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语后文而后有字,古今十万个汉字,是怎么形成的?

 御云斋艺术馆 2017-08-21

吟诵之学

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

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歌唱,甚而无法之平读,新法之快板者,与以拳击而学太极者何异?

天不绝斯文于中华,当吾不绝吟诵于斯文。

吟诵兮归来!

——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徐健顺教授即将出版专著《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每周一更新。

本期:《普通话吟诵教程》第二讲“汉字的音与义”第三节“汉字音形义一体的体系”第一部分。


汉字是先有独体字后有合体字的,这一点在学术界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争议。


独体字多是语源义,而合体字多是由语源义或其引申义、组合义为声符滋生而成的同源字串。现在我们把汉字的结构画一个图给大家看:


汉字有多少个?古今字差不多有十万个。常用的有一万多个。我们现在编字典怎么编?《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是按照英语二十六字母顺序编的。我就不知道除了我们汉族,世界上还有没有别的民族是这么编字典的?按照另一种不相干的语言的顺序编字典。所以在字典里,汉字看不出任何规律,全部拆掉。


实际上汉字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首先是同源字串,常见字的字串差不多有一千个左右。比如说,“肖”这个字串有稍、艄、梢等等,它的字根“肖”是一个声符。再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皮”,也是一个字根,字串有波、坡、破、披等等。首先是这些汉字整理成这样的字串。这些字根,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有些独体字不是声符字根。这些独体字,就构成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的上面,是音节。音节的上面,是声母、韵母和声调。


关于同源字串,语源学大致是弄清楚了,尽管还有一些个别的争议。音节和字根的关系,一个音节有哪些字根,语源学也大致弄清楚了。但是语源义和语音的关系,这件事情的研究还没有彻底完成,就是a有什么涵义,i有什么涵义,后鼻音有什么涵义,等等,这件事情还有争议。


但是我想,关于汉语语音有涵义系统这件事,是不能否认的。在上古音构拟的基础上,可以做统计。统计的结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这个比例之高,以及语音涵义之间的明显的关系,是非常显明的。自然科学也就能做到这个程度。如果我们等待百分之百的证明,那么永远也不会有那一天了,因为构拟永远是推测。如果汉字体系到了这么明显还不拿出去应用于教育,而继续在教育中延续着对汉语汉字的无序认知,那才是不科学,是对教育不负责任。


下面我就说一下我对汉字体系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来自汉语语源学学者及其前辈们的研究,只是在音义关系上有一点我的个人看法。


(郭绍虞(1893—1984),名希汾,字绍虞,我国著名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

汉语和汉字是一个非常精美的、完备的系统。其音义关系有两类。郭绍虞先生说:

语言之起,本于拟声与感声,拟声是摹写外界客观的声音,感声是表达内情主观的声音。汉语感声词既是以表达声情为主,汉语的拟声词尤其长于摹状声貌。


汉语语音的创造方式,第一类是拟声比如说猫,为什么叫它“猫”?,因为它喵喵喵地叫。第二类,是内心里知道涵义,用声音去表达那种感觉。比如说牛,为什么叫它“牛”?不是因为它发出这样的声音,而是因为它很有力量,而又很缓慢,因此用抵住上颚的n,加上小开口而拖长有变化的iou,这样就有了有力而缓慢的感觉。


这是不是个人的臆测?只要把上古所有n声母的字和iou韵母的字都拿来做个语义统计就行,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我在前面讲《登鹳雀楼》时举过尤韵的例子,其字基本都有舒缓之意。这个韵的上古字和中古字大多数是一致的。在这里我不是写论文,就不一一列举了。关于上古音的音义关系的证明,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去考察的。


郭先生所说的感声,学术界也有人叫做象似,即通过口腔发音过程模拟语义的感觉。严学宭先生说:

汉字是一个整体,形、音、义三要素相互联系、制约、协调,处在合乎规律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造字是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识字是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


创造汉语的时候,首先是有个涵义,然后寻找合乎这个涵义的声音;创造汉字的时候,又寻找线条形状,把它画出来就成了象形字。而识字的时候,要倒回去寻找。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庵),汉族,江苏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

刘师培先生说:

字义起于字音,杨泉《物理论》述臤字,已着其端。……近儒钱溉亭氏欲析《说文》系以声。嗣焦氏说《易》,陈氏、姚氏、朱氏治《说文》,均师其例。……古无文字,先有语言,造字之次,独体先而合体后,即《说文序》所谓其后形声相益也。

——《字义起于字音说》

人声之精者为言,既为斯意,即象斯意制斯音,而人意所宣之音即为字音之所本。……推之食字之音像啜羹之声,吐字之音像吐哺之声;咳字之音验以喉,呕字之音验以口,兮字之音验以鼻;斥驱之音像挥物使退之声,止至之音像招物使止之声;奚字之音像有所否之声,思字之音像敛齿度物之声,均其证也。

——《原字音篇》


根据考古学对于人类喉结下降年代的研究,汉语应该大约形成于一万年前或更早。汉语最初是以语音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语言系统,以音表义,以音别义,最后形成音节的涵义。先民以拟声和象似的方法,以声音表达涵义,方可互相交流,并在语音涵义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语言。


为什么不同民族语言对于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语音指称?那是因为大家关注了事物的不同侧面。但不管是关注哪个侧面,世界各民族语言对于什么语音表达什么涵义是有共通之处的。在这个时候,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有涵义的,因此音节也是有涵义的。


其后造文,时间当在六七千年前,这就是象形文字的字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象形文字给语音加上了图形,但是这个图形与语音的共识性涵义几乎没有关系。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事物的!这点非常重要。它使得汉字的音和形在表达语义的方面,形成了圆葱一样的层层叠加的关系,而不是相交或相融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语音可以叠加不同的图形,因此就表达不同的涵义,但是这些相同语音的象形文字,其语义也有相同的部分,即语音的涵义。实际上就是图形丰富了语义,同时以音形表义,以音形别义。此即伏羲画八卦传说所蕴含的历史。


再其后造字,字即文之子,以声符为字根,配以不同形符,继续以圆葱方式叠加、丰富语义,同时同音以同义,变音以变义,同源字串之间用音的微调表达义的差异。


于是汉字系统形成了。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学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