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子里不快乐、自卑的人,原生家庭阶段都有这样的经历?

 新师道 2020-12-10

为什么你的孩子把你当仇人?--小明讲《组织行为学》

压垮你孩子的不是考试!答案你想不到~

为什么说劳动是孩子心理教育的核心?

骨子里不快乐、自卑的人,原生家庭阶段都有这样的经历?

1

自卑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所产生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孩子出生的顺序会造成孩子的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

阿德勒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然而他却并不开心。因为家里总共有六个孩子,他排在第三个,因为他患佝偻病,身形矮小而且行动不便,对此他有着深深的自卑。

阿德勒对自卑的研究,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关系密切。

而事实上,一个人的自卑来源是极其广泛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家庭因素带来的。

2

首先,人最原初的自卑就是身体的自卑。

如果你在身体条件上不如他人,你就会产生与身体有关的自卑。

人的身体是一种实际的物质存在,这可不是你的家庭如何教育就能改变的。

在生活中,因为身体生理上的因素导致的自卑,随处可见。

在网上看到过有网友这样的亲身自述:

一岁时因为感冒,打了不知道叫什么青霉素,得了药物性耳聋。因为听不清楚别人说话,自己也变得口齿不清。就这样没去跟人家来往。

久而久之,童年、初中就这么一个人过来了。高中还好点,因为篮球,认识了不少人。但真正关系好的人没几个。

上大学后,本以为随着年纪增大,自卑会随之散去。结果自卑感不但没减,反而增多。

主要是耳朵,影响了我生活质量。谈朋友谈了两次都没结果,人家女孩的音色很细腻,别人能听得见的,对我来说什么声音都没有。

只要是有关沟通的事儿,我便不自觉的成了懦夫,成了老鼠见到猫。

平时想跟别人聊天,却因为耳朵和口齿不清而不敢开口。平时跟别人一起出去吃饭,看着人家笑笑闹闹的,我却像是多余的。没什么,从小就这样了。

精神早已经麻木了。大学也过得没意思了。对追求那所谓的爱情,已经死心了。

类似这样的案例中,很明显当事人因为身体上的原因,导致的深深的自卑和困扰。

这个自卑感的根源就来自于耳聋,而生理上的耳聋并不会因为受到什么优良的家庭教育就会凭空消失。

3

第二,从小孩儿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在幼儿园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造成孩子的自卑。

而这种自卑最典型的核心要素就是你的孩子被边缘化。

因为孩子在家庭环境中,通常身边的所有人都围着他转,但是一旦进入幼儿园,进入学校和社会,情况一下子就变了。

变成几十个孩子围着老师,你的孩子再也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人物,除非他变成“孩子王”,即使是“孩子王”也不可能在学校一直处于中心,还有老师呢。

更何况在幼儿园,不可能所有其他的孩子和老师都时时刻刻小心谨慎的对待他,关注他,回应他。

孩子遭遇各种不尊重的冲突和矛盾是一定的。很多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时,都会一下子无所适从。

因为他过去从未学习过自己不是中心,别人也不再听命于他,更不会包容接纳他的情况,怎么应对。

这时候多数孩子或快或慢,会逐渐适应这种环境,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很久都无法适应。

适应缓慢,适应不良的孩子毫无疑问会产生自卑感。想想从“国王”突然一下子变成了“贱民”,成人都很难适应呢

第三,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一直持续到整个婚恋期,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自己是否能得到异性的青睐而产生自卑

这个自卑同样和家庭没有半点毛的关系。

在第一点中的案例中,当事人不仅仅因为生理上的耳聋而自卑,同时在青春期也产生了无法得到异性青睐的自卑。

第四,一个孩子从家庭所继承的阶级,社会等级,同样会造成孩子的自卑

这个可不是你的父母能够轻易给你改变过来的。父母们在这件事情上,多数情况下都是无能为力的。

第五,个孩子最终从学校进入社会之后,他的职业成就感和他的存在感,他在职业生涯中的受挫经历,这些都会造成一个人持续的自卑感。

尼特族也叫“啃老族”大家都听过吧,既然叫“族”,就不是一种个别的情况,他们都成为一个族群了,数量并不少。

有的啃老族是毕业就啃,有的是在进入社会职场中受到挫折,稍挫就啃。

4


所以再不要把一切问题都抛给家庭了,也再不要把一切原因都说成是父母的错了,这些都不是靠谱的专业心理学。


不要把自卑说成是万劫不复的源泉。

事实上,多数人的成功都与自卑有关。


自卑,既会产生问题,也会给予一个人源源不断的上进的动力。


每一个成年人所要做的是,不断的用自己生活经历中点点滴滴的成就,去转变过去经历中所带来的自卑感。

本质上,所有人都有自卑。当特朗普在白宫晚宴上被奥巴马瞧不起的时候,特朗普同样感到的是自卑。

马云当年四处被人瞧不起的时候,也同样会有自卑。

自卑只能证明我们的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小明讲靠谱心理学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文稿整理:崔贯利

图文编辑:段艳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