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adiology: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评价瘤囊的最佳指标!

 zskyteacher 2017-08-19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therapy)是在DSA动态监测下,经双侧股动脉的小切口,应用特殊的导入系统,将折叠的覆有人工血管薄膜的金属支架送入腹主动脉瘤腔内,利用金属支架的弹性、植入物头端的钩状附件加以球囊扩张作用将腔内植入物固定于动脉瘤近远端的正常动脉壁。利用植入的人工血管在瘤腔内重建新的血流通道,因此隔绝了腹主动脉高压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同时在瘤壁与人工血管之间继发血栓及机化,从而防止了动脉瘤的增大与破裂。本研究为了评价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CTA后2D和3D测量瘤囊的最佳处理方案,并将结果发表在Radiology上。


本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5年3月共纳入了159例患者,共行824次CT检查。CT检查包括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检查。测量横轴位最大层面直径、冠矢状位和垂直中线的最大直径、腹主动脉瘤囊的体积、自肾动脉到主动脉叉及到髂总动脉分叉的体积。


在对比增强CT上的对比剂内漏作为参考标准,分析直径和体积改变的预测价值。组间相关性来比较动脉瘤的直径和体积。


结果为,所测直径和体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4)。直径和体积在观察者间的平均差异分别为2%-3% 、4%-12%。159例患者中共有80例(50%)患者出现造影剂内漏(59例 [74%]在首次CTA、21 [26%]在随访中的CTA检查中出现)。造影剂内漏与动脉瘤增大相关,主要依靠轴位最大层面直径(P = .04)、垂直于中线最大直径(P = .01)和自肾动脉到主动脉叉体积(P = .03)及到髂总动脉分叉的体积(P = .01)测量的动脉瘤大小变化。对于垂直中线的直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3%、81.7%)、自肾动脉到主动脉叉及到髂总动脉分叉的体积(57.1% and 63.5%)来说,以大小变化5%作为阈值,发现造影剂内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好的。


本研究表明,腹主动脉瘤囊的最大直径和体积可作为腔内修复术后动态监管动脉瘤的手段,并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垂直中线的直径和肾动脉最低点到髂总动脉分叉的体积是发现造影剂内漏的最敏感指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