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以稀为贵」

 率我真 2015-01-20

「物以稀为贵」-----说说自己的几本书

      在图书馆里混了五十多年,居然写了近800万字,写的内容多半是善本书志、也有一些涉及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的论文或随笔,至于两本年谱,更是花费了我不少心血和时间。这些书都是到美国后写成的,有的是工作时间里写的,但更多的是业馀时间里抽暇而为。出版后,却引出过一些幕后的不被人知的故事,有的还令人哭笑不得,而无可奈何,所以把它们写出来,也算是书林「佚事」、「佳话」吧。

 

      先说《书城挹翠录》,这是我的第一本集子,是将我过去经眼的善本书写成的书志,不过所写的书却有个前提,即是我以为难得罕见的书,以及在美国的东亚图书馆、香港的大学图书馆里见到的珍稀之本。那时写出的书志多给了《文献》、《图书馆杂志》、香港的《九州学刊》以及台北的《书目季刊》、《「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发表了。1994年初,我很想将之结集出版,所以就开始了实践,第一步我找了国内出版社的朋友了解行情。朋友说:这样的书不是畅销书,读者面不广,出版社要赔钱,为了弥补,需要拿点钱。钱是二千美金,我马上就答应了,不多久,我收到了一纸合同,而我的一张支票也随即寄出。

 

      书是1996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那个时候的书,纸的质量不高,装帧亦差,书价自然不贵,18元一冊,总共印了1000册。出版后,没多久,就因为书不多,书也很快售罄。我手里的赠书20冊也只剩一冊,留作纪念的自存本,所以算是「敝帚自珍」。后來,我曾请出版社的朋友找找,但库存都没有了,不仅如此,我也托书店里的朋友寻觅,却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物以稀为贵」-----说说自己的几本书

      去年,同事告诉我说,他们买书都不在书店买,而是通过网上订购,不仅是价钱便宜几折,而且不必车马奔波,可说是省力省钱。他们还告诉我:孔网上的信息最多。我是个少见多怪的人,也有好奇心,所以,也上孔网兜了一圈,顺便也将自己的几本书作了检索,呵!网上居然可以找到四本《挹翠录》,最高价为450元,再依次为420元、300元,最便宜的为288元,真的是奇货可居了,书店经营者的生意经,也真懂行,不可思议的是,现价是当年的25倍了。不过, 再涨再贵再炒, 对我来说, 只是一笑, 茶馀饭后的谈资而已。

 

      实际上,这本书存在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其中标点错误,漏字舛讹,有的文字我甚至都觉得怎么不像是我写的呢?当年没有看到校样,稿子交出后,见到的就是书了。当然,即使我审看校样,还须认真勘查原书,但又怎能保证书不出错呢?书出版否,苏州大学图书馆的瞿冕良先生给了我一封信,信的前面说了些客气的表扬的话,后面却是做了一份勘误表,看得我是心惊肉跳,羞愧之极。我赶忙复函称谢,又将勘误表复印寄出版社。没有办法,白纸黑字,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改都不能改,所以第一本处女作,竟是错误百出,让我难过了好几天。

 

      前些时,去了一次深圳,晚上饭局后,去了「尚书吧」,和朋友继续聊天,「尚书吧」的主持人陈文白兄对我说:给你看二样好玩的书。您知道是什么书吗?一种竟然是潘师景郑先生收藏的某氏的藏书目录,三十年代的蓝晒本,上面有潘先生手笔,写明是赠送给「合众」的,可是前几年却为宵小所得又流入市场了。但另一种则是《挹翠录》,而且是五冊,原来这几本书都是文白兄通过贵阳的朋友们寻觅,而最后文白兄是毫不含糊地「统吃」。我问他:每本多少钱?他神秘地笑了笑,说:几百吧。我说:您不愧是书林中之「老眼」,服了您。他乘兴把五冊书往我坐的位置一放,又递上一枝笔,说道:快点签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