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在黄河、长江作用下不断向东涨

 昆仑冰峰 2017-08-23

数千年以来,因黄河和长江泥沙携带量丰富,致使中国东部海岸线的自然变化极为显著。

1渤海湾海岸

渤海湾海岸线的延伸同黄河入海口的变迁甚为相关。西汉末年,黄河决口灌入开封汴渠。后经东汉王景、王吴的治理(69年),黄河在今山东利津一带入海,此后800余年再未改道。1128年-1885年是黄河南夺淮河入海阶段,1855年-1938年是黄河重新自利津入渤海阶段,此时期新的黄河三角洲极速向外拓展(速度大概是每年2~3km)。

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在黄河、长江作用下不断向东涨

2苏北苏中海岸线

北宋以前的苏北、苏中海岸线基本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范公堤属捍海堤坝,北起盐城阜宁县,南至启东吕四港镇,蔓延近300km,因纪念首倡者范仲淹而得名。堤成后收益显著,“来洪水不伤害盐业,挡潮水不伤害庄稼”。而堤坝以东渐成陆地则源于黄河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冲在滑州掘开黄河提防,致使黄河夺淮河入海。初期黄河分由颍、涡、睢、泗等河水入淮,常迁徙不定,泥沙多在沿途堆积,故河口延伸并不明显。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治河,黄河自此由泗水入淮而形成固定河道。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两旁…”的治河方略,使泥沙聚积河口,不断推动海岸线向外延伸。

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在黄河、长江作用下不断向东涨

16世纪时黄河在云梯关入海,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在八滩入海,19世纪中叶已至大淤尖……。此阶段苏中苏北海岸线的延伸可在以下示例中管中窥豹:一者1711年(康熙五十年)海州外的古称郁洲的海中大岛,因泥沙淤积已与大陆相接;二者盐城县距海距离,已自唐宋时不足1km,拓展至19世纪中叶的50km(盐城即因距海近,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原本穿苏北入海的黄河河道,因迅疾断流而化为遗迹。自此原苏北河口处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然修造护岸工程后,内缩渐停。

3长江口海岸

长江口在北岸古沙嘴和南岸古沙堤的夹峙下形成了三角湾。

1北岸古沙嘴

春秋战国时期北岸古沙嘴南缘,约在今扬州、泰州以南,折向东北至如皋一线。因长江口主河道偏向南岸,所以北岸古沙嘴与其邻近沙洲之间区域,泥沙淤积日重,致使沙洲并岸,形成沙嘴延伸。千百年来,北岸古沙嘴的延伸,基本上就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沙洲而成。

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在黄河、长江作用下不断向东涨

东晋后合并扶海洲,古沙嘴前端推至如东;唐末合并胡逗洲(今南通与海门间东西40km,南北17.5km的沙洲,南朝时形成);北宋初合并东步洲,古沙嘴延伸至吕四港镇;乾隆时,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光绪时启东群沙靠岸,古沙嘴前端移至今寅阳附近,长江口北岸面貌基本成型。

2崇明岛

崇明岛现有面积1267平方公里,中国第三大岛。雏形是唐初在长江口外形成的两沙洲。长江奔腾东下,在河口处因流速放缓等原因,所携泥沙逐渐沉积而形成星罗密布的河口沙洲,经千百年的涨坍演变而逐渐形成今日崇明岛之轮廓。现崇明岛仍处不稳定状态,北靠趋势显著,不久的将来可能同海门、启东相接而成陆地一部分。

4杭州湾海岸

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在黄河、长江作用下不断向东涨

自公元4世纪左右起,随着杭州湾南岸的不断向外拓展,海水动力方向逐渐向北冲刷,致使杭州湾北岸陷入坍塌内缩的境况。王盘山首当其冲,最先坍塌入海;唐末时海潮已直逼金山脚下,南宋时陷入海中;15世纪60年代海岸线逼近金山卫南缘,海盐县也毗海而居啦。此后随着海塘的屡次营建,坍塌内缩有所控制,大致与现今同。现杭州湾内仍可见金山三岛和王盘山五岛。

下为中国海岸线变迁的总揽图(以春秋战国时为基准)。

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在黄河、长江作用下不断向东涨

中国海岸线的自然变迁——在黄河、长江作用下不断向东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