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宋楚泓水之战

 金色年华554 2017-08-17

泓水之战发生在春秋时代周襄王14年(公元前638年),是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

周襄王九年(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随后齐国内乱,各方诸侯也失去领导人物。位居南方的强国──楚国觊觎中原已久,先前齐桓公在位时,国力强盛,加上与各诸侯联结,楚国入主中原的野心无法得逞。这时中原局势纷乱,楚国成王于是借此机会将势力深入中原地区。

然而,当时中原诸侯也不乏想称霸中原政治家,宋襄公就是其中一位。宋国是殷商后裔,虽然国力尚弱,但宋襄公野心勃勃,处心积虑一直想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服各国,与楚国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重振殷商之业。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宋楚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国、楚国召集诸侯大会,陈国、蔡国、许国、曹国和郑国赴会参加。盟会之前,子鱼(宋襄公兄长)力劝襄公不要一心争求盟主地位,他说:“宋小国也,小国争盟,祸也”。宋襄公听不进子鱼的谏言,决心召开诸侯大会,结果楚王在会场上突袭,宋襄公被抓到楚国,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他才被释放。

宋襄公盟主之途受阻,而且被楚成王活抓,他哪能忍得住这口气?因此宋襄公不顾子鱼和公孙固的再三劝说,于周襄王14年(公元前638年)发兵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打算一雪前耻。郑国见宋国出兵,向楚国求救,楚国也立即率领军队往宋国出发。

同年十一月,宋、楚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宋国屯兵于北岸,楚军从南岸渡河。当时宋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而楚军则尚未开始渡河。当时宋国大司马公孙固眼见敌众我寡,建议宋襄公乘楚军半渡而击,但宋襄公自命“仁义之师”,不乘人之危图谋侥幸胜利。楚军渡水之后,尚未整军列阵前,子鱼建议乘对方还没摆好阵势赶快攻击,然而宋襄公说:“古之为军……不鼓不成列”,仍然不听从。

楚军布置好阵势,军容壮盛,宋襄公虽然亲自披挂上阵,而且身先身先士卒,但楚军兵将众多且善于作战,采取包围的方式夹击宋军,宋军无力突破,对战之中,不但士兵伤亡惨重,宋襄公也受了伤,大败而归。次年,宋襄公伤重不治,离开人世。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宋楚泓水之战

泓水一战,国力较弱的宋国,本可利用地理位置带来的优越条件打赢战争。可是宋襄公却在此时以“仁义之师”自居,没有攻击正在渡河的楚军,丧失了胜利的关键契机,也丧失了“胜者为王”资格。

中国历史不乏“仁义之师”,而“仁义”也确实是能鼓舞人心的道德号召。然而,这个口号出自一心成为中原霸主的宋襄公,显得突兀而矛盾。何以见得?宋襄公曾自我期许:“如天不弃我,商可以兴矣?”他为了盟主霸业,帮齐国平定内乱、立威东夷、攻打曹国、主持盟会。几年的经营,等待的不就是称霸中原、恢复殷商故业吗?然而,又是什么因素让他在决战时刻固守仁义的念头?他愤愤出兵攻打郑国时像是仁义的号召吗?他为了在东夷扬威,蛮横地杀郐子、强迫滕子求饶时,又何曾是仁义之师的行为呢?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宋楚泓水之战

公子目夷(字子鱼)墓位于微山东峰,墓前立一石碑,乃宋神宗熙宁五年徐州知州傅尧俞所立

人世的舞台终究没有让宋襄公享有王者的荣耀。一心想成为王者的宋襄公最后在享有先机的关键时刻,在成为王者的面前却步而回。吾人不禁叹道,人类历史这出大戏的剧情发展真是令人不解。

宋襄公执意攻伐郑国之前,子鱼曾经谏道:“天之弃商也久矣。君(宋襄公)将兴之,弗可赦也矣”。或许,子鱼此番谏言正是这段历史的最佳注脚吧:商朝为主角的戏已经谢幕很久了,上天没有安排殷商后裔再成为历史焦点,因此宋襄公想当主角,这是逆天意而行,不可饶赦的。

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一蹶不振,从春秋时代的舞台中心退至边缘。而楚国在中原已无阻力,成了戏台主角,在往后数年间,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至晋文公率领晋国崛起后,楚国的角色才由晋国取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