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初愈,不慎于起居劳作,或因劳力过度而再发病者,称之为差后“劳复”病。 差后,即其病 之大势解后,气血未复,内未调和,病尚未至完全治愈之义。劳者劳苦,劳动之劳,复者再发之意。 又因饮食不节而复病者,称之为“食复”,食复者,临床上很常见。 关于差后劳复病篇之药方 枳实栀子豉汤:差后劳复病,余邪郁于心胸,发热而现虚烦等证此方 主要为解除病后之余邪,而散郁热等有效。 例如:“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 若现此候而兼食滞,则加大黄以下其食滞。 小柴胡汤:病之大势已解后,气血尚未全复,偶=而邪热再燃,位在表里之间,且又发热等证,可用本方。本方主要解少阳之邪热,若似此候而脉尚浮者,可以汗解法。脉已沉实者,则以泻下法。 例如:“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少以汗解之”,“脉沉实者,少以下解之。” 牡蛎泽泻汤:病之大势解后,阳气虚,气血之循环 未至于完全调和,水饮郁滞于下焦,尿不利,腰以下浮肿等症,此方主要为导下焦之水饮而利尿,调其气血之循环,而去浮肿等有效。 例如:“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理中丸:病之大势解后,胃气衰,不能运化津液,内之寒饮逆集于中焦,屡屡涎唾,日久仍不了了等证。此方主要去中焦之寒饮,以调胃气,行津液而治吐涎 等有效。 例如:“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竹叶石膏汤:病大势解后,余热不散,主要伏于里,津液枯竭,身体枯燥,虚羸,少气,虚热上逆而发烦闷,时时作呕吐之状等证。此方主要为解其余热,清润其内治虚羸,少气,上逆,烦闷等证有效。 例如:“伤寒解后,虚羸,少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以上所举,为差后劳复病篇之药方。 此外,余邪已全出者,唯在摄养以任其恢复,不妄处药方。病后胃气弱,不可强与谷者,虽有微烦,只须减少其谷食则愈。 例如:“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故则愈”。伤寒论最后设此一条,说明病后以保养胃气为本,可见大病后,起居饮食,须任自然,不可勉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