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形义一体的汉字,其关系结构是怎样的呢?

 MAY的学习簿 2017-10-30

吟诵之学

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

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歌唱,甚而无法之平读,新法之快板者,与以拳击而学太极者何异?

天不绝斯文于中华,当吾不绝吟诵于斯文。

吟诵兮归来!

——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徐健顺教授即将出版专著《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每周一更新。

本期:《普通话吟诵教程》第二讲“汉字的音与义”第三节“汉字音形义一体的体系”第三部分。


为什么有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等传说?我想汉语汉字一定是经过多次人工整理的。

汉语汉字是如此精致的一个体系,只是后来又经变异,但传承为主,变化为辅,到今天汉语汉字的这个体系依然是存在的。其他民族语言也许最初也有类似的体系,但今天之所以晦暗难明,是因为其文明中断,很难追寻上古语源情况之故,并非是语音和语义天然没有关系。

汉语音形义关系结构图

汉语汉字的音形义关系结构如上图所示。

内圈第一层为声韵调组合的音节义,其涵义为从声母的涵义出发到韵母的涵义的过程,声调是其情绪涵义,这就是初民未有文字时的汉语的音义关系。

后来创造象形文字,即加上中间一层的象形符号,这些符号就是字根,其中包括声符字根、形符字根和其他字根,这些象形符号的涵义,叠加在音节义上,即形成了字根字的字义,即语源义。

再其后,加上外层的象形符号,即形符,再叠加上一层形符义,合为形声字的字本义。形符可以加不止一层。这些本义其后还可以再演变为引申义。

从里圈到外圈的关系是层层叠加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加或交集关系,也就是外圈的涵义叠加在内圈的涵义上,外圈的涵义是对内圈涵义的一种限定、修饰,一方面把内圈涵义的范围缩小了,一方面把整个字义的内涵丰富了,即:

汉字字义=以声调义为情绪的——从声母义出发——到韵母义的过程的——声符义的——形符义。

或者:

汉字字义=形符义的——声符义的——以声调义为情绪的——从声母义出发——到韵母义的过程。

举“吟”字为例。

“吟”字的字根是“今”。“今”的上古声调为平声,声母为见母[K],韵母为侵部[i«m]。查《汉语音义表》,平声的情绪涵义是平常。见母[K]是由舌根堵塞住再打开,首先感到压力,然后接发细音,把压力推到舌头和上腭处,因此多表示挤压、细薄、推举之意。韵母侵部是阳声韵,是小开口元音收于闭口m音,有压抑感,因此多有包含、闭合、深入之意。

音节义是以声调义为情绪,从声母义开始到韵母义的过程,即:

平常的——推挤之后——消失的过程。

可改写为:

推挤出去之后又消失。

象形符号声符“今”(今)的涵义是盖子打开一条缝。这个符号的涵义叠加在了音节义之上,形成了语源义为:

盖子推挤打开一条缝之后又消失的过程。白川静先生认为与祭祀有关,后即引申为开始的意思。

凡“今”的同源字都有此义,如“衿”为上衣领口,即上衣开缝处;“妗”为女子笑貌,即抿嘴而笑,或启齿而笑;“矜”为矛柄,即矛的开始处。等等。

“吟”字是在字根的基础上,加上了象形符号形符“口”。其声母改为牙音疑母[ŋ],前文已分析过。因此其音义微调为:

平常的——顶出之后——又消失的过程。

字本义即为:

口的盖子(嘴唇)打开一条缝之后顶出去又消失的过程。

此即“吟”的本义。其后“吟”字有低吟、吟唱等之意,为引申义。

古音构拟各家颇有差异,然从语音系统整体来说,各家还是大同小异。音近则义近,本表总结的是音义关系,同一个字各家构拟古音只要接近,音义关系也就接近。

王力先生的系统最为简洁,因此采用,但其他各家构音也可同理推出。各家的差异,大部分对于汉语音义关系系统的存在并不构成矛盾。

比如“汉”字,李方桂先生拟为[han],王力先生拟为[xan],郑张尚方先生拟为[hnaan],三家只是在声母的送气程度和舌位上有差异,而[h]、[x]、[hn]三者很接近,音义也就接近。按照本表,[x]多表示呼喊、打开、推举之意,[h]多表示强力、冲出、围绕之意,两者接近。[hn]本表中没有,郑张先生说是带冠音的清n,本表总结[n]多表示挤压、亲昵、浓重,前加冠音送气,也就是挤出、喷涌、伸展之意,与前两音的涵义接近。“汉”本是汉水之名,语音的声母表示冲出,韵母是元部,表示伸展、沉积、下收,声调是去声,表示坚决、明确,合起来就是冲出去坚决地伸展开,与汉水之观感完全一致。三家虽然互有差异,但都能说明汉语语音的精美的音义系统。

上古音构拟的重要材料之一是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的押韵。

然而须知为什么汉语诗歌要押尾韵。世界上很多语言的诗歌不押韵,或不押尾韵。押韵是出于歌唱和诵读的需要。

首先歌唱需要辨音,不能倒字,才能达到让对方听歌的目的。歌唱又在乐理上需要乐句旋律回到主音,因此声调语言的诗歌几乎都押调。汉藏语系很多语言的诗歌都押调,但有些不押韵。汉语诗歌的韵是包含声调与韵母的,所以首先也是押调的。

重视汉诗押韵的押调因素非常重要,由此就会关注到上古汉语声调的音高型特征,尽管它也有旋律型和音长型特征。换韵如换声调,即是换主音换宫调,情绪大变;换韵如不换声调只换韵母,则是延续主音、宫调,情绪微调。

再由此而到“四声对五音”说的考察,或可因此通融语言、音乐、诗歌,而解开上古汉诗韵律和旋律之谜,并推知后世语音、格律、音乐演变之理。

再由此而知汉诗文的读法之重要,不可乱读之规矩,而复兴“吟诵”,重振“小学”,国学教育或可由小学而大学,温故循正而重建。




徐健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国学教育促进会首席专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