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打击孩子的父母,究竟能教会孩子什么?

 刘锁志 2017-08-21


在网上看到一个热门问题: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

虽然回答也是五花八门,但是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挫折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就弄巧成拙,给孩子留下一生难以摆脱的阴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一个固定的夙敌,TA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这已经是个烂大街的段子了,但是,很多人都表示,只要想起那些被父母们恶意打压的瞬间,就觉得自己特别可怜,特别辛酸。

比如小时候当了个“一道杠”,兴冲冲把臂章戴在胳膊上,反而被父母嘲笑一番——当个小组长有啥可嘚瑟的?你咋不去争取中队长大队长呢?

我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为什么你们还不满意?是不是我承认自己傻,承认自己笨,承认自己懒,你们就高兴了?


QQ图片20170818093901.png






挫折教育到底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张爱玲大概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了。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读书的时候,她的老师弗朗士怜才惜才,以个人的名义,赠予她八百港币的奖学金。

在张爱玲看来,这笔奖学金是一张生存许可证,是“这世上最值钱的钱”,等不及拿去给她母亲看。

然而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半晌方才咕哝了一声:“先搁这儿再说吧。”

隔了两天张爱玲再去,才得知母亲在牌局上把那八百港币给输掉了。

后来有种说法,说也许是母亲觉得她太过得意,甚至是以为她与这个弗朗士教授有私情,要用这种方式打压她。

事实上,按照她母亲的秉性,这种猜测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在此之前,张母一直是“虎妈”的形象,对女儿的教育,也极尽严格,甚至严酷。

而在这八百元事件发生后,以后,张爱玲就彻底对母亲死了心。直至最后,母女俩的感情,也几近于“还债”的模式。

在《小团圆》里,张爱玲写下了这样一段情节:

九莉自己到了三十几岁,看了棒球员吉美·皮尔索的传记片,也哭得呼嗤呼嗤的,几乎嚎啕起来。

安东尼柏金斯演吉美,从小他父亲培养他打棒球,压力太大,无论怎样卖力也讨不了父亲的欢心。

成功后终于发了神经病,赢了一局之后,沿著看台一路攀著铁丝网乱嚷:“看见了没有?我打中了,打中了!”

这是在写她自己。字字都是血泪。


QQ图片20170818093910.png






有位学霸朋友曾经感慨,自己不管考多高的分,拿多少奖,甚至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争取到公派留学生的名额,父母都从来不加以表扬。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应该的。

听他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忽然想到了贾宝玉。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里,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就带他去大观园里拟联试对。宝二爷倒是也挺给老爹长脸的,清词丽句信手拈来,众宾客也纷纷拍手称赞。

按理说,老爷子该高兴了吧?最起码也得赏把扇子作奖励吧?但是,现场的画风是这个样子的:

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后面还有更奇葩的:

那宝玉一心只记挂着里边,又不见贾政吩咐,少不得跟到书房。贾政忽想起他来,方喝道:“你还不去?难道还逛不足!也不想逛了这半日,老太太必悬挂着。快进去,疼你也白疼了。”

整本红楼梦里,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然而在这样的挫折教育下,宝二爷非但没有发奋读书,反而越来越逆反。

用老太太的话来说,就是:“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


QQ图片20170818093918.png






绝大部分家长所谓的“挫折教育”,不过是“打击教育”而已。

最具代表性的行为,就是无论你取得怎样的成功,都给你当头泼冷水。最具代表性的话语,就是五个字——“恨铁不成钢”。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消极心理。他们总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持怀疑态度,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

而这种习得性无助,往往来自于外界的打击,而非内心天生软弱。

人生是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是刚有点进步的苗头,就被一脚踩回尘埃中去。

很多父母都喜欢用“挫折教育”来打击孩子,却完全不懂得,如何帮孩子们从挫折中站起来。

自己不会炼钢,还妄断孩子是块顽铁。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刻薄和不满,往往源于自身的焦虑和失败。他们无法痛恨自己,只能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孩子们的身上。

说白了,就是为了在这种控制欲中,寻求自身的存在感。

最可怕的是,来自父母的阴影,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以相同的教育方式,继续传给下一代。

这才是真正的恶性循环。


QQ图片20170818093928.png






其实,陶行知早就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挫折教育”不等于“打击教育”,正如鼓励教育也不等于溺爱教育。

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短板和长处,才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钱钟书考大学,数学只得十五分,爹娘也没嫌弃他。因为那个时候,他在文化学术上的造诣,早已是一等一的人才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专长,正是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就像《阿甘正传》里,正是因为主角的妈妈从未放弃过阿甘,才硬是把一个智商只有75的孩子培养成了美国英雄。

最后来说说《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吧。

男主角与儿子相依为命,因为失业又交不起房租,父子俩甚至只能住在公厕里。即使如此,父亲也从来没有绝望,不停地打散工挣钱,同时也努力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境的精神。

他始终相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所以,真正的挫折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境。

须知,只有内心足够坚强,才会有应对挫折的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