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砥临古·小楷篇】——小楷书的发展及其美感分析(一)

 誌噫 2017-08-18

小楷书的发展及其美感分析


        在印刷产生之前,小楷可以说是实用率最高的一种字体了。小楷顾名思义,是指小型的楷体字,一般尺寸在指甲般大小,是楷书中的一种。由于其形体小,书写方便,结构端庄方正,易于认读,遂成为古代人们抄经、抄写公文、科举及诗文抄录等最常用的字体。而然,小楷除却其日常功能之外,在书家心目中,它与其他书体一样,也是传情达意、表现个人风格的载体。故自魏晋小楷产生以来,历史上凡有建树的书法家,其小楷书的个性同样明显。这样代复一代,构成小楷丰富多变的发展史。本人旨在通过对小楷风格史的梳理,分析其美感类型及层次。



        小楷公认的发生期,在汉之后。汉代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为日后楷书的滋生打下基础。汉时人们为应付日常便捷的书写,便将隶书快写,简省笔画与结构,隶草(或章草)应运而生。章草的动作意识已不及隶书的谨严与规则,尤其转折与收笔时有顿挫,形成的点画形态较为新式。正是这种动作及结构的变异,构成楷书动作的基因。


        钟繇是三国·魏时的书法家,是小楷书的鼻祖。钟繇的小楷,现留有刻帖数件,如:《荐季直表》、《贺捷表》等,《荐季直表》甚至有墨迹照片传世。与魏晋民间写体比较,这件照片的书写形式应当可信,那种遗留的隶书笔意,结构天然不雕、顺随自然的感觉正是自汉而来手写书迹所有的血统,只不过钟书显得更具品味,与那些民间应酬的字体简单草率的书风不能相提并论。由此我们也能看到楷书发展的两条轨迹,一是由碑刻隶书(汉)向碑刻楷书(魏晋南北朝)的演化,其点画动作较为规则,结字方严,气息正大、肃穆、奇崛。二是由简书(汉)而入小楷、小行草书,适合日常快写。所以,在东晋士大夫文人的墨迹中,行草书的发展以臻完备成熟,而其后的南北朝碑刻,楷书仍在隶向楷的转化过程中。所以,个人认为,小楷书的产生与发展,更多顺应的是自汉而下简书的书写习惯,只不过那些点画与结构与简书相比已经相当的规正了。


        钟繇现存的另一些刻帖,如《宣示表》、《还示表》、《力命表》等,传为王羲之临写。与《荐季直表》墨迹照片相比,王临本显得规范、标准许多,钟繇的天然、古淡变为典雅宁静,法的成分有所增加。孙过庭《书谱》引古人评钟、张与羲献书曰:“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从王羲之临钟楷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感觉由古质向今妍的变化。不过,王书小楷与其行草相比,则古质仍多,只是不及钟书古质而已。右军自书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风格与其临钟书相近。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是小楷书的经典作品,虽已少隶书的古质淳厚,但清奇却自有之。小王是一个自负的书法家,书学大王,但创新意识很强,自称胜父。从其行草的成就看,其变大王顿折为圆转,在笔法上为后世狂草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我们今天比较父子二人的成就,行草书固然大王变化多、格调更高,但若论小楷,则小王不输大王。


        魏晋南北朝除士大夫文人的小楷之外,用小楷抄经在当时颇为流行。从流传至今的一些经体小楷看,有的波璨隶意浓重,有的转折方笔明显,面目也有所不同。民间小楷与文人小楷之区别在于:文人小楷用笔、结构法式严谨,而气息典雅自然;民间经体小楷朴实率真,但时见法度不足。故对后学者而言,倘两者兼习,取长补短,或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美感。


        隋唐存有大量的墓志。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楷书至隋唐已基本定式,隶意完全褪去,楷式日益规则。隋唐墓志(尤其唐墓志)因个性日趋磨灭,故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而唐代名家书法中的小楷,虽气息、格调不在他们的大字楷书之下,如欧阳询《心经》、虞世南《破邪论序》、褚遂良《灵宝经》、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等,但因后人多学大楷,故他们的小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唐人写经墨迹,是唐人小楷不可疏忽的一个重要方面。最著名的小字写经当数钟绍京《灵飞经》。钟书清灵秀丽、平匀和美,几可作为小楷书的标准字体。然抄经虽在历史上流行,但与名家书相比,其个性色彩不够强烈,往往千字一面,缺少变化。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仍然存在。与南北朝经书相比,唐人写经工稳匀称,点画用笔精准到位,提按明显,粗细不一,横细竖粗、撇轻捺重的特征逐渐流行,这种整一式的风貌以牺牲个人风格为前提,正是经生职业性的直接体现。


        宋以后小楷书的发展基本依附于名家书法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印刷术的逐渐普及,经生的工作受到挑战。小楷的实用性在抄经这一面有所削弱,但科举取仕对小楷书的重视则日趋明显。至明清,写一手恭楷成为取仕的第一要则,以至最后发展出『台阁体』及『馆阁体』。不过,科举取仕的恭楷,最后都没有在书法史上立足,说明缺乏个性的书写,即使功力深湛,也还与艺术的创作有相当的距离。但恭楷带给书家们的好处是,过硬的功夫对那些擅长变化的书家来说,正是探索与发展成功的砝码。我们看过清末康有为的《殿试状》,哪里能想象他最后成为一位变法的书家呢?但如果他没有早年的功底,其后来对笔力、线质等的理解与实践则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在书法史上叱咤风云的创新旗手,大都应该会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小楷书。


        当然,要想写入小楷书的历史,仅仅能写一手恭楷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书体不二,只有见功底、见格调、见创造的风格才是历史的风格。


        宋四家并没有足够多的小楷书留世,以致我们梳理小楷史时,很容易将他们的名字忘却。但他们的小字行楷倒有一些,如苏轼《赤壁赋》、《祭黄几道文》、黄庭坚《诗帖》、米芾《皇太后挽词》、蔡襄《谢赐御书表》等,个人风格鲜明。北宋另有欧阳修、司马光等擅写楷书。欧阳修以颜书为基,古涩平和,司马光《宁州帖》等则似乎像六朝人手笔,质朴拙厚,耐人寻味。


        赵孟頫无疑是小楷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书自诩学晋人,但让人感觉学唐人小楷经书更为明显。其小楷传世甚多,《汲黯传》、《老子道德经》等最为著名。赵孟.小楷笔路清晰,提按顿挫分明,上接钟绍京《灵飞经》,下启明代文徵明等书风。赵孟.对晋人的理解虽有一定的距离,即舍弃了晋人潇洒坚质的一面,使书法更亲近于大众喜爱的秀丽平和,但毕竟他的影响广泛,而且,相比于行草,其小楷的骨力相对清健,故元代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元代小楷除赵书外,杨维桢、倪瓒、张雨、王冕等均为大家,且风格独特,在历史上的影响虽不及赵孟.,但随着人们对书法美的挖掘越来越深入,这些书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杨维桢、倪瓒、张雨、王冕等书风早期皆受赵书影响,张雨甚至为赵孟.入室弟子,但最后皆因个性不随人后而自立面目。杨维桢小楷《周上卿墓志铭》铁骨铮铮,点画深刻,线质坚硬,结字清奇峻拔。倪瓒法晋人,得晋书之韵,线条细而涩,字势稳而变,紧结中又见宽和。张雨从褚遂良、李邕、赵孟.出,后受杨维桢影响,结构比赵书紧结,多险势。王冕存世书作不多,偶见其题画,雍容大气。自宋代以来,文人意识在书画艺术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那种桀骜不驯、耿介特立的个性,那种清新雅致的韵味及朴实自然的境界,在元代文人小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清小楷一方面承唐、宋、元遗绪,另一方面力追魏晋,尤其对钟繇的简洁、古淡多有摄取。明中吴门书派的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书家皆小楷高手。祝允明功力深厚、修养全面,其小楷清和雍容、气醇味永。文徵明小楷以唐人写经、赵孟.等为基础,书风比前人更加工稳精致,尤其笔锋的运用相当出色。王宠有魏晋及虞世南风韵,与文徵明相反的是,王宠用锋多藏,点画极尽简省。明末书家如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也有小楷作品留世,尤黄道周对后人影响最深。黄道周小楷远师钟繇,简笔简体,上松下紧,颇多拙意。而其字距紧行距宽的章法布置与以往小楷也略有所别。这让我们想起北宋的林逋,其章法的疏朗开阔使作品格高气清。黄道周是否从林逋书法中获得启示,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空间布置,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清刚气度。


        清初书家以傅山、八大山人的小楷最为特殊。傅青主以颜楷为基,偶尔植入篆隶结构,古拙可爱。八大山人筑基于欧阳询、虞世南、黄庭坚、董其昌,又出入魏晋,疏放凝涩,线与空间都极具张力。两位皆遗民书家,不屑于满清新政,遂以书画抒情遣志,倔强个性自不待言。清中虽有扬州八怪等一批书家出现,但小楷作品不为后世所重。郑燮、金农等小字虽见新意,但时有怪癖。

晚清值得人们关注的小楷较多,刘墉、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等立足于颜真卿及北碑,稳重中皆有异态,浑厚中又见深秀。与明中、后期的小楷书家相比,清代书家虽取法与明人有所不同(明人多以魏晋为宗),但对作品的格调把握及个性表现,皆可圈可点,成为小楷史上的重镇。



        小楷创作虽与实用的抄写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其审美与表现的功能。这一点,我们已经从小楷书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得到证实。为便于读者理解并学习小楷书,我们有必要对小楷书的风格形式及其美感层次作一简单归类。


(一)   工稳匀称型


        每一种书体的产生与发展,既与实用的需要相关联,又在书法家们的不断创作中趋向丰富与多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小楷书比其他字体更具实用性,这是小楷书形体娇小、书写方便、容易认读的缘故。在小楷产生之前,篆、隶、章草已然存在。篆书虽点画清晰,但屈曲盘绕,弧线较多,书写无法快捷。隶书笔画较篆书方便简单,但横捺笔势甚长,且须以燕尾收笔,不省时间,而其间架多方或扁,虽以折代转(篆书)的动作增多,但折角多直,角度少灵活多变的弹性。章草点画连带,结构简省,但缺少规范性,不易认读。小楷书快捷不如章草,但与篆隶相比,动作简单,笔画短促,而认读比其他书体更为方便。正由于小楷的这些先天特性,故后来的印刷用字基本以小楷为蓝本,甚至朝廷取仕的科举考试,也要求应考者以恭楷答卷,足可见小楷书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价值与作用。


        然而,小楷书的极致端正,虽然在实用的领域里被认为是一种必需,但它与艺术创作的风格建树,毕竟有相矛盾之处。故历史上的小楷书家,尽管许多在科举路上一路『恭楷』而来,但最后大都还是以自家面目行世。


        小楷史上风格较为工稳匀称的作品较多,除了大量隋唐抄经之外,名家小楷也占有一定比例,以元赵孟.小楷、明文徵明小楷最具代表性。由于这类小楷点画精致,间架匀称,大小一致,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而为小楷爱好者们所喜爱,并成为人们学习小楷书的基础范本。


        从『馆阁体』小楷的极度平正与规则,到唐人经生们的千篇一律,再到文徵明、赵孟.等带有一定风格与格调的平和精致,是小楷工稳一路美感的递进。傅山《霜红龛集》曾曰:『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只是古法。』显然,傅山所说的『正』,绝不是『馆阁体』一类的刻板,结合其书法创作及其他书论,也不应是赵孟.、文徵明一类的平和精致,倒是与孙过庭所言之『复归平正』(即险绝之后的平正)相一致。但正如孙氏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平正应该是个最基本的基础,焉有不能平正而能险绝者耶?而『复归平正』之平正,正是傅山所言之『古法』。


(二)   清奇峻拔型


        小楷之奇,亦便是孙过庭所谓之险绝。行草书之险绝,除却单字之聚散疏密多有虚实之变外,线条点画之势的连带动感亦为其表现方式。小楷几无连带可能,故其结字之开合虚实及字形之大小、.正的变化,便是由平正向险绝迈进的一步。但险绝又是一个值域比较宽阔的感觉,过于强调虚实,或过于强调.侧,极易奇而生怪。形式变得突兀、生僻、坳峭,以致不近情理、荒率不经。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楷书,便有此感,故结字之险绝,当以清奇为目标,才能见出品位与格调。


        奇而能清,一方面须在变化的结构中把握虚实对比的度,即对比具有协调感,另一方面也须有坚劲清健的用笔支撑,以使线条不致混浊。历代名家小楷中,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杨维桢《周上卿墓志铭》、黄道周《孝经》等可谓代表作,而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民间写经,因为字法中尚存一定隶意,结构多随意变化,用笔又清劲简洁,故与名家小楷不相伯仲,如《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并洗浴温室经》,结字疏密有致,展促有度,《佛经残卷》则峻利奇伟,庄严灵和。


(三)   静和典雅型


        如果我们把文徵明、赵孟.小楷视作既见功力又具一定个性的范式,那么,王羲之、虞世南、王宠等小楷则在功力、个性之上更见典雅、宁静的美感。我们通常所谓之『古典』,正是这类形式。何以文徵明、赵孟.不及王羲之、虞世南等古典?在其用笔尖锋多,提按过于分明,粗细反差大,结字多定式,少空灵之感。也即是说,文徵明、赵孟.之形式,一眼见底,少了那份能让人反复回味的感觉。王羲之、虞世南、王宠等小楷则不同,乍看去他们的线条粗细一致,结字平淡,形式不及文徵明、赵孟.丰富,但这看似粗细一致的线条,却含蓄蕴藉,刚柔相济,结构也平中寓奇,富有韵味,字与字之间顶接恰到好处,与一字一格式的安排迥然有别。


(四)   天然古淡型


        北宋苏轼曾言:『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明末董其昌也认为:作书与诗文『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古代文人们所推重的『淡』,绝不是索然无味之淡,而须以『老』、『熟』作为基础。但笔致的『老』、『熟』并非一定能得天然之『古淡』,笔老易死、僵、滞、枯,笔熟易俗、滑、腻、甜,故『老』、『熟』之能平淡,实须有古意,即在老熟之中有天真、朴素之相,诚如庄子所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小楷能见古淡之质者,非钟繇莫属。钟繇可信书体有《荐季直表》等。现存《荐季直表》墨迹照片,款款写来,大小、方圆、.正、虚实俱在,而其略带隶意的特征,一方面表明小楷书体刚刚『进化』而来,一方面又显示出作者老到深沉的内涵。传钟繇有论书之言留世:『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界)也,流美者地(人)也,非凡属所知。』认为以人力所能达到者,只在『流美』,而那种『天然』之质,则是才情使然。


        古典与古淡虽皆见古意,其实内涵也并非一致。『典』是规则、方寸、法度之谓,以规则、方寸、法度为基,笔致静谧、深沉、内涵丰富者即为古典。古淡则是心手两忘,规则、方寸、法度全隐于笔,点画下去,一派天机,『仙』气活现。清石涛有言:『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法之境,非无法也,法隐于笔而具朴实天然之相也。故从格调上看,古淡应比古典更上一个层次,因为其规则、法度比古典更深藏不露,回味的魅力更大。

元代倪瓒的小楷也见几分古淡之气,但与钟书不同,倪书线条细涩悠长,不及钟书的古厚。就结字而言,钟书之变化也比倪书复杂。线条厚而能淡、形式变而见古,比线条细而淡、形式平而古要高级而难能许多,因为前者是反常合道,后者只是顺乎常理。故钟书所有的这种境界,或正是千百年来为人宗师的原因所在。


        小楷形虽小,而其表现域非不宽。对于后学者而言,是把小楷当作抄写的工具,还是当作表意立境的载体,当然要看作者的认识与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