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颍上,听一个皖北小县的传说

 澹水老逸 2017-08-18

滔滔淮河谁,依依颍上柳,千古一相管仲故里,道不尽的沧桑与风流。近日,“管子故里,生态颍上”全媒体行走进颍上,品一座皖北小县的悠悠历史。

走进颍上,听一个皖北小县的传说

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这里有管子思想流芳千古,更有常任侠、戴厚英、陈国良等当代名流熠熠生辉。淮河水、颍上柳见证了它的风霜与变迁,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让其在整个淮河流域独树一帜。

走进颍上,听一个皖北小县的传说

行走在颍上,能清楚的感受到文化的脉搏跳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生生不息

湖渔丰收时的淮河锣鼓,别有一番情趣,明清苑里的花鼓灯,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仪风情,民间小调颍上推剧,是乡土里孕育出的一颗明珠。更有流传千年的管子思想,滋润着代代世人。

步入到管鲍祠,祠内肃穆而安静,几株翠柏,点缀出几缕生机。管仲墓前高大的石碑上书“呜呼大政治家颍上管仲之墓”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驻立片刻,便心生敬意。

走进颍上,听一个皖北小县的传说

管鲍祠原名管子祠,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明末毁于战火;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1986年,这里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同时纪念管仲、鲍叔牙两位颍上先贤,遂改名管鲍祠。

管鲍祠的正厅。厅门旁有副对联:“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出自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颍上人宋日昌的手笔。厅堂内矗立着管仲、鲍叔牙比肩而立的塑像。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车轮早已碾过了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岁月,但是管鲍之交以及管子思想却被世人传颂至今。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世人恐怕还处在未开化的阶段。以此赞颂管仲“尊王攘夷”之功。

管鲍祠很小,且屈居在小城一隅。世人多半并不知道颍上原是管仲的故里,在这个偏北小城里还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先贤。相较于闻名的“孔子故里”,“屈原故乡”,突然有点替管仲委屈。但看到不大的祠堂香火鼎盛,颍上建九合塔,办管子学术研讨会、中华祭管大典来祭奠这位伟大的先贤,又有几分欣慰。安居与此,少了岁月的纷争,静看世事变迁,怕也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心愿,毕竟,历史和人民并没忘记他,这已足够。

走进颍上,听一个皖北小县的传说

清澈的水,穿越千年的时光,流转着一个又一个的花开岁月

乘一叶乌蓬,阳光在水里舒展,摇曳的波光,撩开一水粼粼的涟漪。清澈的水,穿越千年的时光,流转着一个又一个的花开岁月,颍上的八里河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颍上八里河占地面积3600亩,是皖北唯一的一个国家5A级风景区。

眼前的美景似乎很难让你联想到从前的八里河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八里河在近百年来,遭受的灾害是触目惊心的。据《颍上县志》记载:众水所潴,故汪洋浩瀚,其势特大,南北相距八华里许,故曰八里河。在沿河两岸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八里河的水常年浩渺,一入夏,河水决堤,河床抬高,良田淹没,房屋倒塌,群众被迫外逃求生。直到一九九零年春,八里河痛定思痛,开始建桥筑坝,出动六千多名民工,一千三百辆架车,奋战五十六天,六百多米长的过河大坝和与桥合拢建成。一条巨龙似的大坝横卧八里河,两岸人民欢呼雀跃,从此结束了河难的历史。

走进颍上,听一个皖北小县的传说

今天的八里河得到了治理与开发,将水患变水利。河水清澈,鱼质优美,年产百万斤以上。在干旱年景确保了农田用水,内涝时河水可排于颍河,农作物仍可获得收成。

颍上更是依托八里河自然风光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业。据说,八里河是当地农民一砖一石,一花一木亲自打造出来的公园,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漫步其间,淳朴的田园风情扑面而来,纯生态的美景加纯生态的匠心才会让人生出返璞归真之意。

在颍上,不仅有八里河,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迪沟生态旅游区以及五里湖生态湿地。它们都是依水而存,以水而生。寻一条水带渐入佳境,湖畔园林石径、高大景观树阵、错落的长青灌木、别致的人工岛屿、滨水木栈道……仿佛走进了一幅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画卷。(摘自 《旅游世界》7月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