系”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我相信,如果朱莉再发生任何事,他们还是可以找到和她那“不正常”的童年生活相关的证据。


我不喜欢原生家庭论,至少不喜欢它在社会上主流的表现形式。一些无知的心理学爱好者甚至一小部分以心理咨询为业的人们,有事没事都会把事情的原因归咎到自己的童年以及和父母的关系上。有时候,我真怀疑他们是不是只学了“原生家庭”这一种理论,才会把科学搞成了宿命论。


这种片面而又坚定的状态,我们一般称之为迷信


如果你去了解足够多的家庭,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童年经历都是所谓“不正常”的——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好消息是,大多数人都还活得好好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现代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开始认为,许多所谓的“童年的痛苦经历”实际上并不存在,而是坚信“大部分问题都是童年经历造成”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某些所谓的“自助书籍”暗示并强化了这种观念。


事实上,大部分接受咨询服务的顾客和自助书籍的读者也乐于配合“回忆”起那些痛苦甚至有些荒诞的童年经历——如果他们可以将现在的不幸归咎于父母或是儿时经历的可怕事件,那就不需要作为一个成人来为自己的失败而负责了


 

 

— 2 —


前几天,有位26岁的女孩找到我,问我“一岁以前缺乏无条件的爱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理由是她母亲向她坦白,由于有些产后抑郁,在她一岁以前并没有得到家人无条件的爱。突然之间,她那些脆弱、非黑即白、没有安全感等等的问题,似乎一下子通过这个26年前的故事找到了理由。


嗯,找到了理由,但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比起“在婴儿时期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那些脆弱、非黑即白、没有安全感其实还有更科学和更合理的解释,比如家人不尊重自己的隐私、母亲由于内疚感而转向溺爱的模式或是她周围的环境总是在宣扬一些诡异的价值观之类。


退一步来讲,即使我们在童年有一些不好的经历,其大多数影响也是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修正的。


我们所说的“童年缺爱”,并非缺失了什么不可名状的、无可挽回的、具有神奇力量的、能撼动灵魂的(如果灵魂真的存在的话)物质,而仅仅只是没有习得付出爱和接受爱的正确模式而已。


所以,别那么神神叨叨,重新习得新的模式就行了,没你想得那么难。

 


— 3 —


那怎么习得新的模式呢?


除了接受专业辅导以外,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其实,幸福的人也都是相似的。如果想幸福,就别被过去的迷信所束缚,自己开创新的环境就可以了。


找到快乐的人们,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体会身边环境的变化。


当然,在一开始,我们可能会对新环境有些不适应,甚至有些蔑视和厌恶。这时,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自己改变了。


关于这一点,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足够的时间”到底是多久呢?


嗯,好问题,这就取决于你有多相信“原生家庭”的诅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