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阶段有过这两种经历的人,羞耻感强烈,骨子里自卑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生活中,无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每个人都曾体验过自卑感,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认为“习得性无助”是产生自卑感、羞耻感的原因之一,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在遭遇伤害之后表现出的消极心态。
被认为是无能的策略,为了避免失败选择逃避竞争。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心态的形成与原生家庭阶段的经历有关,很容易导致个体骨子里自卑,并伴随强烈的羞耻感。

一、经常性被父母否定
经常被自己父母否定无疑是一种强烈、痛苦的体验,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这个决定,不一定是坏的,或许也曾在你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保护过你,但是后来,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自我保护机制可能会成为阻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又会与他人进行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比如,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一些行为,但有时也会反其道而行之,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对事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早期的经历受不良因素影响,使人们的自我观念产生扭曲的想法,长久下来则会形成自我核心信念,核心信念一旦形成会十分牢固,系统的思维偏差在维持甚至加强着,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或者是生活节奏。
这也就是为什么童年阶段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倾向于从事帮助他人的工作,如:医生、志愿者、老师等等。因为他们内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反抗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二、从小生活在打骂、争吵的家庭环境中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将两个相对的内在动力,逐渐调和,并呈现出偏向于成熟的一方面。
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从小生活在打骂、争吵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因为从小便被父母教育,“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没有良好的金钱观,即使长大后赚取很多金钱,但骨子中的羞耻感一直存在。
这类人即使富裕了也不敢随意享受,会习惯性存很多钱。另一情况则是,大手大脚的挥霍钱财。这也是一种对童年生活的补偿心理,更是一种自卑感的延续。
自卑感严重的人总是会在内心与自己作对,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什么想法,若是出现了就会拼命与这些念头作抗争,压制这类念头。

个人生理发育过慢

青春期很多人都害怕自己比周围人发育得慢、学习能力差、生理矮小。因为那些体征瘦弱较小的孩子,总是会受到来自于同学的欺负、嘲笑、打击。自卑感的实质是个体过低地评价自我价值,产生自我贬低心理。
个体未能满足自身需要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愤怒、沮丧、无助感,继而出现退缩、逃避、破坏、攻击性强,甚至是自暴自弃等行为表现。
学生的自卑心理对自身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随着消极的暗示不断出现,智力水平也会逐渐下降,思维模式和反应能力减退,并且形成逃避现实、孤僻成性、自欺欺人、表里不一等虚伪性格。

上述便是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童年经历,来自于家庭和环境。对此,心理学家的建议是,若你是一位家长,请务必采取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教育。因为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见证者。
- The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