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棠邑

 海陵子 2017-08-22
南京市六合区古称

简述

春秋楚地。在今 南京六合。公元前559年楚子囊率师至棠,即此。

曾是军事商业重镇


走进六合:大街小巷都能看见“棠邑”二字。
公元前500多年,东周时期,南京地处吴国西部。那时大江南北相继出现了早期的城邑——楚棠邑和吴濑渚邑,它们是南京辖区内最早的两座城邑,也是南京市辖域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六合古名棠邑,其有确切纪年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襄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楚子以庸浦之役故,师于棠以伐吴”。而南京人熟悉的‘金陵邑’,是在这200年后才在南京的主城区出现的。最早的棠邑位于长江北岸,今天的六合区境内。棠邑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当时是吴、楚交界的军事商业重镇。
开始,棠邑隶属于楚国,后来又归属吴国,战争后,棠邑再次归属楚国,就这么被争来争去。公元前528年,伍子胥及其兄伍尚受封于棠邑,伍尚为棠邑大夫,是南京城区有史记载的最早的行政长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合置棠邑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汉将陈婴被封为棠邑侯,称棠邑侯国。
至隋开皇四年(584年),因境内有定山六峰环合,形胜奇特,得名六合县。“六合”之名沿用至今。[1]

农田下“藏”着的西汉城池


1965年和2007年,南京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在雄州镇冶浦村一带发现大量的瓦当、墙基、陶井、建筑构件和金属兵器等,断定这里极有可能就是西汉棠邑侯国城池遗址。
最早提醒人们棠邑侯国可能存在于雄州一带的,是40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现。六合区文管所前所长蔡明义向记者介绍,1965年1月,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来到六合东部的许喻庄,对当地人口中的“楠木塘”进行发掘。木塘大致呈长方形,地势稍低于四周,面积有200多平方米。从楠木塘往下挖1米不到的样子,除了发现汉代的器物以外,还有大量的绳纹筒瓦和板瓦碎片。这个惊人发现曾令考古专家一阵惊喜,也许,消失了2000年的棠邑侯国就在这里。
2005年,冶浦村走马岭的农民林永岭在自留地里面挖鱼塘,结果挖到不少陶罐、铺地砖、瓦当之类的东西。专家初步认定,老林挖鱼塘的地方,极可能就是西汉棠邑侯国的城址。筒瓦、陶片、汉砖……如今,这座西汉城池正“藏”在农田与水塘的下方。[1]

2200年前棠邑城池将重现


江苏省最大的西汉遗址、南京地区第一个侯国———棠邑侯国的城池遗址将重见天日。
根据《六合区雄州分区雄州单元雄州经济区次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在考古确定棠邑侯国城池的上方范围内,规划建设一处西汉遗址城市公园。
规划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西汉棠邑侯国遗址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并合理建设一处城市公园。“可以基本确定的是,西汉的城池就在农田的下方,而到底有多深,埋了多少东西,还是未知数。”六合雄州街道规划部门介绍,至于遗址公园何时开建还未确定,只是目前在遗址范围上方预留土地。而为了保障公园的“天际线”不被污染,规划还对西汉遗址周边的建筑进行高度控制。[1]
 

地名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至公元前334年复归于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县,属九江郡。
楚汉相争,棠邑县初属楚。汉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 英布以其地归汉。
汉, 高帝六年(前201)封陈婴棠邑侯,为棠邑 侯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名,棠邑称堂邑。元鼎元年(前116),堂邑侯国除,复为堂邑县,属临淮郡。 东汉建武年,改属 徐州广陵郡。
三国,广陵郡先属魏,至吴赤乌十三年(250),归吴。堂邑县遂属 孙吴广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以堂邑属徐州临淮郡,元康七年(297),置堂邑郡于堂邑县,隶扬州。 东晋,成康四年(338)江淮乱,百姓南渡,侨置堂邑郡于江南 建康,而本郡不废(一说迁堂邑郡侨治于建康,此从《通鉴》注:“实郡在江北者有堂邑”;《万历 应天府志》:“侨置堂邑于此而本郡未废')。 隆安元年(397),中原乱, 秦地之民南流,寄居堂地,改堂邑郡为 秦郡以统之,置秦县;于秦郡置 尉氏县以安尉氏(今 河南尉氏县)流民,置义成县以 安义成(今安徽 怀远东北)流民。秦郡及秦、尉氏、义成3县均侨置,并在今六合县境,有实土。 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元年(420)以秦郡属 南豫州(侨州);元嘉八年(431)属 南兖州(侨州)。元嘉二千七年(450),北魏占秦郡,改置 秦州及横山县,元嘉二十八年,宋收复失地,废秦州,复为秦郡。
南齐建元元年(479),析秦郡置 齐郡,治瓜步(瓜埠),属 青州。永明元年(483),并秦郡入齐郡,将齐初恢复的堂邑县又并入尉氏县;永明二年以尉氏改属 新昌郡梁天监元年(502),废齐郡复为秦郡,分尉氏县为堂邑、尉氏2县,太清三年(549), 侯景袭秦郡,改郡为西兖州。陈永定元年(557)改复江北失地,恢复秦郡,堂邑、尉氏属之。太建五年(573),北齐再取秦郡,置秦州瓦梁郡,随即为陈所收复,仍设秦郡;十年,改秦郡为义州,旋罢。 北周于公元579年南下占领秦郡,改秦郡为方州,置六合郡,又置 方山县,属方州。方州治于方山。
隋开皇元年(581),废六合郡,以所领各县属方州。开皇四年,废尉氏、堂邑、方山3县,并置为六合县,属方州。 大业元年(605)废方州,六合县属扬州 江都郡。 大业十二年(616), 杜伏威、辅公柘 江淮起义军占领六合。
唐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六合遂为唐有。五年,定六合为紧县,属南兖州;七年,改属方州。 贞观元年(627),废方州,六合属 淮南道扬州。 广明元年(880), 黄巢义军占有六合。
南唐,升元元年(937)定都江宁府(今南京),以六合县属江宁府,保大六年(948)改六合为雄州。 后周显德五年(958)占南唐江淮地,废雄州,复置六合县,属扬州。
宋建隆元年(960),六合属淮南道扬州。至道二年(996),属建安军。祥符六年(1013)改建安军为真州,六合属之。大观元年(1107),升六合为望县, 政和七年(1117),属仪真郡。 南宋初,仪真郡复为真州,六合属之。
元初,六合县属扬州。至元十四年(1277),属 扬州路。二十一年(1284),属真州路真州(今 仪征)。 明 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合由 扬州府改属应天府。
顺治二年(1645),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六合属江宁府。 太平天国于1853年定都天京后,以六合县属天京省江宁郡。1858年, 太平军攻克六合县城,改属天浦省。清 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陷天京,六合县复属江宁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六合县属江苏省。1914年属江苏省金陵道。 1927年废道,属江苏省。 1934年,六合县属江苏省第十 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六合县境内3方政权辖区交错,变迁频繁。1937年12月15日,日军侵占六合县城。次年3月撤出,12月7日再占县城。伪政权先为维持会,后为伪县府,以六合县隶属伪江苏省政府,日伪占有县城及主要集镇。民国县政府撤至县境边地,仍以六合县隶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江都)。1939年6月, 新四军挺进六合,控制大片农村地区,建立 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4月,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竹镇。1941年7月至9月,中共路东区党委决定,将六合县八百区改建为直二区,东王庙区改直四区,东沟区改直三区,均为 县级行政区。1942年10月,以直二、直四2区合并建立冶山县。(直三区划归仪征县抗日民主政权管辖)。1943年2月,以六合县与安徽省境来六县 抗日根据地合并,建为来六县(领导机关称来六县办事处)。以冶山县与仪征县合并,建为东南县(领导机关称东南县办事处)。9月,成立中共浦(口)六(合)工委,兼为县级政权机构,在今六合境内辖有南圩、王子、滁河3个区,一年后建为六合县。1944年9月,撤销东南县,复建冶山县;改浦六工委为六合县建制,今六合县境成立3个抗日民主县政权,来安县辖县境西部,冶山县辖东部,六合县辖县城以南沿江一带。3县均隶属路东 专员公署领导。1945年6月,撤销六合县建制,并人冶山县。8月15日,改冶山县为六合县,仍属路东专员公署。1945年8月20日,新四军攻克仍由日伪盘踞的六合县城,以六合县城为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至1946年1月9日,撤至冶山一带。民国六合县政府返回六合县城。其后,以六合县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由第五行政督察区划出 江浦、六合、仪征3县成立)。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入六合县境,4月,建东南县;5月,建来六县;7月,建盱嘉来六县。11月,撤东南县、盱嘉来六县建制,复建六合县,隶属 皖北行政区滁县专区。1949年1月25日,六合县城解放。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划子口,六合县全境解放。1949年4月,六合属 苏北行政区扬州分区。12月划属南京市。1950年1月,属苏北 泰州分区。4月泰州分区改 泰州专区,六合县仍属之。1952年11月,泰州专区改为 扬州专区,六合属之。1956年2月改属 镇江专区,12月复属扬州专区。1958年6月,划六合县属南京市。1962年5月,复属扬州专区。1966年3月15日,成立六合专区,治六城镇;六合县属六合专区。1971年撤销六合专区,六合县属扬州专区。1975年11月,六合县划归南京市。1980年4月26日设立南京市大厂区。2002年4月撤销南京市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4月,经 国务院批准,原 六合县与原 大厂区合并成立新的 六合区,全区辖10个街道 、9个镇、1个省级 经济开发区,人口91.5万,土地面积1500平方公里,分别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六合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区。


山东省鱼台东古称


  一作唐。春秋鲁地。在今山东鱼台东。公元前718年鲁隐公观鱼于棠,即此。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古城

平度境内,夏为莱夷地,商为莱国地,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周灵王五年(前567年),齐国灭莱,棠邑并于齐。
关于棠邑的地理位置,晋人杜预为《左传》所作的注中称“棠,棠邑也。北海即墨县有棠乡。”晋朝的即墨县属北海郡,其辖境包括今平度东南部和即墨北部,县城在今平度朱毛城一带。清人洪亮吉的《乾隆府厅州县志》也认为“棠”在今平度东南。历史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周中心区域》和《春秋·齐鲁》两幅图中,明确把莱国的“莱”字标在胶水以东今平度西部一带,“棠”字标在沽水之西的古代名城即墨一带。棠邑为今平度东南境,基本为史学界所共认。
棠邑大夫即为棠邑之行政主官。齐棠邑大夫棠公,齐灵公时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棠公之妻棠姜,是崔武子(崔杼)家臣东郭偃之姊。棠公死,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姜美,便要东郭偃把他姐姐嫁给他。东郭偃说:“男女婚配要辨别姓氏,同姓不能通婚,您出自齐丁公,我出自齐桓公,都是姜姓,您要娶她是不可以的。”崔杼不听,执意娶了棠姜。后齐庄公与棠姜私通,崔杼一怒之下弑杀了齐庄公。后庆封灭崔氏,棠姜自杀。实际上,史书之记载,棠姜要比棠公名显,棠邑大夫被大家所知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棠姜的光。[2]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陆雪将军创建, 凌步微波李白杜甫白居易sun125999流氓在磨刀陆雪将军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