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构设计新手|楼梯结构设计

 云儿飘飘摇 2017-08-21
         在某设计院实习,由于我思考及画图的速度都太慢了,所以一个月了,楼梯还没有画好,没画懂。说明下功夫还不够。现在真的感觉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本科学习的《建筑结构设计》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课本应该拾起来,当然画图的速度也很有待提高。
        看了网上的一些帖子,想将楼梯结构设计的知识整理下来。之所以整理,是因为我在看11G和16G图集时发现一些地方做了调整,比如16G明确要求梯梁全长布置箍筋,16G的楼梯形式做了很大变动,对这些变动感到很疑惑,所以查了些资料。下面涉及的东西来自知网文献、土木论坛、微信文章、PKPM楼梯说明书、还有书籍资料等等。

         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写起来,加油,哈哈!

        我的思路是:
        1.  先从整体角度看待楼梯这个结构部件:在地震中的震害、原因、楼梯结构的受力;楼梯对结构整体的影响;
        2.  然后是规范及图集对楼梯计算的要求,尤其会提到11G101与16G101图集的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
        3.  接下来是楼梯部件本身的计算,主要是梯段板和梯梁、梯柱;
        4.  最后针对网络上我看到资料,整理一些知识点,同时列出一些与楼梯结构设计相关的问题,给出我的理解和回答;
        5.  最最后,希望能把我画楼梯过程,针对具体楼梯项目遇到的问题,写下来。

一、楼梯在地震中的震害及楼梯受力情况--主要针对框架结构                                                    
        每一次地震都相当于经历了一次振动台实验,震害给我们结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汶川地震及芦山地震都有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值得我们思考,都是血的教训啊。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楼梯破坏比较严重。对于框架结构,汶川地震中楼梯破坏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梯板TB:底板中部出现裂缝,有的中部拉断。
        2.梯梁TL(层间):在梯井部分剪切破坏。
        3.梯柱TZ:顶部和底部出现裂缝。
        4.与层间平台板相连的框架柱KZ(即:兼做梯柱的框架柱):发生剪切破坏。
        5.层间平台板PTB:梯梁破坏处至框架柱之间出现斜裂缝。

        下面是破坏现场照片: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破坏呢?

        需要指明,在汶川地震之前,楼梯的设计是:只按照静力计算楼梯构件(TB、TL、TZ、PTB)进行配筋,不计算楼梯部件的抗震,也没有抗震构造措施;PKPM对主体结构整体建模时,楼梯部分板厚设置为0,施加楼梯间的恒活荷载然后计算,不考虑楼梯和主体结构的相互影响。

        那么楼梯怎么施工呢?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通常与主体结构一起现浇。文献中提到“楼梯梯段中部1/3处一般为施工缝位置”。
=======================================================================
        接下来,我们分析楼梯各个构件的受力主要分析典型的AT型楼梯,不涉及具体折板类楼梯。
 
 
        上图为典型楼梯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同一层的两个梯板相当于该层的“K形支撑”,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发生拉压变形,如下图所示。
 
 
         
 
        所以整个楼梯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就明朗了,相当于:K形支撑

        在地震作用下,两个梯段板承受反复拉压力,同时承受弯矩,所以梯段板为拉弯、压弯构件这也就解释了地震中梯板发生的破坏:底板中间部位出现裂缝,有的直接被拉断。因为混凝土不抗拉,梯板反复拉压使混凝土开裂,压力使钢筋压曲,导致裂缝截面处混凝土再次崩裂剥落。

        除了受力原因外,还有两个原因:(1)上面提到的梯段板中部大约1/3处一般为施工缝位置;(2)负筋也在这个位置负筋截断,下图为16G101-2中AT型楼梯的配筋构造图,显示了梯段板负筋的截断位置:大概就是1/4-1/3的位置。这些原因导致了地震中梯段板中间薄弱部位出现了水平裂缝,当受力较大,配筋不足时,梯段板被拉断。
 
 
        那么如何加强梯板?

        16G1010-2中ATc梯板配筋构造图如下所示,2.2.6条规定:梯板采用双层配筋,负筋要通长。
 
 
      

        那么梯梁受力如何?

       梯梁在常规计算中都当做承受平面内竖向荷载的受弯构件--单跨简支梁,但是由于梯段板在地震中承受拉压力,梯段板的拉压力是由梯梁承受的,所以实际上,梯梁除了承受平面内的竖向恒活荷载外,还承受着平面外梯段板传来的剪力。

       (插播一句,什么是平面内平面外呢?以一根梁为例,梁有高度和宽度,梁能提供的最大弯曲抗力是由高度方向提供的,梁主要的受力也是沿着高度方向,高度所在的平面就是平面内,而沿着宽度的平面就是平面外啦。其实面内面外都是相对的,取决于我们关注的受力情况。在论坛上看到一句话:一个直尺,你能轻易弄弯叫平面外刚度,搞不弯的是因为平面内刚度造成,这句话说的很形象。)
 
 
       上图(c)所示即为梯梁承受的面内面外双向剪力,由于梯段板传来的平面外的力,梯梁实际承受的剪力非常大,从图(b)可以明显看出来,平面内的力引起的梁跨中部分的剪力很小,平面外的力引起的梁跨中部分的剪力很大,而跨中部分通常是梯井。所以梯梁实际为承受双向弯剪的构件,当然还有扭梯段板传来的荷载与平台板传来的荷载不平衡,梯梁受扭;也有研究表明,梯梁在梯井的部位,易发生应力集中。以上受力情况解释了地震中梯梁的破坏情况:由于梯段板的拉压错动使得梯梁发生剪切破坏,梯梁跨中部位梯井的部位破坏严重

        那么如何加强梯梁?

        新版图集16G101-2在2.2.8条规定了梯梁的构造: 箍筋全长加密,提高抗剪能力!
       
        为何是“支承在梯柱上的梯梁”?支承在梯柱上的梯梁主要指层间平台的梯梁。回到前面楼梯在框架结构中的变形图,水平地震作用下,上下楼层会产生剪力差和变形差,同一楼层的上下两个梯段板起着传递这种剪力差的作用,这种楼层剪力差会传递到层间梯梁上。实际上,楼梯的层间平台,相当于结构的夹层,所以受力复杂呀。

       对于其他震害情况,简单说明下:
       梯柱:端部破坏----端部抗剪不足。
       与层间平台相连的框架柱(兼做梯柱的框架柱):由于层间平台作用,形成短柱,剪切破坏。(所谓短柱,就是跨高比小,剪跨比大,剪切变形不能忽略。)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楼梯各个构件的设计,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1. 梯段板:压弯、拉弯构件。→ 负筋通长,双排配筋。         
2. 梯梁:双向弯剪扭。→ 箍筋全长加密,注意梁侧要配置受力钢筋,以及受扭钢筋。         
3. 梯柱:加强抗剪 → 箍筋全长加密。        
4. 与层间平台相连的框架柱:加强抗剪承载力。         
5. 层间平台板:也要提高传递剪力的能力 → 双层双向配筋。         
6. 楼梯间填充墙 → 加强与结构构件的拉结。
=======================================================================
       下面专门拿出图集中的ATc型楼梯进行说明。

       选择ATc,是因为ATc是图集中表2.2.1规定的针对框架结构的、唯一一个既有抗震构造措施、又参与结构整体计算的楼梯类型(16G和11G中表2.2.1楼梯类型的调整,后面我会提到)。前面我们提到,汶川地震前,楼梯设计是单独设计的,没有抗震构造,主体结构也只把楼梯当做荷载。现在,我们来看看图集中对ATc的规定:
         
            
 
        左图为11G,右图为16G,两者相比的区别在于16G增加了第5条:对钢筋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其实这条不是空穴来风,这条与《抗规2010版》3.9.2条一致,条文和说明见下图。16G中说明白了,ATc楼梯参与结构整体计算,相当于结构中的斜撑,所以抗震要求高。要求钢筋满足三个方面要求:(1)抗拉强度实测值和屈服强度实测值比值不能小了, →要有强度储备,屈服以后离钢筋拉断还有一定距离;(2)对于屈服强度,实测值和标准值不能差的太大,因为计算都是按照标准值来的,如果实际和计算相差太大,计算还有什么可靠性?如果实测值过大,那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没效果;(3)总伸长率不能太小,要有延性,也就是在最大的拉力下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不至于一拉就断,脆性破坏。


      下图为ATc梯板的截面配筋,前面出现过,和2.2.6条说明一致:梯板双层配筋,也就是说负筋要通长啦;梯板两端设置边缘构件加强;平台板也要双层双向配筋。
 
 
       前面图集中关于ATc还有一个要求:楼梯休息平台与主体结构可以脱开也可以连接。也就是像下面图示的那样:层间平台板四个角设置四个梯柱,框架柱不作为梯柱。

 
 
        为什么可以这样?前面提到过,地震中与层间平台相连的框架柱,容易形成短柱,发生剪切破坏。如果对层间平台板单独设置梯柱,尽量减少楼梯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以减少对框架柱的影响。图集中给出了独立梯柱与框架柱之间脱缝的宽度:50mm。关于这点,推荐文献[1],写的很详细,前面我写的很多东西也参考了该文献这篇文献中这样解释:
       
     
        在ATc平面图的下面的第5条说明:“楼梯休息平台与主体结构整体相连时,应对短柱、短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防止产生脆性破坏。”这点也需要注意。(又有了问题,什么情况下算是短柱短梁?怎么样加强?这个问题先留下来,以后再解决。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只说明了两个问题:地震中框架结构楼梯的破坏和受力。接下来,必须考虑:楼梯对于主体结构整体的影响、对主体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

        前面也留下了问题:为什么除了ATc以外还有其他楼梯类型;16G和11G的楼梯类型为什么做了调整,这些都涉及到了楼梯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影响。

      (吐槽一下,专家们编了图集,可是也没有个像规范一样的条文说明,解释下为啥这样操作,图集上的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呀,没说明,难道是专家们拍脑袋想出来的。)
   
二、楼梯对主体结构整体的影响、对主体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               
        第一部分,介绍了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楼梯破坏的情况。汶川地震中楼梯破坏比较严重的是: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楼梯间破坏较小。对于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主要在于那时候建的砌体没有圈梁构造柱之类,缺少相互间的拉结;楼梯间的墙高度高,没有有效支撑;楼梯的平台板什么的都是伸入墙里面的,缺少有效的锚固。如果砌体结构都按照现在的规范要求,做好构造措施,楼梯间的破坏应该也是很小的。            
      
        对于砌体结构、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砌体结构属于“刚性结构”,刚度大,因为开间进深都小吧;框架和框剪、剪力墙相比,框架刚度小,楼梯间对于框架结构的影响更大(当然也与具体结构布置有关)。

        为什么?楼梯间的开间一般都不会太大,所以楼梯间的刚度比较大,而框架结构类型整体的刚度较小;地震作用下剪力是按照刚度分配的,楼梯间的刚度大,所以楼梯间承受到的地震作用大;楼梯间承受的地震作用大,但08年前有楼梯设计又不考虑抗震,所以承受荷载大,但配筋少强度不足,所以框架结构楼梯地震下破坏严重;这点也说明了楼梯间对框架刚度分布影响最大。
                   
        还有一点,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发生的是剪切型变形(什么是剪切型变形?以后解决有时间再谈谈这个问题)楼梯的破坏程度随着楼层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前面我们提到,同一楼层的两个梯段板承受着上下楼层不同的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
        
        对于剪力墙结构中的楼梯间,周边的剪力墙对楼梯间有保护作用,楼梯间剪力墙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地震时侧移小,抗震性能好,因此没有发生大的破坏。

        所以,楼梯间对框架结构的影响最大,因为楼梯间的斜撑作用明显。在谈及楼梯间对框架的具体影响前,回过头来看看1前面留下的问题:11G和16G楼梯类型的调整:这里只看楼梯适用结构,11G增加滑动支座只针对框架结构,说明了楼梯间对框架结构的影响最大;16G中AT和GT楼梯的使用结构里面没有框架结构了,只剩下剪力墙和砌体,对框架结构增加了CTa和CTb,说明了专家对框架结构中楼梯的重视,可以预见,下次修订,针对框架的楼梯类型会更加全面和完善。

        对于框架结构,采用滑动支座也好,前面提到的层间平台设置独立梯柱(不与框架柱相连)形式,目的都是减少楼梯间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减少楼梯承受的地震作用,减少对主体结构的影响。现在还有新型的隔震支座形式的楼梯。

         为什么要滑动、减震、要隔震,不能“硬抗呢?(这就涉及到“减震”相对于“抗震”的好处了)
         
         如果考虑楼梯自身的抗震 和对结构的影响,楼梯间刚度大,按刚度分配到楼梯构件及周边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就大,内力非常大,设计时易超筋;如果增大构件截面尺寸,会使楼梯区域刚度进一步加大,地震作用效应继续加大。所以,“硬抗”思路不可行,同时建筑上不允许截面过大,造价也会变高,所以采用减震的技术
 
 
=======================================================================
        楼梯间对框架主体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两大方面:1.结构整体刚度分配、周期、振型;2.与楼梯间相连构件(梁柱)的内力。
        
        众多文献和资料,都以实例说明了楼梯间位置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下面我只把结论“搬运”归来,以后有机会,我也用个实例来说明下。
  《抗规2010培训教材》中的结论:

  楼梯对框架结构整体分析的影响
 
 
1.结构计算周期:计入楼梯构件影响后,沿着楼梯方向侧向平动刚度加大,对应的这个方向的平动周期减小;垂直梯板方向平动周期影响小;楼梯布置数量和位置对整体结构的扭转影响很大。
2.地震剪力:垂直梯板方向影响小。
3.层间位移:垂直梯板方向影响小。

  楼梯对框架结构构件内力的影响
 
 
三、规范中对楼梯的规定:                                                                                                                            

《混凝土规范》
      3.6.1 混凝土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4 增强疏散通道、避难空间等重要结构构件及关键传力部位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

《抗规

     6.1.15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6.1.15 本条是新增的。发生强烈地震时,楼梯间是重要的紧急逃生竖向通道,楼梯间(包括楼梯板)的破坏会延误人员撤离及救援工作,从而造成严重伤亡。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6.1.18→针对砌体结构楼梯间。

《高规》
     6.1.4 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减小其造成的结构平面不规则。 
2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楼梯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 
3 宜采取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4 当钢筋混凝土楼梯与主体结构整体连接时,应考虑楼梯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并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6.1.4 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进一步表明,框架结构中的楼梯及周边构件破坏严重。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的抗震设计要求。抗震设计时,楼梯间为主要疏散通道,其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楼梯应作为结构构件进行设计。框架结构中楼梯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应包括与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与框架结构本身相同。
框架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楼梯自身的刚度对结构地震作用和地震反应有着较大的影响,若楼梯布置不当会造成结构平面不规则,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震害调查中发现框架结构中的楼梯板破坏严重,被拉断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应进行抗震设计,并加强构造措施,宜采用双排配筋。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 GB 50011-2010》(朱炳寅,2011年)中对《抗规》6.1.15的解释: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朱炳寅,2013年)中对《高规》6.1.4的解释:
 
 
 书中提到“建议4”,休息平台柱与上层结构之间设置构造柱,不理解呀。

四、楼梯构件的设计计算:                                                                                                                             
         前面介绍的都是概念性的知识,接下来才涉及楼梯设计的核心内容:楼梯各个构件如何计算设计?梯段板、梯梁、梯柱、平台板。
         现在有个问题:16G101-2图集对于框架结构指出了ATa、ATb、ATc、CTa、CTb五种,CT表示高端平板、低端滑动支座类型,但是没有低端平板的BT类型,这点与现实不符呀。16G的意思是:框架结构就不能用前面AT-GT类型的楼梯了吗?不是吧?不懂哎。。。
=======================================================================
         《抗规2010培训教材》中对楼梯构件内力的介绍,很形象,搬运过来:
  
  
 ===========================================================================
         网上看到的关于楼梯配筋的要求:

结合新抗规培训教材和新出的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可以归纳出:

1、楼梯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包括梯间四周未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

(1)楼梯布置应避免特别不规则,楼梯应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与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包络设计;

(3)楼梯构件应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

    ②梯板按斜支撑构件设计,板厚不宜小于140mm,不应小于120mm【参照GB50010-2010第9.4.1、9.4.5条】;

    ③梯板两侧设置纵向暗梁,暗梁纵筋一、二级不少于612,三、四级不少于412,箍筋不小于φ6@200【图集11G101-2第8页】;

    ④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6G101-2第44页】。

2、楼梯滑动支承于平台板的框架结构:

(1)楼梯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按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承载力计算;

(3)楼梯构件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

    ②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6G101-2第40、42页】;

    ③梯梁加强抗剪抗扭构造,箍筋不小于φ8@150,腰筋不小于N214;梯柱截面不小于墙厚×300,砼标号不低于C25,纵筋不小于414,箍筋不小于φ8@100;梯间框架柱(剪力墙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3、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以及梯间四周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

(1)楼梯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按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承载力计算;

(3)楼梯构件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朱文建议不小于0.1%】,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见第三条】;

    ②梯板厚h<150时分布筋末端可不弯钩;h≥150时分布筋弯直钩伸至对边【GB

50010-2010第9.1.10条】,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

    ③梯梁加强抗剪抗扭构造,箍筋不小于φ8@150,腰筋不小于N214;梯柱截面不小于墙厚×300,砼标号不低于C25,纵筋不小于414,箍筋不小于φ8@100;梯间框架柱(剪力墙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二、楼梯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

1.与楼梯构件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梁,应计入楼梯构件附加的地震内力(尤其是轴力和剪力);

2.与楼梯构件不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梁,可按不计入楼梯构件的情况设计;

3.梯板应计入地震轴力和面内弯矩的影响,按偏心受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按双层配筋设计;

4.连接梯板和框架的休息平台梁应计入地震轴力影响,按压弯或拉弯构件设计;支承梯板的平台梁应按拉弯剪构件设计。

5.支承平台梁的梯柱应取平台梁的轴向力作为剪力进行设计。

 ===========================================================================
         还没有写完,还有一些,写不下去了。。。写的有点啰嗦,前后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能看到最后的读者都是天使,感谢!错误的地方,请评论,谢谢啦。

        
       

参考资料:
文献:
[1]. 王威, 薛建阳, 罗大明,等. 建筑楼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31(5):157-1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