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科举

 思维导图干货集 2020-06-23

今有高考   古有科举

科举考试固然是封建社会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产物,但几千年来,中国科举考试也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选拔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改变了用人制度,让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参与了国家管理,诗赋进入科举后极大的丰富了诗歌艺术。

科举考试与高考一样,让普通人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中国古代

科举制度

-

01

-

先秦有“乡举里选”的说法。意思是三年举行一次“大比”,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之才。这也成为了后世科举考试一些做法和用语的出处。

到了汉代,统治阶级为了选拔人才,就开始设立“察举”制度。皇帝下诏书选拔贤良孝廉之士。西汉选拔的是“贤良”,东汉选拨的是“孝廉”。

汉代的考试方式为皇帝的“策问”,分为两个,一个叫“对策”,在简策上回答政治经义问题,写出答案,我理解类似于现在的“笔答题”。另个一叫“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射策考试凭运气,考试者用“矢”射简策,射中哪道题就回答哪道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九品官人法”,各个州郡都设立中正官,负责把人分为上上、上中和下下等九品,而担任“中正官”的全部是门阀贵族,所以九品只是门第的象征罢了。


-

02

-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设立了进士和明经二科。进士注重文辞,明经注重经术,有点像如今的文理分科。

唐代考中进士第一名的叫“状元”,同榜的人,都会在长安的大雁塔题名,叫做“题名会”。宴会位于距离大雁塔不远的曲江,称为“曲江会”。

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在长安大雁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见他当年是多么开心。

-

03

-

‍‍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实行一千三百余年,至清代而臻于完备。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资格考试和正式考试的三个级别:

资格考试叫“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童生不是指小孩,七八十岁的童生前来应考也是常有的事。考试合格的人叫“秀才”。秀才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考试,考中者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正式考试的第二级是“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正式考试的第三级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试,考策问。考中者统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叫“进士及第”,第二甲叫“进士出身”,第三甲叫“同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范进中举》

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他接着又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后来喜极而疯,深刻地揭露了他的丑恶灵魂和世态的炎凉。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