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被斩首后,脑袋还会有意识吗?

 心中有爱春常在 2017-08-19

古代有相当严苛的法律,有人犯罪比重罚,最严重的就是判死刑,在很多电视剧中也可以看的,手握大权的人杀人只需要一句话,大多是凌迟,斩立决,或者拉到菜市场斩首。设置死刑是为了威慑那些罪犯,对死刑犯执行死刑不止斩首,古人为了使死刑的威慑更大,变着法的处死犯人。

后来秦始皇统一后,正式把死刑的方式定为:车裂、弃市、枭首、腰斩、定杀(淹死)、活埋等。汉朝建立后,觉得秦朝的刑罚种类多又残暴,于是废弃了不少,只保留了枭首、腰斩、弃市三种。

进入隋唐两朝以后,又进一步简化成绞、斩两种,目的也是快速处死罪犯,但到了南宋时为了起震慑作用,又增加了凌迟这种过程远大于结果的手段,明朝更是增设了剥皮刑。

直到清朝末年,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清政府才重新恢复了隋唐那种相对人性的刑罚,只留斩立决和绞立决。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历朝历代无论死刑怎么改,总有一种方式是始终保留的,那就是斩首。

那么被斩首真的就是给了死囚一个痛快吗?斩首之后会不会像腰斩那样还会有短暂知觉呢?小说和影视剧中倒是一致认为人的头与身体脱离后还是会有短暂意识的。比如《三国演义》中,吕蒙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孙权将其头颅送给曹操,曹操对关羽的头颅说:“云长公别来无恙!”不料关公突然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吓坏了曹操

当然,这个略显夸张了,毕竟从关羽被杀到送给曹操,中间时间起码过了一个月了。还有野史曾记载,明末抗清英雄瞿式耜就义后,眼睛依然睁着,家人连说:公子平安无恙、焦侯也平安无恙,他才闭上眼睛。小说和野史的这种说辞,有没有依据呢?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仅仅是理论,因为没法实践),头与身子分离后,会立即失去供养,但是脑气还在,可能会有非常短暂的微弱意识存在

曾经有个人也很想知道准确答案,于是亲身做了一个实验。谁呢?他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生物学家拉瓦锡。1794年,法国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拉瓦锡因为出身贵族,阴差阳错被判处斩首。

就在行刑前,拉瓦锡决定做最后一个实验。他与刽子手约定,当我头被砍下之后,如果还有意识,会尽量眨眼睛,请你帮我数下能眨多少下。刽子手照做了。据说当时拉瓦锡连眨了11下眼睛才最终死去。

显然,这次实验的代价是昂贵的。数学家拉格朗日曾这样评价说:“砍下拉瓦锡的脑袋,只需要不到一秒钟,但法国也许一百年也长不出这样一颗脑袋了。”

死刑是一种剥夺囚犯生命的刑罚,是古代君主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安定社会秩序的有力法宝。死刑直到今天依然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目的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震慑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虽说中国现在的法律很少判死刑,多数是死缓,然后变成无期徒刑,但是死刑依然是一个国家对犯罪强有力的威慑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