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赞清1

 解放自己mhfave 2017-08-17
石赞清(1805-1869)系黄平旧州寨勇村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恩科中举,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政绩卓然;在英法联军入侵天津,他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独赴夷营,据理力争;在被外夷扣押期间,石赞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种种利诱,他不屑一顾,绝食三天,滴水未进,拼死抗争。其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利益为更本的大无畏精神,深为国人所钦佩和敬仰,连同治皇帝都亲下圣谕予以表彰,被现今专家学者称为贵州建省600年不能忘记的人。





  深入敌营谴责入侵者

  咸丰六年(1856),石赞清出任天津知府。时值潞河东路洪水成灾,石赞清目睹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下车伊始即前往灾区勘察水情,与民众修堤筑防,同甘苦,共命运,风餐露宿于草泽中,并极力救助灾民,使之免于饥寒。灾情过后,石赞清整顿辅仁书院,发展地方教育;平抑物价。打击奸拐,理民诉讼,因其公正廉洁,被民誉为“石一堂”。同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获两广总督叶名琛。1858年5月20日,英法舰队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直隶总督谭廷襄弃城逃走。

  天津百姓惶恐不安。石赞清知城不保,便在堂阶前放着两口装满水的大水瓮,然后对家人说道:“夷如入胁,则与吾妻死此矣!”表示自己“誓以死殉职守”的决心。不久,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之围遂解。

  1859年,英法美三国再起战端,6月下旬进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下令开炮还击,英法舰队被击沉四艘,伤六艘,英舰队司令何伯受重伤。在美舰的掩护下,英法舰队才免于覆灭。1860年8月,由于清军主帅僧格林沁骄傲轻敌,拒绝郭嵩焘等人在北塘设防的建议,英法联军得以在北塘登陆,继而进攻新河、军粮城,致使清军战败溃逃和大沽炮台再度失守。

  6月24日,英法联军进占天津,“吏民骇散,总督以下多受其辱。”联军分住官舍,独石赞清傲然不屈,不肯搬出官舍。他大义凛然地对侵略者说道:“取吾头以往,官舍不可让也!”侵略者对这位不怕死的中国官吏的言行感到十分惊讶,只好退出。石赞清知道敌人不会善罢甘休,自己在这空城中白白死去也无益。但作为天津的行政长官,在国家处于这样危险的境地时,惟有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才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单车前往敌营会见联军首领额尔金、葛罗等人,向他们表达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指责其无理侵略中国领土,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警告他们如果一意孤行,必将招致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到头来只会落得个灭亡的下场;提醒其看清形势,迷途知返,立即罢兵议和才是上策。

  大义凛然彰显民族气节

  石赞清慷慨陈词,毫无惧色,其凛然可畏的形象,给英法将帅无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中国的官员并非都是贪生怕死之人。

  侵略者想挫掉石赞清的锐气,想使其就范。不久,便派五百名士兵强行进入其官舍,将石赞清拉上轿子,挟持到联军首领的住地南营。石赞清面对额尔金等人,毫不屈服,高声谩骂,不时用手砍击颈部说道:“速杀我,取吾头去!”额尔金见状无奈,只好说道:“非敢相难!闻有兵欲烧吾船,故假君为镇耳。”石赞清也明白对方欲拿自己作为人质,企图压抑天津人民的反抗情绪,于是他以绝食来表示抗议。

  绝食三日后,石赞清的生死引起了天津人民的深切关注,数十万愤怒的民众聚集城中,不少人乘着小船围着英法舰船示威高呼:“还我石父母来!”这下额尔金等人惊恐了,赶紧释放石赞清。当侵略者叫石赞清自行离去时,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他严正声明:“吾如何来当如何归也。”额尔金等人怕事态弄大无法收拾,只好又令五百士兵作为前导,用轿子将石赞清抬回。自此以后,天津社会安定,侵略者不敢胡作非为。英法联军在天津住了几个月,石赞清作为中国政府天津的行政长官始终没有离开衙署一步,其所作所为体现出中华民族不为外敌胁迫而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

  石赞清的高风亮节引起了清廷的重视。在平定端华、肃顺之乱后,两宫皇太后“思擢一二贞亮守死之臣”来树立好的风范,于是超拜石赞清为管辖北京城的顺天府尹。

  石赞清在天津治政四年,洁身爱民,深孚众望。在外敌入侵之时,维护民族尊严,不为外敌所屈服,天下人以其节操高尚,把其比为“汉代苏武”。当石赞清离津到京赴任时,天津百姓为之歌曰:“为国为民天津府,刚毅不挠胸有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