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人是不是人

 整体哲学体系 2017-08-20
死人是不是人 

整子/
 
死人是不是人,这是中国式的逻辑悖论问题。为什么说是一个逻辑悖论呢?道理十分简单,如果死人不是人,那么你能说躺在棺材里已经断了气的父亲他不是人吗?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是,你哪个死了的父亲不是人,那又是什么呢?请你给出个说法来。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死人不是人,为什么那些死了的人如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甚至左右着我们今天的行为呢?其三,如果死人不是人,那么孔子,老子,康熙皇帝等都已经死了好久了,那么,肯定他们就不是人了,显然,这同他们曾经在历史上作为人存在过是相互矛盾的。其四,如果死人不是人,为什么死人的后代可以按照遗产继承法来继承这个不是人的财产?为什么太子可以继承先皇的位置?为什么一个伟人的后代在恢复良心发现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社会名誉,地位甚至财产?为什么会有子顶父职,父荣子贵的社会现象?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直观的认识逻辑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文化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历史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社会问题,涉及到世袭制的社会现象问题。现在我们说一说死人是人的看法。

如果死人是人,为什么死人却不会象活人一样承担他的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如果死人是人,为什么他不起来“活动活动”为什么就不会再“见义勇为”了?为什么不发一点声音让我来听一听?如果死人是人,根据逻辑,人是死人的命题同样也成立,也就是说,当你认为死人是人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人是死人的命题也必须正确。当然,也必然会导致把活人当作是死人看待的结果。这样一来社会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陈胜起义的时候与吴广谋就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按照常识,死人是人的说法,非常容易被否定,但非常容易陷入死人不是人的怪圈。因此,无论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都十分容易陷入悖论之中。

死人是人的看法有以下几个问题:
1,宗教问题。灵魂观念由此产生。明朝宦官魏忠贤建生祠和老百姓英雄崇拜如建庙立烈士陵园,纪念碑等把这个宗教观念推至极端。
 2,社会道德行为问题。如见义勇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孝之类消极观念的产生。
3,自然问题:死人可能会被人分为活人[生理上还有生命]和死人[生命已经结束]的二个概念。如果这样一划分,那么在现实社会中的所有意义实际上只针对活着的人而言,而死人则无任何实际的社会意义,那么十分明晰,活人和死人的划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确定。
 4,社会政治问题。涉及到社会群体的行为表现。一个社会的发展的动力被寄托于对死人方面的否定事件上和底层社会的全面反抗上。
对于我们中国人的个体直观层面上来说,往往倾向于认为[死人不是人],但这种观点同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严重冲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导致了我们中国具有受消极文化传统严重影响的畸形心态。而保持这种畸形心理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开对[死人是人]的谈论。也就是说,死人是人和死人不是人的二种看法本质是相同的。
 
1948年,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这些导向死亡的迂回道路.....如我们所知,正是生命的现象....整个生命都本能地服务于一个目的,即走向死亡。”这实际上是西方社会塑造的文化传统中的至理名言。他们意识到死亡的真实性,因此必须为尚有生命的时候要 多多珍惜。柏格森主义在哲学的层面把这个生命的问题推到至高点,发动创造的力量。
1928年,代表俄罗斯社会文化传统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则提出了与他们完全相反的看法:“整个生命不过是为了实现一个目的,即保持生命自身,生命的这种不倦努力可以称为生命的根本本能。”这种看法在基督教圣经中是被否定的:“凡保全生命的,反而丢了性命”。
对于生和死的问题上,由于我们中国人后来受到佛教哲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死观。这三种文化由于具有可比性,而使我们一目了然。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好象无论生还是死并不具有某种确定性的普遍意义。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巨大的悖论和心结。我们能够确定其中的一种意义,但根本无法精确地回答它的为什么的问题。死人是人,为什么死人是人?死人不是人,为什么死人不是人?如果生命就是不断得趋向死亡和努力保持生命自身的统一[即生命就是生与死的统一],那么生命本身有意义吗?生命的概念该如何定义?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几千来积淀的认识困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