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时期有过这三种经历的人,骨子里自卑,容易有羞耻感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每个人都体会过自卑感,自卑感是在相互比较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低估自己的情绪体验,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真正让我们深受困扰的其实是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创始人Adler首先提出了自卑情结这个概念。他认为,自卑应该被分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如果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一直纠结不清就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情结,其中童年时期有过这三种经历的人,骨子里自卑,容易有羞耻感。

不当的家庭教育
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一书中指出,原生自卑诞生于我们的孩童时期它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比如,父母总是喜欢打击、贬低孩子,并不断放大、重复孩子的缺点,他们最喜欢把自家小孩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在童年早期就形成一种自己处处比不上别人的自卑感。
在人群中,他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弱小、可怜且无助,他们非常依赖身边的人。这些孩子在刚刚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非常痛苦,因为他们很难融入群体而又找不到自己可以依赖的人。为了克服这种痛苦的自卑感,这些孩子很早就学会了给自己构建一个虚拟的目标来拯救自己,比如,孩子会给自己制定目标,未来要做一个奉献者。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经历过原生自卑的孩子长大后都选择了可以帮助他人的工作,比如老师,医生,或者是志愿者。他们其实是希望通过拯救他人来带给自己力量感,并借此与原生家庭阶段弱小的自己相抗争。

贫困的家庭环境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小时候生活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结。由于小时候日子清苦,他们不得不从小就比同龄人更懂事。我们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他们从小就对金钱十分的敏感,即使他们长大后赚取了很多的钱财,那种骨子里的羞耻感和脆弱感还是很容易被唤起。
所以,他们即使富裕了也不敢大胆地去享受,他们储蓄观念很强,会习惯性的存很多钱。而另一种极端就是,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长大赚了钱后就开始大手大脚地挥霍,其实这也是一种童年补偿行为,是一种童年阶段自卑的不健康延续。从结果来看,挥霍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慢于同龄人的生长速度
很多孩子都害怕自己发育得慢,比同龄人更矮小、学习能力差。因为那些生长速度慢的孩子总是容易受到同学,家长,朋友的无意识嘲讽打击。而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其实,失败、跌倒都不是丢人的事情,这些并不会让我们陷入自卑情结,可是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如果一直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攻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自卑情结里越陷越深。
除了那些生长速度慢的孩子,那些长相普通或者身材肥胖的孩子同样可能遭到周围人无情的攻击、嘲讽,而他们却很难有反击的力量,最终这些攻击性言语导致他们骨子里自卑、羞耻感强烈。

以上就是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的三种童年经历,分别来自于家庭、环境和身体,这些经历很容易使一个变得自卑。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名家长,请务必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最棒的、你是最美的。毕竟你是孩子们成长阶段最重要的见证人,对于孩子而言,苛刻的言语永远比不上鼓励的话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