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川陳姓溯源

 天倫之樂 2017-08-19

 陳姓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大姓之一,而且還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古史載:陳姓的血緣先祖有虞氏,出自東夷部落。東夷部落與炎黃部落是古中國的兩大原始部落,其有虞氏始祖曰虞幕,距今約五千余年。舜帝是當今陳姓公認的血緣先祖,也是有虞氏部落中最重要的壹名帝王,舜本妫姓,居於僞水旁的妫汭,後入贅於堯,且生於姚墟,並以桃爲圖騰,改爲姚姓。及禹逼舜禅位,封其長子義均於虞,後徒封商始稱商均。
       陳姓在中國曆史源遠流長,遍及中原各省。陳胡公妫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據《姓纂》載:陳姓最早出自妫姓,乃舜帝之後,陳,最初是壹個地方——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周初,舜帝卅四世孫妫遂,字阏父,又名遏父,投附周國任周陶正,賴以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文王康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妫滿,後武王克商,封妫滿於太昊之墟東縣爲陳國,妫滿因此被尊爲陳胡公,後人以國爲姓,確立自己的姓氏。周敬王癸亥四十二年,公元前四七八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湣公,滅陳國,陳國共傳二十世,廿六君,曆時五百八十八年。胡公滿當年所擁有的國土大致在河南開封府以東,至安徽亳縣以北,都宛丘。
       湣公長子劍,爲避亡國滅族之禍,改名衍,隨母衛女宋氏,逃奔衛國,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後平與張子房同爲高帝謀臣,凡六出奇計,累立奇功,封戶牖侯,因功更封曲逆侯,官至左丞相。裔孫考移居山陽瑕邱(今山東滋陽),子湯,漢相陳平六世孫,伐胡有功,賜關內侯;裔孫翔,胡公滿四十二世孫,官拜定襄太守,徵拜議郎,揚州刺史兼禦史中丞,移居颍川。翔公之子實,字仲弓,益文範先生,爲漢太邱長,以節義風四方,封四爲郡功曹,五辟豫州牧,後追封颍川郡公。(又據《陳氏族譜》及《姓氏通書·陳姓》載:颍川郡公陳實,乃胡公滿十二世孫齊田完敬仲之後,齊王建三子轸十一世孫。據史載:周惠王戊申四年,約公元前六七三年,陳宣公殺太子禦寇,厲公之子陳完,諱敬仲,和太子禦寇交好,爲避宮廷內亂,逃奔齊國改姓田。六世孫田乞爲齊景公大夫,施惠於民,大得衆心,於是發動政變,聯合異姓大夫鮑牧,率兵攻齊君晏孺子,殺其相及親族高張,晏孺子的另一相及親族國夏逃奔莒國,晏孺子奔鲁。田乞便扶立晏孺子庶兄陽生,是爲齊悼公。陽生與田乞是好友,更加寵信田氏。田乞子田常任悼公之子簡公之相。後又發動政變,盡誅齊國卿相鮑、晏、阚止及公族之強者,又殺齊簡公而改立簡公之弟爲平公。從此,田氏世代爲相,壟斷齊國政權,齊君猶如傀儡。田常子田盤任齊相時,又使兄弟宗人盡任齊國各都邑大夫,進一步把齊國地方政權全攬在田氏壹族手裏。周威烈王丁醜廿二年,公元前四○四年,田盤之孫田和,取姜齊而代之,自稱齊太公。周安王丁亥十六年,公元前三八四年,周安王初命齊大夫田和爲諸侯。太公之孫田因齊自稱齊威王時,田齊成爲戰國時的強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滅六國,齊威王玄孫齊王建降於秦,田齊自太公和得齊至齊王建,共傳七世,八君,曆時一百八十四年。齊王建三子轸,避亡國之禍,逃奔颍川複陳姓,生秦東陽令史陳嬰,陳嬰生成安君陳馀,馀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生四子,三子齊,齊生源,源生四子,長曰實,爲漢太邱長,益文範先生。因颍川陳氏無嗣,故出繼胡公滿四十三世孫翔公名下爲祧子。其真正世系有待考證。)實公生六子皆賢,而元芳、季芳爲最,世稱“二難”,時號三君。元芳子群,三國魏明帝時官至丞相;裔孫准晉惠帝拜太尉、中書金,武帝封廣陵公。晉愍帝建興年間,當五胡亂華,中國士民多有南避,其孫謀,字綿遠,拜晉中郎丞相椽,隨朝廷舉家渡江遷吳興(今浙江余杭)南北朝陳高祖霸先者,乃准公弟達公十二世孫也。
        唐高宗總章己巳二年,公元六六九年,陳政父子奉敕出鎮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後,隨之定居閩粵,成爲該兩地陳姓的開基始祖。唐玄宗開元辛巳廿九年,公元七四一年遭契丹之亂,衣冠望族多遠涉而避難,准公十三世孫陳雍隨次男野遷南劍沙陽固發沖,因陳雍三子都遷入福建,且裔孫在閩西北成名門望族,族裔衍播八閩大地,成爲福建陳姓三大派系之壹,被尊爲入閩始祖。北宋初期,八世孫文馀公九子一婿,同朝顯貴,而惟七子世卿登太宗雍熙二年,公元九八五年乙酉科梁灏榜第九名二甲進士,曆秘書少監,贈吏部尚書。故皇帝禦賜宗祠楹聯壹幅,書曰:“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登科。”還在永安貢川堡建立城牆,至今尚存。其五子曰:弩郎,宋翰林侍诏,遷寕化禾口石碧。
        五代十國,中原動蕩,留居河南的陳姓又紛紛隨王朝入閩。迨北宋末,公元一一二七年丁未,靖康之亂,金兵南侵,北宋滅亡,入閩避難的陳姓更多,從此福建陳姓族大支繁。
        隔川開基始祖九經公,據隔川《陳氏族譜》載:原名九穹,因鄙窮字同音改名九經,系唐代入閩始祖雍公十三世孫,宋翰林侍诏弩郎公五世孫,南宋寕邑教谕裕安公九子,公賦性聰敏,貫通百家,嗜山水,精地脈,明哲理,三教九流之書過目成誦,南宋紹興年間,裕安公以博學宏才任甯邑教谕,公省父寕邑,緣連寕接壤,因造於連,至隔川此地,見此處山明水秀,地靈正興人傑,可大可久遂拓而家焉。初居黃姓宅地,繼居柑園坪,是爲陳姓發祥故居。清代秀才陳繼煌曾題撰壹聯曰:隔水辟千煙,數姓分符,溯自我祖開基憑此址;柑園營半畝,一經垂訓,但願兒曹立志振前徽。雖寥寥數語,狀物言志,善體先人遺訓。
        九經公生三子,長百四郎、次百五郎、三百九郎,以長孫績郎舉孝廉爲霍山令、繼佐蘇州,有惠政陞蘇州司馬,救荒殲寇有功授蘇州太守,诰贈祖九經公、父百四郎爲中憲大夫。九經公後裔不乏人才,文武兼之,據《汀州府志》、《連城縣志》記載:明清時期,選拔爲貢生者廿一人,考取舉人九人,知府、知州各一人,知縣九人,武進士一人。
        更爲突出的,元入中原,兵亂不己,元官吏凶惡殘暴,踐踏百姓。據《連城縣志》載:“元順帝至正丙戌六年,公元一三四六年六月,邑人羅天麟、陳績萬兵起……。”陳績萬乃九經公五世孫,時值胡元毒癰中國,於汀尤甚,績萬目睹元廷暴虐無道,遂傾家資、舉義旗號召百姓投入反元鬥爭,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陷縣城,繼陷汀州,南攻武平、上杭,西略江西瑞金,八月集中主力北上,經清流、寕化,轉戰歸化(今明溪)、將樂,直抵順昌,進逼延平(今南平)西部,擬沿閩江東下,直取福州,北上建寕入浙江,隊伍發展到二萬余人,元廷驚恐,遂糾三省兵力,分四路合十萬余人圍剿義軍。義軍因寡不敵衆,而告失敗,陳、羅犧牲。自此隔川陳姓爲避元廷誅殺紛紛外逃,值得一提的是避居車田的九經公後裔,他們又以車田爲據點遷往龍岩、廣東、湖南……等地,據說廣東揭西小溪陳氏千七郎就是從車田遷出去的。
        隔川陳姓自南宋紹興年間始祖九經公落業隔川迨今八百余歲,已綿延三十余世,人口僅隔川就多達七千余人。這七余人,生息一地,朝暮相見,團結互助,敦睦壹家,實爲恪守祖訓家規之教誨。據隔川《陳氏宗譜》載:自元末以來,九經公族裔有遠遷廣東、河南、湖南、天津、江蘇、四川、浙汪、江西、台灣……等省。在省界內有分遷長汀、清流、上杭、武平、龍岩、寕化、三明、三明、將樂、明溪、永定、福州……等縣市,在縣境內有遷廟前、新泉、朋口、莒溪、宣和、曲溪、李屋、姑田、文亨、塘前、揭樂、北團……等鄉鎮繁衍者也爲數不少。由此可見九經公外遷族裔人衆地廣,且名人代出,由於種種曆史原因,許多外遷族裔已無法認祖歸宗,有的則已經歸附到聲名顯赫的江州義門陳,或太傅陳等其他派系。但據不完全統計九經公族裔約五萬余人,此乃我祖九經公累行積德之功也,是爲隔川陳氏溯源。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