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廉政对联佳作欣赏

 杏坛归客 2017-08-19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其反义词为"腐败"。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

        古代廉政对联佳作,有的是对清官的褒扬,有的是为官贤者创作和留下的精品,亦是中华廉政文化的艺术瑰宝。

 

 南宋余玠,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他到任后,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


        一柱擎天头势重;

        十年踏地脚跟牢。


        这副对联,是一篇简洁明了的“就职演说”,既强调为官一任非同儿戏,又表明他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当地的决心。


        明代况钟,任苏州知府13年,勤于吏治,廉洁奉公。他死于苏州任上,归葬靖安故里。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墓后的清风亭上镌刻了一副对联:


        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

        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此联朴实无华,极切亭名“清风”二字,凝聚了况钟清正廉明的品德,并劝诫后来为官的人们。


        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在衙门里撰写了一副对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斯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珍惜民众期盼之情,注重勤政爱民,做到问心无愧。他还为桂林知府的仪门撰写了一副对联:


        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

        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告诫官民知法守法,莫作非分之想。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一副流传久远的对联:


        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

        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太守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谨慎行使手中权力的清官廉吏形象,跃然纸上。


        清代余云焕撰写了大堂联: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

        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告诫官吏清正廉洁非异事,责问官吏自身俸禄从何来。看似平常,却颇具深意。


        同是清代的赵慎畛,也在桂林府衙撰写对联表达廉洁之心: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曾撰写对联警醒自己,言词恳切,颇为感人: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命恩情。


        而清代武承谟为无锡县令时,曾悬挂于大堂上一副趣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