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坛中坚】段虚谷、段七丁| 巴蜀丘壑笔底绘,春风化雨润无声

 甄紫薇 2017-08-21

“成都清源际艺术中心”公众号,长期连载:美术史论研究、画论解读、艺术批评、工艺品鉴、典藏知识、设计美学、诗文赏析、展览资讯等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投稿邮箱:qyjart@163.com

艺术家简介

 段虚谷(1904—1977),四川蓬溪人,20世纪四川著名美术教育家、国画家。其作品“平正典雅、清癯劲健,淡泊萧疏,意境高远”;他治学严谨,除擅长山水画之外,对传统艺术、诗文、书法、金石等的造诣亦是颇深。段虚谷先生192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当时由张聿光、潘天寿等发起并创办),学习中国山水画。

继与冯建吴等集资创办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任首届校长,同时聘请黄宾虹赴川讲学、登峨眉、观雪山,对当时四川的画坛、黄宾虹画风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一桩美谈。1956年段虚谷又被选拔到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西南师大教授,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兼授山水画。段虚谷先生与黄宾虹、诸乐三、陆俨少等众多国画界前辈情谊笃厚。


段七丁1949.12-),四川蓬溪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协山水画会副会长。段七丁先生受业或问教于冯建吴、徐无闻、陆俨少、苏葆桢、何海霞、李际科、刘一层等大师名家在中国画、书法篆刻、西画、文学历史等方面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学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如《江边小镇》、《夕照图》、《晚冬》分别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颇受好评。作品《山居》、《九寨归牧》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冬猎》为菲律宾中国艺术中心收藏,《东浮溪小景》为日本劳动福利中心收藏。



巴蜀丘壑笔底绘,春风化雨润无声

 ——西蜀段氏父子的山水画艺术与桃李人生


李 明/ 文



巴蜀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长江水系贯穿其间,复杂多变的地形使得山水独具魅力,自然成为历代山水画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历代名画记》就有吴道子“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的记载。遗憾的是,由于巴蜀偏居西南一隅,与传统艺术中心——中原和江南相距太远,故历史上许多得益于巴山蜀水的名家,无论古代吴道子,还是近代黄宾虹、陆俨少都不是本地画家,艺成后也不长居于此,即便是内江张大千也主要周游于京沪乃至海外,故这些名家的个人成就并未有力带动四川画坛的发展,除五代外,从唐至清的四川绘画乏善可陈。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四川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本地山水画家,段虚谷、段七丁父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段虚谷,千山红树里,70×140厘米,1956

 

段虚谷1904年生于四川遂宁蓬溪,家中因有田产及盐业而殷实富足,成年后喜好书画,入学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两年后转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潘天寿、黄宾虹等名家,学成后回到成都任教于母校。有感于当时教育良莠不齐的现状,段虚谷决定创办一所高水平的美术学校,1932年与冯建吴等志同道合者建立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初名四川美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同年委派冯建吴赴上海聘请名家赴川任教,于是有了黄宾虹的四川之行。东方美专师生陪同黄宾虹到青城山、广汉、缙云山等地写生,并考察了蓬溪宝梵寺明代壁画,既使四川学子领略到江南名家的风采,也使黄宾虹发出了“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的感叹,并对其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1944年,段虚谷与冯建吴在重庆发起国光书画社,这是西南地区建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书画团体,由于上述经历,解放后被选拔到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国画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间知识分子备受摧残,段虚谷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77年因病去世,终年73岁。

段虚谷,缙云绝顶,70×140厘米,1964

 

段虚谷在广泛涉猎绘画书法篆刻的同时,专攻山水,早年学黄公望,后近文沈,风格平正典雅,清癯劲健,淡泊萧疏,意境高远。195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分会举办西南第一届国画展览会,其《缙云朝雨》颇受好评,1960年所作《青城烟雨》被王朝闻赞为“意境清幽”。段虚谷绘画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继承了诗画结合的传统并加以深化,呈现出新的精神体貌。故乡蓬溪文风兴盛,有“梓东邹鲁,文献名邦”之称,使得段虚谷对诗文有较深的造诣,乡邦文献《蓬溪诗存》中收录其诗两首。诗为心声,画为心印,故能突破传统文人的空寂萧疏而反映出所生活时代的某些方面。譬如1956年秋天所作《千山红树里》绘千岩万壑枫林叶红,一队毛驴沿山路奋力前行,意境欣欣向荣,画中自题:“扬鞭望高日,策蹇横秋水。前于复后喁,千山红树里。”结合当时较为宽松政治气氛以及知识分子的心境,不难感受到作者虽已逾天命之年依然响应祖国召唤而老骥伏枥的一片赤诚。其二,通过对巴蜀山水的描绘来力矫南宗绘画的某些弊端。段虚谷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1962年曾陪同谢稚柳和启功鉴定重庆地区的古代书画,在传统的选择上偏重南宗。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宗重视笔墨语言在绘画中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故成为了清代山水画的主流,但缺点在于以“师古人”代替“师造化”,导致后来浅学者一味临摹而流于空泛。段虚谷多描绘朝夕所见的青城峨眉、嘉陵缙云及家乡景色,试图通过师法钟灵毓丽的巴山蜀水来摆脱前人技巧的局限。但与当时所流行中西融合的写生不同,他重视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艺术语言和妙在不似之似的造型观念,既要观察山水千变万化的地理体貌,更要领略自然造化的内在精神。譬如1964年所作《缙云绝顶》重视取舍剪裁,并不强调山容水态的完全逼真,而是通过书法笔墨勾勒出山水的来龙去脉,回环曲折,从而在新的对象,新的感受中达到了开拓画法和丰富笔墨的目的。

段虚谷,四松图题跋,1962

 

与新中国同龄的段七丁是段家第七子,自幼酷爱绘画,按理说出生于美术世家,艺术之路应是一帆风顺,情况其实并非如此。在那个混乱年代,命运其实很难由自己把握,原本计划初中毕业报考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文革的爆发打乱了一切,先是学校停课闹革命,接着就到彭山当知青,等到社会重新回到正轨,段七丁已27岁了。没能接受学校教育当然是一种遗憾,但正如研究者已指出的,学校教育并非中国画学习的唯一方式,师徒——自学模式似乎更为有效。当然,自学也需要条件,段七丁成长的西南师范学院与中国画相关的文史哲专业实力很强,名家众多。父亲段虚谷、岳父尚莫宗(西南师范学院教授、版画家和美术史家)都是业界翘楚,有注重传统文化的家学渊源,此外,也受到父辈故旧世交冯建吴、刘一层、徐无闻、朱佩君、李际科、苏葆桢等先生的教益和影响。下乡作知青后,白天辛苦劳作,晚间读书作画,所读之书既有《中国画论类编》、又有李剑晨《水彩画技法》、阿老《速写》以及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列宾等苏俄画册,画则于1972年开始转向国画,作品不断参加省市展览,渐为人关注,文革结束后回到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工作。1978年赴黄山、江南写生,作品在学校汇报展出,恰逢吴冠中、周思聪等名师讲学,受到好评,次年到四川美术学院随冯建吴进修,再赴江南写生,后转北京颐和园文化部创作组作画,得以开阔眼界,认识各家流派,这两年的外出写生参观学习对段七丁影响极大。在京期间得陆俨少欣赏,受益良多,当时陆俨少已接浙江美术学院之聘,将于次年任教,希望段七丁报考自己研究生,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报考,但对其绘画朝夕揣摩,可谓私淑。此外,段七丁亦长期研究青绿山水,临习不少张大千作品,为此曾多次请教何海霞,同时又受吴冠中指点,走出传统,在作品中增加西画因素,于1991年到北京画院跟随杨延文进修。四十余年来,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段七丁,天台山写生——后院,58×63厘米,2015

段七丁,夕照图,120×122厘米,1988

 

段七丁学画之初对中西都有涉猎,故而艺术视野宽阔,绘画面貌多样,特点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在追求地域文化特征中拓展笔墨表现。段七丁出生在蓬溪,长期生活于重庆,1996 年又迁成都,可以说,巴山蜀水是其绘画的最大源泉,但他并不满足常见的青城峨眉三峡之景,而是一路西行,走向连绵起伏的茫茫雪山,走向空旷荒寂的无际草原,他要描绘数亿年巍然屹立的雄山大川,表现其永恒与博大,要歌颂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各族人民,惊叹其乐观与坚韧,创作出一批以西部山水为主体的作品。其中,有九寨归牧的喜悦、宁河放舟的豪情,也有牧区夕照的辉煌、藏寺钟声的悠扬,更有拉萨河沐浴的惬意、阿尔泰转场的欢腾。段七丁以强烈的生活感受为基础,融汇东西方艺术诸多因素于一炉,或用西画的色彩观念对传统青绿山水加以改造,强化写实性,削弱装饰性,作品意境深远。譬如1989年所作《夕照图》用一条微微隆起的地平线把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草原上成千上万的牦牛如岩石般坚韧,在残阳照射下金光闪闪,远方是牧牛人的木屋、炊烟以及雪山如海,重彩加金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辉煌无比,令人心旷神怡;或把传统笔墨与具有油画浓郁特征的墨彩相结合,以浓墨重笔和个性化的树石法描绘了广袤的西部大地,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与视觉张力。譬如1992年所作《晚钟》绘苍茫暮色,依山垒石而建的千年藏寺与巍峨山川,以及岩石上的古老壁画融为一体,山间翱翔的苍鹰似乎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大面积的浓重泼墨以及皴擦不免使人产生地老天荒的沧桑感。其二,立足传统笔墨,在平凡景致的写生中追求不凡表现,这类作品往往与教学有关。由于家学渊源,段七丁对传统笔墨有深刻认识,1973年春节回家探亲,其父手书黄子久《画山水决》、董其昌《画旨》及范画若干以赠,加之长期工作于高校,每年都要带同学外出写生,作范画时总是力图有所突破,譬如2015年所作《天台山写生——后院》中的笔墨介乎董源《潇湘图》中的点线交响以及黄宾虹“黑墨团中天地宽”的恍惚有象之间,在叠压中求浑厚华滋,在繁密中见天地宽广。其三,在对巴山蜀水的表现中进一步发掘传统笔墨的潜力,譬如1995年所作《峨眉云秀》在青绿山水中参以水墨,坡石树木刻画精微,色彩明丽。以上三个方面在不同时期虽各有侧重,但也彼此交汇,相互影响。

段七丁,晚钟,96.5×180厘米,1992

 段七丁,后山清音,60×47厘米,1991

段七丁,峨眉云秀,31×41厘米,1995


段氏父子不但是杰出的画家,也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段虚谷创办东方美专之初,条件极其艰苦,便自行编写《篆刻学纲要》,可谓筚路蓝缕。在西南师范学院又编写《中国美术史》、《书法》、《山水画技法讲义》和《四川美术史讲义》等多种教材,并绘有整套山水画范本供学生临摹,现存学院资料室。段七丁先后任教于西南师范学院和四川大学,出版《中国山水画技法》、《中国重彩山水画技法》,主编《中外美术赏析》以及编撰《四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画大纲》。数十年来,父子两人淡泊名利,精心育人,躬行实践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古训,弟子遍布四川乃至全国各地,其中不少已成为山水画坛的中坚力量,甚至再传弟子都崭露头角。


今年(2017年)将举办“段氏父子山水画作品展”,作为弟子的我写下上述文字叙其往事,并祝愿恩师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

 

声明:此文原载《美术观察》,2017年第03期。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