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篆刻的鉴识

 lj0279 2017-08-18

吴熙载的“玉堂清秘”

我们在文化市场上,常见有印章不刻边款,其中却不乏精品。而篆刻爱好者,大多看重款识。没有名家边款的作品,其价格便会大打折扣。如果缺少艺术鉴识的眼光,名家真品便可能会失之交臂。

这一方“玉堂清秘”章,原无边款,被书法家、篆刻家王禔发现,他鉴定为吴熙载的作品。王禔在此印的侧边,镌下了这样的款识:“此印篆法刀法,审为非让翁不办,戊寅七夕,王禔拜识。”共二十一字,隶书,分三竖行,每行七字,清晰、整洁。

清代名家吴熙载,号让之,故有“让翁”之称。史称他“善各体书,兼工铁笔,馀事作花卉,亦高雅有致。”历经嘉、道、咸、同四朝,其书法、篆刻驰名国中,为一代翘秀。

“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归。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这首诗意思是说:圆朱文篆刻开始于宋朝,到了清代,“怀宁布衣”邓石如踵美宋元,自成一家,而邓石如之后的传薪者,只有吴让之当之无愧。

如果说吴让之的圆朱文,是传邓石如衣钵的话,其实是白文篆刻更能显示他走刀如笔、一任自然的独异气度。印谱中有一方“两罍轩”白文印,堪称让翁的名作,而这方“玉堂清秘”与之极仿佛,苍劲、舒展、率意,似乎是不用落墨而直接奏刀。因此,王禔敢于断定:“此印篆法刀法,审为非让翁不办”。

王禔在这里告诉我们,鉴识名家篆刻的方法,便是要看“笔法刀法”,也就是说要熟悉篆刻家运笔运刀的风格。我们平素熟悉的人,不论走到哪里,即使是看到他的背影也能认出他来。看惯了某人的书写,不用他署名,只要看到笔迹就能辨认出来。艺术鉴识也是这个道理,经过长时间看作品,研究其面貌和性格的特征,达到对各个艺术家熟识的程度,自然也就有了一双鉴识的慧眼。

汪鸣銮的自用印

能够鉴识篆刻真品,像王禔那样具有大家眼光,在当今世上是非常难得的。许多前人的作品,因为没有留款,而被丢弃毁坏了。还有一些拙劣者,在前人刻制的印章上乱添边款,往往冒充某个名家,用以卖出高价,实际是对原作的污损。

笔者在市场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看那章子已有年代,印文亦见前人风范,边款却拙劣不堪,显然是今人所添加。买了这种章子,不得不用砂纸细心打磨一番,把假边款磨掉,以免让人看得恶心。

汪鸣銮是晚清的一位书画名家,精于说文之学,尤善篆书。同治年进士,在朝曾力主拒签马关条约,遭慈禧忌而革职,后以“钱端敏”为影射名出现在小说《孽海花》中。“鸣銮”这方印章,篆字隽雅,妍美而不媚,妙然有神韵,无疑是汪鸣銮的一方自用印。

但在初拿到这方印时,边上却刻有“耐青”二字。耐青即是清道光朝篆刻家钱松,钱松与鸣銮毫不相干,显然是今人胡乱添款,徒损害其美感。当时正好遇到太原的青年篆刻家雪玉,他一看这方印便说:“这个章在某人手上我见过,原来没有边款,‘耐青’二字是那人刻上去的,想多卖两百元钱。”我说:“多花两百不说,回去还得费一番打磨的工夫。”

有诗感慨曰:“俗世难能有大儒,常将鱼目混骊珠。草包炒作皆天价,佳品反而遭损污。”PIC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