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异化失去灵魂――

 沧海一粟1951 2017-08-19
戏曲存在着严重危机。危机的原因不在于戏曲的外部,而在于戏曲自身的异化,如果戏曲界不能自觉遏止这种异化,戏曲的未来委实堪忧。

  戏曲异化首先体现在美学品格方面。传神写意、空灵洒脱、机趣嬉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是戏曲的美学品格。但当今编导的创作大量是理念膨胀,事件填塞,淹没了形象,扼杀了情趣,甚至把戏曲艺术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或者是宣传某种政治观点,或者是证实一个历史问题,或者是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的一个理念等。有人戏称这类剧目是“化妆论文”。这种异化在传统根基深厚的京剧的新编古代戏中亦难幸免。如《袁崇焕》、《走西口》、《郑和下西洋》……

  其次是表现手段异化。当今导演热衷于用晚会手段代替戏曲手段。京剧的《赤壁》已至极致。21世纪初集中几个剧团约百位演员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在场面、灯光、布景方面大下功夫,但不见人物,情感苍白。因为它极大地膨胀着戏曲的表层元素,忽视戏曲的核心元素,让技术扼杀艺术,使戏曲艺术技术化。

  第三,戏曲的异化还表现在剧种个性的“他者化”。一些地域的代表性剧种向京剧学习,照搬京剧的艺术语汇;地方小戏、少数剧种又向当地的代表性剧种学习,照搬当地代表性剧种的艺术语汇。自身的地方性、表演语汇大量丢失。甚至连地方语言也不“地方”了。据说,豫剧大师常香玉生前听到一段豫剧唱段,居然问别人是什么剧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