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强
三、新作,三思一体。 今天创作格律诗词应三思一体:认真思考形律、音律、义律。 (一)形律,合乎逻辑。 格律诗词中的绝、律、牌,在字数、架构、顺序上已形成了特定框架。在其框架内精心格律化,单个汉字的形、音、义会演绎出美妙的整体形律、音律、义律。因此,当今作者如挂了格律诗词招牌,创作就必须严守其框架,切不可“挂羊头卖狗肉”。 (二)音律,搞准字音。 今天创作格律诗词,遇到新旧韵问题,用新韵需注明,似乎旧韵厚重是正统,新韵轻薄是旁门。其实不然!从汉字形、音、义三要素看,新旧韵本质区别不在形与义,而在音,是语音变化引出的问题。 格律诗词出现以来,为规范科举,自隋以来,各朝代都搞了一些韵书。其中1229年金朝人王文郁所编著的《新刊平水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将北宋以前一直流行的二百零六韵合并成一百零六韵,字音沿袭《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金朝官方刊印,做为科举应试工具书。因平水韵简明扼要,广为文人墨客科举以及日常创作、唱和遵循,但不是唯一,因为同时代的南宋和以后的元、明、清,都出版了各自韵书规范科举,其中多有字同音变现象。今天守旧韵的人本质是守这类旧韵书,创作格律诗词时,用字到韵书找,从中选择平、仄、入、韵脚、韵律。而用新韵的人则按中华诗词学会2004年刊印的《中华新韵》确定平仄、韵脚、韵律用字。可以说,同一个汉字的读音,旧韵有若干版本和标准,而新韵只有一个—以汉语拼音为准则而制定的《中华新韵》。从这一点来看,需注明用韵依据的不是新韵,恰恰是旧韵需注明版本。比如旧韵作者 “风俗”二字入诗是按平仄,如不注明“俗”字音近似“序”,是入声字,读音只能按平平解读;如果旧韵作者用拼音按平平读“风俗”二字,则等于皈依新韵,此外,还会遇到用字是否符合规定等问题。总之,麻烦太多! 守旧韵最大难题是什么?音难准! 以七绝《州桥》为例: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来使, 几时真有六军来? 这是南宋范成大的诗,守的应是平水韵,字音应按广韵。我们用拼音分析每行尾字的音与韵:街近似gāi;回近似huái;使近似shǐ;来近似lái。为什么用近似一词呢?当时是反切读音方法,不可能象拼音精准。仅分析这首诗四个字,其中就有街、回两个字的音与拼音不同。今天守旧韵人创作格律诗词,如将“街”“回”入诗,能读旧韵吗?如读旧韵音,听众能听明白吗? 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决定一个汉字读音,同一个汉字读音,在不同朝代韵书中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汉语拼音后,又出现新的不同。从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看分三种变化: 一是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都变。比如俗,旧韵入声字,近似xü的短促音,是仄声字。新韵平声字sú。还有黠字,旧韵近似hà,新韵xiá。 二是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中两要素变。比如弄潮儿的儿字,旧韵或方言音近似ní,新韵ér。 三是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中一要素变。阁,旧韵近似gě,新韵gé。 上述三种变化中的每一种都还有若干种变化方式,使今人难以准确把握旧韵的字音。 历史发展到今天,汉字读音在中国和世界以汉语拼音为准;《中华新韵》以拼音为则;无论大陆还是台湾中国人讲话都以拼音和注音(与拼音几乎相同)发音为主,格律诗词的创作如果仍固守那些与拼音相悖的旧韵读音以及由此决定的平仄、韵脚、韵律,无疑将失去大众。 格律诗词是以审美形象言志、抒情、蕴理的文字语言艺术,应追求完美。如同建筑物的完美以构件完美为基础一样,一首格律诗词的完美必须以每一个用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美为基础。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按新韵很容易实现汉字三位一体美的时代,帮助我们按新韵搞准一个汉字形音义的工具,不但有标准的文字字典,而且有网络字典,十分便捷。“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今天创作格律诗词的人们,如果不是旧韵饱学之士,不能在形音义三位一体上准确把握旧韵,就应用新韵,顺应历史发展,开创格律诗词新局面。 (三)义律,提高境界。格律诗词的形律、音律、义律三者关系是:形律和音律是形式,义律是内容。形式服从服务于内容。“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创作格律诗词要注重义律,自觉弘扬由二十四个字三个层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以今天的生活和实践为基础,将诗兴、诗路、诗境有机组合,通过赋、比、兴尤其是比兴,写现实中的事,言骨子里的志,抒心深处的情;锤炼自己话,精借古典语,多写豪放婉约,不写柔靡低俗,这样,创作出的新作是有时代特征、现实景象的格律诗词,而不是已成历史的唐诗宋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