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五)中医——用天人相应学说解释人体运作的经验科学

 阳光健康 2017-08-19

前文提过我在探索气功原理初期,首先就碰触到中医这个传统医学,起初因为看不懂,于是就抱着看故事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神奇又有趣的领域。渐渐的我也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来质疑其中许多有冲突的部分。但是随着不断的验证,让我惊奇的是中医的经典之作 ”黄帝内经”不但没有被推倒,相反的,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反而将一些被误解或不解的部分得到厘清,使这部经典地位更加稳固。
记得在学大雁功时,老师说大雁功的功效是在疏通人体的十二正经…。我心里就在想:是吗?怎么做到的?这些招式如何和疏通经络有关系呢?这个问题我在一年半之后才找到了答案。首先在中医的圣经”黄帝内经”找到一段话,大意是说:轻清阳之气入阴经上行,重浊阴之气入阳经下行。但是这个规律和另一个规律:足三阴经由足走身、足三阳经由头走足;手三阴经由身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这二条规律在手的经络部分产生冲突。但是,如果把手上举,那么这二条规律就不抵触了。难怪大雁功有近三分之一的招式是手上举过头的,因为这样一来手的经络才不会”折”到。但是,平常手是自然下垂的呀,怎么说它不对呢?一问又过了半年才由胎儿图中找到解答。原来我们在母体中四个月到七个月大时身体的姿势是:”双手上举过头漂浮在子宫的羊水中的。”怪不得婴儿出生后躺在床上手都是上举做投降状,因为他在母体中生长的时候就己经习惯了这姿势。
另外,想和大家介绍的是太、少、阴阳的问题。其实这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但是现在却演变成中医和周易谁对谁错的问题。更可笑的是,双方人马都不肯静下心来从阴、阳本义去理解,才造成今日学中医和学周易时的困扰。让我这个不懂中医,也不通周易的人来解释,似乎很奇怪,但我相信看完之后,双方的人都应该可以接受我的看法。
[转载](五)中医——用天人相应学说解释人体运作的经验科学X

(中医太、少阴阳图)
中医经典认为天之阴阳在一年之中的循环对比春、夏、秋、冬是:少阳、太阳、太阴、少阴;而周易大家则认为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乍看之下,周易大家的说法言之成理,一年之中本来就是阳气由少而多,再转为阴气由少而多,谁都无法否认冬天的阴气较秋天为多。这也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是许多中医名家(包含丹波元简、张景岳等人)甚至怀疑是经典的传抄错误所致。但是,经典在许多篇章都抄错就不可思议了。
[转载](五)中医——用天人相应学说解释人体运作的经验科学
(周易太、少阴阳图)
我的看法很简单:中医经典是对的。怎么如此武断呢?因为只要去考虑阴阳的本义,几乎答案就很清楚了。阳是向上的、升发的,所以离原点近的少阳的阳是较少的;而离原点远(在外头的)的太阳则在持续升发、向上的作用下,它的阳是较多的。而阴是向下的、是收敛的,所以阴是接着太阳之后由外向内收敛、沈降的,所以是先太阴(在外头的阴)然后才是少阴(靠近原点的阴)。所以,中医经典中的太阴以阴的多少而论,是不如少阴多的。这也就是说:中医经典中讲的太、少不是指多、少,而是指远近、指内外、指大小。在说文解字p.565中许慎并没有将”太” 字独立出来,而是将 ”太” 视为 ”泰” 的古字,取其 ”双手捧大水的滑义”。而段玉裁在此加注,认为 ”太”是另一字:太,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所以,我们可以明白段玉裁认为 ”太” 是 ”比大还要大”的意思。这可由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在外围而中和殿在内(说文解字p.20:中,内也。);以及太师、太尉、太子等称谓都是形容其位阶之高而得知。而周易大家则将太、少解释为多、少,才有这个差别产生。为什么一般认为更古早的周易会是错的呢?很简单,周易原本是本卜筮之书,其中就只有卦象与卦辞、爻辞。所有的说明文字都是后人加上的。相传孔子所作的十翼己经是文王作周易后五百年的后人心得报告了。即使在十翼中我们也找不到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任何文字记录。要到再过五百年后(汉朝),才有人把这些东西附会上去。但是一开始他就将太、少当成多、少,所以才有这一场误会(二千年来至今仍持续中的误会)。另外,我之所以对这二种不同的认知会站在中医经典这边,就是因为这种解释才和阴阳的本义连系的起来。同时也间接证明了后人”以易套医”产生了多么不必要的混淆。学中医一定要读经典原文,只要存乎一心,灵活运用,连这些看似无解的争论也能轻而易举的厘清,有志于中医之人,岂能妄自菲薄?
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成大医。这句话是后世以易套医的源头。虽然有人想将 ”易” 的解释从 ”易经” 转为”变化”,但是收效甚微。据传清代名医叶天士曾有一医案:邻居的一个妇人难产,别的医生已经处好了药方。她的丈夫拿着处方来问叶天士,叶天士在处方上加一片梧桐叶做引子,婴儿立刻就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学叶天士在催产方上加梧桐叶,叶天士笑着说:以前我用梧桐叶,是因为刚好碰到立秋的时节,现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么益处呢?
举这个医案做例子是想说明 ”易” 是有 ”变化” 的含意。但真正的含意应该是:考虑天时,做出裁变。1955年至1958年,中国很多地方流行乙(B)型脑炎,最初用白虎汤疗效很好,但当1956年乙脑再度流行时,原来的方法失效了。著名中医蒲辅周根据1955年天干地热,而1956年是天暑地湿的气候特点,把55年的清热解毒的方法改为芳香化湿的方法,并开了一剂新的药方,成功治好了这次疫情。
中医如何治病?
黄帝内经中认为治疗疾病有四等不同的方法:
第一等方法是导引,也就是气功。
第二等方法是按挢,也就是推拿按摩。
第三等方法是针灸。
第四等方法是汤药。
而现在气功成了怪力乱神,推拿按摩成了苦力活,针灸被视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至少是正向的),而汤药则因为必须辩症(或证)论治,因人、因时裁化,所以治好病被西医视为运气。再怎么匠化的西方机械式思维在保养维护汽车时,也知道轮胎有不同尺寸不能乱装;机油因车子用途不同也有不同规格。但为什么西医却要求每个都是唯一无二的人体在生病时需用统一的药品?更可笑的是,中药的复方西医说是没有根据、散弹打鸟,而西医跟进学会使用后却自美其名为”鸡尾酒疗法”。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差别之一在于治病理念不同:一池死水滋生病菌发臭,西医首先就采集样本化验,找出病菌种类后再投以抗生素灭菌止臭;而中医则是视”死水” 为一 ”实症”,而治法则是将死水接通源头、疏导出口,恢复 ”水流” 的本性,自然 ”发臭” 这个 ”虚症”就不药而愈了。
本来西医治疗慢性病就没好方法,但是只要肯认真学习改进就好了,但急功近利的西方资本主义思维却不给它时间。不仅如此,它们更以商品化的思维企图将每一个人都变成它的”顾客”。维他命、阿司匹灵、钙片就是一个个最显明的例子。而最近广泛使用的老年人免费流感疫苗(纳税人买单),幼儿自出生到就学前所施打的各种疫苗,都使其露出马脚。而施打这些疫苗的后遗症,这些幼儿在有生之年都得概括承受,甚至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有谁能负责呢?一个也没有!在事情没搞大之前,所有的后遗症都推说是个案、都和体质特异有关,当然也都是可容许的”误差”。一旦事情大了,才有替罪羊出面道歉。至于赔偿,那得看你是那国人了。更骇人的是,于此同时,西医又从口袋中拿出另一个药来取代原来的药,当然,这个药副作用一定比较小,而且实验证明效果更好,但是价格可能比较贵(不然,你以为赔偿的钱从那来?)
和西医比起来,中医有几个原罪:
中医便宜:不管是检验或是治疗,中医都比西医便宜许多。
中医强调保健预防(将病未病就介入),西医则希望你成为他的顾客。
中医在治疗时,尊重病人本身的自愈能力,所以以调养为主、以改善病人本身的错误生活习惯为主。期望从源头就阻断病情再恶化。但是,这和病人的希望不同,病人希望保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医生只要开个药让头不痛,精神百倍的病人又可继续三天三夜的狂欢。其实,抱持这种想法的病人,找中医是无效的,他应该去挂神仙的号才是。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和 ”错误的生活习惯” 有关。黄帝内经上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就说明:不知顺应天时、不节制情绪变化、以及不调整生活方式就容易生病。我在接触中医这个领域的时候,很幸运的透过气功,感受到第一等的保健治疗方式;接着又按照黄帝内经的指导和位于上海的黄文涛中医师(伤科按摩专业),一同试着以经络按摩的方法治疗各种慢性疾病。虽然不敢说能”覆杯而愈”,但是,让西医束手的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白斑”(白癫疯)、”无汗、易中暑”、”肌萎症”、”皮肤过敏”、”延缓更年期”、”失眠”、”高血压”、”脑干中风引起的半身偏瘫”等,都能透过按摩手法在一至二月内就让病人感同再造。更有趣的是,以上病症透过学习气功也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经验让我能悠游于气功和按摩这二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之中,并比较他们的异同。气功学习之后就是自己的,就一辈子跟着你,是最经济实惠的保健治疗方法。推拿按摩就得靠外人,但对己经不良于行的人而言,似乎也只有这个选择。
中医的精髓----养生之道
我在看黄帝内经时,对其中的 ”四气调神大论”里的论述有些疑问,经查过手边几个不同版本的注释后,仍觉得有问题。于是又买了几个版本看,看完之后发现它们仍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在”四气调神大论” 中主要论述为:人要按天地大自然之道来调整生活方式,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作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历代的中医对这篇文章都推崇备至,觉得它文辞优美,寓意深远,是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以下节录一段我觉得有疑问的内容:”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各家对春的”发陈”—把陈的东西(意指去年冬天所藏的)生发起来;对夏的”蕃秀”—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果(蕃p.47:上头的草及下头的番指兽爪印,而秀p.320指结实丰美。),对冬的”闭藏”—把好东西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并关上门(藏:善也。意指美好的东西都有隐而不见的德性。)都有合意的解释,唯独对秋的 ”容平”大家的看法都是 ”容貌清平” 一幅秋高气爽的样子。不是不能容貌清平,而是这和秋所对应的 ”收” 有什么关系?而”发陈”、”蕃秀”、”闭藏” 都显示用字精准,没道理秋三月的 ”容平”就只是容貌清平。接着我只有去查说文解字,容,比较简单,上头的房子及下头的山谷(泉出通川为谷)都是可以装东西的,所以它是容纳的意思。容纳”平” 是什么意思?平是什么呢? p.205:平,舒也。等于没说。再看平是怎么组成的;平,从八 ”亏” 的右边,读 ”于”声。八是分的意思,那 ”于”(亏的右半边)呢?正巧它正是 ”于” 的意思p.204:于,象气之舒,从 ”巧”的右半边及从一。一者,其气平也。怎么又回到原点?再试试 ”巧” 的右半边(读 ”考”的音)是什么意思,p.203:”气欲舒出而上碍于一也”。这就对了。原来 ”平”是指春夏的阳气向上升到了极致后(碰到天顶)向四面八方分开。而 ”容平”就是指把这个向上升发碰到天顶(夏末)向四面八方分开的阳气引而下收纳(房子、山谷都在地上,而秋天正指阳气向下沈降。)这个发现太有价值了,因为从唐朝王冰注释黄帝内经以来,所有版本(我所查的版本),”容平”都指容貌清平。
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中提到 ”阴阳之要” 是要能做到”阴平阳密”。我看到各家解释都说:阴要平和,阳要固守不可外泄。可是阳本来就是要向上、向外的,怎么又说不可让它外泄呢?上文提到 ”平”是指将向上升发到极致后再向四面八方扩散的阳气引而向下;因此 ”阴平” 就好理解了。但 ”阳密”呢?说文解字p.339:宓,安也。而p.437:山,宣也。山是宣散气的意思。所以,密就是指”稳稳的宣散气”。这么一来阴平阳密就好理解了:阳气要稳稳的宣散,宣散到极致后还要引而向下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