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志签名限量本《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石涛研究(第二版)》 震撼来袭!

 诗词歌赋对联 2017-08-21





原本上个月底就该结束的“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作品展”由于太过火爆,延期了整整一个月。四僧即石涛、八大山人、弘仁和髡残,在王时敏等四王占据的清初画坛,四僧的崛起可谓是一股清流。其中以石涛和八大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众多画家影响最大。四僧的画作本就值得细品,更何况故宫这次展出了不少重量级藏品,许多书画爱好者对此展览一刷再刷。本周末是展览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假期,还没有安排的朋友不妨去故宫会会四僧。


如果对传统书画感兴趣,又不想仅仅作为外行看个热闹,小编推荐大家读一读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关于石涛的几本著作。在《石涛研究》中,朱教授就以此次展出的石涛最富代表性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有趣角度。







-

石涛

-



(1642-1707)

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他出生不久即遭遇国变和家变,遂由家臣护送逃至全州避祸,后在当地湘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其款印中也有作“元济”者),字石涛,别号济山僧、小乘客、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等。从此,石涛开始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湖广、苏浙皖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交各方朋友,以禅宗悟画理,以自然养画境,于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之外,独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遂使艺名日隆。石涛曾因两次迎驾康熙南巡,而于1690年受邀北上北京,以期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但居京不到三年便南还,再次游历苏、皖各地,并逐渐公开了自己明宗室的身份;晚年回到扬州定居,建大涤草堂,出佛入道,靠卖画为生。


石涛是“四僧”中年龄最小,也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他一生以诗画立身,其作品风格多变,个性鲜明,故颇受当时及后世鉴藏者所欣赏喜爱,这其中既有前朝遗民,也有当朝贵胄;既有文人隐士,也有巨贾富商。而他所提出的画学理论,更是对清代及近现代中国写意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纸本墨笔  42.8cm×285.5cm 

1691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被视为石涛一生绘画的巅峰绝品,在中国绘画史中有着划时代的标杆意义。在这幅石涛50岁时为友人所画的作品中,江南与北方的山水有机结合了起来,全卷景物疏密得当浑然一体。


下面,让我们跟随朱良志教授一起走进石涛圈圈点点的奇特世界……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局部

石涛常常将点与圈结合起来,创造其独特的圈点世界。


这里我从一幅著名的作品,来看石涛如何斟酌点画的运用,所谓“圈圈点点即是真”。


石涛生平最重要的作品是作于1691 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收藏家潘正炜这样评价:“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为之心惊魄动,真奇笔也。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石涛子,洵不愧为一代奇人已。”石涛一生随意之作甚多,而这幅画却是精心结撰的,是石涛艺术风格成熟时期最优秀的作品。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弘,构思奇特,自创高格,非胸臆旷达、寄托高远者不能办。前人评此画既看到“浓存董意淡存倪”的囊括传统之一面,又注意到磊落奇藩、不守成法之另一面。此作意境高远,来自于独特的构思。其构思落实于具体的笔墨,“欲识老僧真笔墨,群山万壁见精神”,正是在笔墨中,山川精神得以显现。宝剑出匣,眩人耳目,细加辨析,究竟有规律可寻,石涛在无法中其实是有法度可以董理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局部

石涛此作的笔墨到底有何特点?今人多有所论,这里我从另外的角度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我以为,这不仅是石涛成熟之作,而且是体现石涛典型艺术风格之作。点与圈的运用就是其中两个重要因素。前人评此画说笔法苍古、奇特,的确有此意味,但又似未及关键处。


石涛真可谓曲尽点的妙处,也可以说无所不用其点。如此卷中的一段山水,近处用淡点湿墨,轻轻点出,如落下的波谷,是低吟;山皴上用浓墨大点,穿起了荷叶的纹理,如同浪尖,是高歌;其间杂草丛树,都以或淡或浓的密密小点点出,当是和鸣;山坳处如隐如现的小径,也多以淡点轻染,是路,却像是蜿蜒的溪流,似乎都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点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乱或治。山脚下散乱地点,如乱石嶙峋;峰峦处整齐地点,如一峰迥立。


在这里,点再也不是线的辅助,不是画成之后的“点苔”,它是这个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乐本身”。点在这里具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局部

《搜尽奇峰打草稿》,又体现出石涛圈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可以归纳为:近山如篆,远山如浪。


此画起首之一段正是以“篆法”写成的,体现出石涛圈的妙韵。其笔法盘旋着、裹胁着游动,运笔迟滞,风格健朗。他画的虽是冬山,却无云林的萧疏感。用笔如卷,控笔而行,如以老辣之笔作篆,既苍莽,又桀骜。


这幅画体现出“远山如浪”的特点。起首处是远山,淡墨写成,峰峰相连,如浪花相追,波光潋滟,悠然地唱着欢快的歌。


而其后经过中段平缓的过渡,则大率有些波翻浪涌的意思。山石斟酌采用的是荷叶皴,据说此皴法创于王维,其特点是柔和细腻。而石涛又加以变化,他糅合了大披麻的一些方法,将荷叶皴的线条拉得更长更细密,如风乍起,浪才生,没有凌厉的气势,却如对答的群沤,自在奔腾,轻歌曼唱。这里还糅进了一些卷云皴的意味,使山势有一种飘动感。石涛不守一家皴法,或南或北,只要有用于意,都尽情采用之。


此段正印证了石涛所说的山即海、海即山的思想。石涛之友徐云(东皋)评此画说得好:“三车解悟吾师去,留此波涛觉后人。”石涛此画中的“奇峰”,毋宁以“波涛”视之。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局部

就《搜尽奇峰打草稿》全画来说,可以说点中有圈,圈中有点,圈圈点点,点点圈圈,极尽其妙。圈以线成,此画可以说是线与点的合奏,真将线点结构的意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线和点二者言,点显而线隐,点多而线少。以较少的线穿起点,使点在散漫之中,又有内在的脉络;在迷离之中,又有了一些可以把捉的线索。点迷离,线飘动,在飘动之中出迷离,在迷离恍惚之中有流动之韵。


而就石涛取古篆之法言之,其实就是点与线的结合。他用笔最似石鼓文:圈中有点,见其剥蚀;点中有圈,见其盘旋。这在其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前有所述,此不赘。

(文章节选自《石涛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