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过”的书更宝贵

 长青马圆圆191 2017-08-21
 
  妻要去市里购买自学考试资料,出门前我给她开列了一串长长的书目,让她无论如何都要给我买回来一两本。因为多半是一些因为机缘巧合“错过”了的老书,所以我尽量多列一些,以提高选择的机率。当我在家里翘首以盼的时候,妻发来短信,在书店里转悠了大半天,一本都没有找到,这对一向嗜书如命的我而言,不啻是一件忧伤的事。这个本来充满了美好希冀的春天的午后,因为购书愿望的落空,让我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压抑和郁闷中,我的思绪不由得穿越时光的隧道蔓延开来。

  记忆中第一本被“错过”的书,大约是美国人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第一次邂逅它是在南方师范校园那个古老的图书室里。因为这本评论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的书常常被文选老师所推崇,所以我便格外留心起来。或许被太多人所翻阅,这本1980年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书破损得格外厉害,但我还是被迪克斯坦漂亮的文笔,开阔的视野,灵动智慧的表述所深深吸引。那时,我心里便升腾起一个小小的愿望:如果我能拥有一本这样的书,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谁也不会想到机会居然会那么快降临。那天,学校图书馆贴出公告,因为图书馆要重新改造、升级,所以要折价变卖一些版本久远的书。这倒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相信“饱经岁月沧桑”的《伊甸园之门》肯定也在其中。中午到食堂三下两下扒完了饭,便兴冲冲地跑向图书馆。或许是性急,或许是好事多磨,居然与一个打开水的女同学撞了个满怀,滚烫的热水喷溅到脸上,一下子红肿起来。疼痛难忍,不得不步履踉跄地到医务室涂抹消炎膏。等我再一次赶到图书馆的时候,已经冷冷清清。所有的精华本,早被那些“眼尖”的书虫们一扫而光了———包括我日思夜想的《伊甸园之门》。最让我想不到的是,那次版本居然会成为孤版珍本。离开校园近十年,走过多少书店,我却再也没有看到过再版的《伊甸园之门》。斗胆打电话到出版社查询,每次听到的也只是一声满含歉意的“没有”。听着电话里“滴滴”的盲音,我的心里第一次涌动起莫名的惆怅和隐隐的失落。可是世间没有后悔药!

  如果第一次的“错过”算是造化弄人,那么第二次的“错过”却分明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吝啬”了。那是1996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吴亮话语》丛书,分为《观察者说》、《批评者说》、《独行者说》和《逍遥者说》四本。因为有些吃惊于这套丛书近五十元的价格,每天下班后,我便骑着那架略略有些破旧的自行者到书店里零零碎碎地读起来。尽管内心非常喜欢,但是捏捏书本,翻翻价格始终下不了手——我心里像被啮咬着一样,辗转反侧。但是,我最终还是为我一时的“优柔寡断”付出了代价。那天,当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去买的时候,书店书架上却已经空空如也了,而那也是最后剩下的一套。真叫人懊恼!后来当我学会上网,到一些古旧书店求购,得到的都是“无此书目”的讯息。看来,就像一次错过的婚姻一样,多么遗憾。“没有书在原地等你”呀!

  古希腊哲学里说“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在与书守望的日子里,因为种种阴差阳错我还是在接二连三地犯着同样的错误,一次次地放手,一次次地错过,一次次地遗憾,比如我挚爱的上海作家陈丹燕的那本《木已成舟》,比如南京作家苏童的那本随笔《纸上的美女》……永不再来!

  或许,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遗憾总是难免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又一次的“错过”而铸就的种种遗憾,才会让我们更加懂得读书的不易,真正领略到生命中的那一丝无奈吧?想到这我不禁又有些释然。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1日第6版

   [2006-05-31]   摘自《余姚教育信息网》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