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年代,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长夏江村 2017-08-20

学校也好,家长也好,总是习惯于用所谓“正向鼓励”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其出发点本身是对的,但过多的规定和安排反而会伤害孩子的主动性和进取心。焦虑年代,我们究竟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孩子的进取心为何逐年下降?


孩子的学习动力是指他在学习方面想实现某一目标的意愿,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指,孩子实现的目标是基于他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所左右。外在动力则相反,孩子实现一个学习目标,是被动的,是基于外界的要求,通常会涉及到来自外界的奖励和惩罚。


外在动力是被人推着学,内在动力是自己要学。孰优孰劣,不言而喻。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内在动力,对学习充满热情。但是我要讲的第一个结论恐怕会令人沮丧——就是研究表明:在学业阶段,孩子们的内在动力水平是逐年下降的。以小学为例,中段(3-4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比不上低段(1-2年级),而高段(5-6年级)又比不上中段。


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4年英国基尓大学的Michael Barber做的“学习的游戏”的研究。他追踪了英格兰30000名小学生,调查在不同年级时,孩子对待学习和学校的态度的变化。


他发现低年级时,孩子对学校的态度更积极,喜欢自己的学校而且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受欢迎,愿意努力和勤奋。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Barber发现了孩子的热情逐渐“消失”,变得“失望”,感觉学习和学校与自己并“无相关”。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整个教育体制(学校和家庭)都是以外在动力为主的,而外在动力对内在动力是具有干扰和抑制作用的。



正是大人的良苦用心,孩子才越来越不爱学习!


先看看学校。作业好的评优,差的订正、重写;课堂表现好的评各学科小明星,差的请家长。学校目标很明确,用很多所谓“正向鼓励”的方法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既然小孩子们都喜欢奖励和表彰,那他们就应该愿意投入学习。


结果,慢慢地孩子将学习内容和知识视为去获得奖励避免责罚的途径,而非对学习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一旦奖赏实现,孩子们不会再愿意去保留学到的知识,或者更深入的学习。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可以证明外在的奖励是会对孩子的自主性产生干扰的。


因此外在的动力,无法促进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情,也无法实现深度学习。那为什么整个教育体制还要采用奖励呢?——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每一个学科或阶段的教育都只考量它自己的产出,要实现一个短期目标,而不是在站孩子一生这种“全人”的角度来看的。那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角度应该有所不同。


我儿子2年级老师就要求背完古诗80首,如果背得熟练,这个项目的评价是优。但他知道多少首诗词的意思?


他在摇着脑袋背“窗含西岭千秋雪”时,完全不会注意到,其实我们在大西北的公路旅行时,从车窗看出去外面的雪山,描述的正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画面。他跟诗词本身不产生连接(Connection),他怎么可能体会到古诗词里那种生命力的感动和召唤?又怎么可能有热情和兴趣?


你可能会说教育体制就这样,个体无力改变。那我们看看家庭里的情况。一不留神,你就会发现,家里的“外在动力”更是强大。


不管学画画,学英语,还是学乐器,家长们考虑更多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如何奖如何惩,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做、去完成。我们重视进步,但这些进步多是外在的“硬指标”——做多少,做多长时间、做得怎么样!而对孩子所学的这些乐曲,画出的图案,说出的英文句子,包含怎样的情绪和表达,跟他自己的生活有着怎么的关联,家长则并不在意。


在很多父母看来,现在竞争这么激励。为了你好,你一定要学。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对的,但是由于家长们太急于控制孩子,给孩子的规定和安排反而伤害了孩子的主动性。而自主性(感觉自己有选择和决定权)是形成内在动力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案例:家长相当精明能干,为孩子前程铺牌谋划,孩子则呈现两种反应方式:或者是顺从少主见,或者是逆反不听话,或者更加退缩不前,辜负大人们的良苦用心。其实这是家长外在推力过猛,导致孩子的内在动力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



没有自主性,就没有热情


内在动力首先取决这样一种感觉:这是我的选择,我想要做它,它值得我去做。这是什么呢?——这就是自主性。要想保住孩子的对学习的热情,首先要从自主性着手。在学习上,自主性应该体现为这样一种感觉——我所学的这些知识是有意义;这些知识是有用或有趣的;我选择好好学这些知识,以让我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不管学的知识是什么,这都是保有内在动力的第一关键。


而家长就是不断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以及让他感受到,学这个知识的用处与好处。不管什么学科:情商、数学、阅读、诗歌、音乐等等,都必须要这样做。


听起来就很难对不对?


作为家长的我们并不是专业的老师,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应该是由那些专业的老师去激发我们孩子对于这个学科的热情。但现实中,学校和老师做不到,或者不保证做得到。这时,家长就得自己来。我对孩子学习的干预不是看着他做作业,或者是取代老师去教他具体的知识,我只是很有意识地去跟他同步所学的知识领域,然后跟他分享我对这些知识的看法。


任何知识的学习至少有三种好处


第一种好处能让你更有能力,感觉更加自信。这一类是目标型的。通常都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所有的考试都属于这一类,你通过考试,你的自信大增。或者要学会解某一类的难题,或者比赛取得了名次等等。这些好处是“你会觉得自己很不错,你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第二种好处是社交型的。这个好处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人际关系,让他人惊奇,或者是让他人满意。


第三种好处是知识本身的乐趣。比如阅读特别典型。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的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固定的,但是借由阅读,你可以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走进不同人的生活,这本身就真是太有趣了。为什么这么强调阅读,因为阅读让我们活得有意思,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到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要记得,内在动力产生于自主性,父母越控制越推,孩子的自主性就越差。所以,不能去盯着孩子学,逼孩子学。管用的做法是,我们尽可能让孩子看到或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乐趣和意义,帮助他去找到能够激发他对学科热情的资源。


能力感滋生进取心


第二个内在动力的要素是——能力(Mastery)。能力就是我可以持续改进,而且越学越好。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到,他才会努力去做;相反,越感觉自己不行的领域,孩子会越不愿意去努力,这是一个人的本性。


培养对学习的能力感,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创设成功体验。就是我们要创造机会和场景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成功。


2)让孩子清楚学习的基本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的两个关键原理


第一个原理是“成长性思维”。如果你愿意,你几乎可以学会你想学习的任何知识和本领。人家比你牛,是因为人家比你花时间花心思。具备成长思维的孩子觉得进步是可控的,学习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会慌慌张张去与人比较。而固定思维的人则只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第二个原理是,对于任何的学科学习来说,成为高手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对最基本最基础的东西有深刻的理解。就是说任何知识肯定有一个关键部分,这个部分很枯燥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攻克。但这个关你不过,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正如泰戈尔所说,“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就是这个道理。


激发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能够做恰当的选择,是需要家长去引导的。你要提供相应的资源,能够及时地去引导孩子的感受;在激发孩子能力感的部分更是如此,你不仅要告诉他他能做到,还要向他展示,事实证明他的确有能力做到。


关于孩子的学习动力和进取心,是一个还需要更多探索的主题。管用的方法也许因人而异,但已经知道的坑我们要尽力避免。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有酣畅淋漓的学习之旅。


——————————————————

找寻智慧的源头回归教育的本质

用智慧的爱开启孩子梦想的发动机

面对当下的教育体制只有家长的觉醒才能找到教育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