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地理学与对长江入海口变迁的启示

 江海兰天 2011-01-20

很赞成朱孝远先生把历史定义为“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展开而来,历史即为以人为核心时间序列上的事情。的确,缺少人的历史就没有了历史学科的意义。我以为历史最大的特点在于借鉴性,即在时间序列上发生的规律可以被借鉴,可以被应用。早在唐朝魏征就有言:以史为鉴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因此,如果以历史的借鉴性而言,历史不单单是“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历史也是时间体系中空间的流动。这就是历史地理学。一直对历史地理学兴趣甚浓,原因是自身是位理科出身的学生,深爱地理,也偏爱历史。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人类在时空间的活动与迁移,也研究空间自身在时间上的变化。相比与前者,时间序列上空间变化更有规律可寻,可值得人去注意。

    07年底偶见《国家地理》杂志的几张图片后一直难忘。一直难忘是因为图片关于长江入海口历史地理的。因为我是江苏海门人(临江靠海)的缘故,所以对我这片生我养我这块土地的历史成因产生了浓厚探知欲望(注:海门,来名于“江海门户”,古称东洲,原为长江中的一个小沙洲,经过历史上的四次大的连沙成陆运动和无数次的坍塌和沙现,在明正德年间与江北的通州接壤)。于是上网把仅有的一些相关资料抄录如下,期待心得。

 

                   历史地理学与对长江入海口变迁的启示

 

1 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历史变迁示意图

材料1:长江口海岸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东海长期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冰期后海侵,三角洲又渐被海水覆盖,海岸线大致相当今海拔4~5米位置。距今约6000~5000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长江口在镇、扬以下呈喇叭状,口外一片汪洋,以后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堆积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湾。

  公元前1世纪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折东北至如皋、李堡一线。沙嘴前端在如皋以东。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由于主泓流向逐渐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与沙嘴之间的夹江淤积,沙洲并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凹入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马蹄形海湾。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唐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洲。北宋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南宋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刀刃山、江家镇一线。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14、15世纪开始,长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境土地大片坍没。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徙。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终于废县为乡,并入通州。清雍正以后又开始沉积,形成海门群沙。乾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道光年间,海门以东又出现启东群沙。光绪年间启东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因而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沙洲而形成的。

  唐时长江口门外,涨出东西二沙,即崇明岛雏形。12世纪时演变为三沙,亦称崇明沙。五代为崇明镇。1277年建立崇明州。明代为崇明县,因沙滩涨坍,曾五迁其治。清乾隆时崇明沙洲与周围南沙、平洋沙合并为一沙洲,今崇明岛基本轮廓形成。

  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称冈身。冈身在吴淞江以北有五条,最东一条相当于娄塘、嘉定、马陆、南翔一线。吴淞江以南有三条,最东一条相当于诸翟、新市、柘林一线。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冈身地带马桥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距今5000年前冈身已经形成。但最东一条冈身以东的陆地,至今尚未发现魏晋以前的文化遗址,表明其成陆不会太早,大约在公元1世纪或3世纪以后。总之,这条冈身地带,堆积时间竟长达3000年左右。4世纪以后,海岸向前推移。8世纪初,冈身以东约20公里地带已经成陆。10世纪初时海岸线已达月浦、江湾、北蔡、周浦、下砂、奉城一线下砂捍海塘。200年间推进了约10公里。11世纪50年代的海岸线,北起老宝山,中经横沔,在奉城和大团之间,折而西南。150年间又向东推进7~8公里。12世纪70年代海岸已抵里护塘,即川沙、南汇、大团一线,海岸又向东推进6~7公里。

  明清以来长江口南岸岸线伸展缓慢。万历年间修了外捍海塘,清雍正十一年(1733)南汇知县钦连重修,故称钦公塘,大致即今岸线。个别岸段还在今岸线之外2~4公里。明中期至雍正年间发生崩坍,乾隆以后逐渐稳定,唯南汇嘴继续向海伸展。

(来源于:http://ydtianyi529.blog.163.com./blog/static/303290512007112884637793/

 

材料2: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两千年前,长江是在镇江、扬州附近入海,呈漏斗状河口湾,南北两咀的距离约为180km。到晋朝(公元265年)长江河口延伸到江阴附近,潮区界在九江附近,崇明岛在唐朝初期(公元618年)出水,现在长江河口的形势是在唐宋以后才形成的。自1842年起,长江口已有海图。在这一百多年内,长江口门南北两咀(苏北咀和南汇咀)的宽度又由118km缩窄至90km,水下三角洲则逐渐向海伸展,-5m线普遍向海伸展5-10km(南港口外最大伸展距离达14km),潮区界下移至安徽大通。随着河口延伸,江面逐渐缩窄。历史时期镇扬河段和江阴河段江面宽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别缩为2.3km和1.5km;南通河段在1915年宽度尚有18km,1920年在浏海沙河南岸并岸之后江面缩窄到7.0km左右;徐六泾河段宽度的缩窄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原来宽达13km的江面于通海沙和江心沙先后围垦成陆之后,缩窄为5.0km。长江河口缩窄的特点是沙洲或暗沙并岸,由分汊水道并为单一水道,河床趋于稳定。历史上长江口曾七次沙洲并岸。其中除最近两次由于人为因素加速了演变外,其余五次皆为自然演变的结果。

    据钻孔资料,在距今5000—6000年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面时期,长江河口在扬州、镇江一带。直到西汉(距今2000年左右),河口仍在扬州、镇江附近,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公里,海潮可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广陵潮”,今扬州以南瓜洲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当时潮波影响范围可上溯到九江,在今潮区界大通的上游直线距离200多公里。当时,整个长江口是一个三角湾,形状大致与今杭州湾相似,近似喇叭形,喇叭的外口约在如东(掘港)与王盘山(杭州湾中)之间,直线距离达180公里。这种形势直到唐代中期(公元8世纪)还没有很大变化,当时长江中焦山北面的一个礁石被称为“海门山”,说明当时人们把这里作为长江的入海口,即表明长江三角湾的内口(缩口)当时仍在扬州、镇江附近。这是因为长江流域虽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种植稻谷已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唐代以前人口较少,农业发展不大,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水土流失较少,长江输沙量不多,故长江三角湾的内口向海推进很慢。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大量人口从北方移入,长江流域农垦范围日益扩大,长江泥沙增多,把三角湾逐渐淤填,于是长江口遂演变为目前的形状。

  现在长江口的河道3级分汊:即由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由长兴岛和横沙分为南港和北港,南港再由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长江口的这些岛屿和沙滩都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的。崇明岛面积10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岛。它是公元7世纪初(唐初)才开始形成的,那时长江河口出现的东沙和西沙两个小沙岛,这便是崇明岛的前身。以后由于长江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面积迅速增大,长江口河道的3级分汊也逐渐形成。到1958年,崇明岛面积已有608平方公里。1958年以后,主要由于有计划地大规模筑堤围垦,面积扩大更快,目前已达1086平方公里。长兴、横沙等沙岛则形成时间较晚,至今只有100—200多年的历史。长兴岛是长江口第二大岛,是近年来经人工围垦、堵汊,合并若干小沙岛而成的,面积87.8平方公里。该岛因四面环水,冬季温暖,最低气温比上海市其他郊县一般高出2℃左右,现已发展成为上海市种植柑桔的基地。

    18世纪以前,长江径流大部由北支入海,18世纪以来,长江径流改道主要由南支入海,但直到上世纪初,尚有25%的长江径流通过北支下泄。至上世纪中叶,长江口水动力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北支成为以涨潮流占优势的河槽,长江径流除汛期有少量进入北支外,一般已不进北支,使北支日益淤浅,渐趋衰亡,海轮早已不能通航。反之,涨潮时,潮水却带着泥沙、盐水通过北支向南支倒灌,不利于南支航道的整治,盐水还影响黄浦江口的水质。因此,最近计划堵塞北支,以改善长江口环境,同时并可新增宝贵土地85万亩(来源于网络)。

 

综观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历史变迁,我们不难发现:

其一:长江三角洲海岸线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向大海推移,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其推移的速度越来越快;

其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形成无一例外都是河口坝洲与北岸线合拢而成,新大陆的形成虽然经过一次次的坍塌,但沙现连沙运动的趋势始终占居主导;

其三:长江入海口在水动力学及三角洲地质的影响下均在向南漂移,现今被崇明岛划分的北支河槽渐日渐丧失泄潮功能,日益淤浅,渐趋衰亡。可以预见,如今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已终将与历史上的镇江的“瓜洲”“泊洲”一样,被北岸大陆所吞没,现今的崇明岛偏南的长兴、横沙等年轻小岛也将随之取代成为新的河口沙坝;

其四:长江入海口北岸线的变迁要大于南岸线,其主要原因在于南岸线地质多为石质丘陵地带,而北岸线地质条件多为沙质土壤;

其五:长江入海口的变迁从侧面表明长江也是条富含泥沙的大河。滚滚的江流速度携带大量泥沙而下成就了肥沃的鱼米之乡,而上中游人类干扰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长江含沙量日益增加。然而,现今三峡大坝的建设降低了泥沙的下流速度,使得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有研究报道称,只要50年,大量的泥沙将能填平库区,为此,中国将付上一笔巨大的清淤账单。中国人民在享受着三峡工程历史福利的同时,也即将为此买单(注:正应了那句老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其六:历史地理是历史人文的基础,长江入海口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不难理解隋唐之初的扬州为何具有陪都的地位,具有运粮晒盐的重任了(注:隋唐之处的扬州为长江入海口,是内陆交通与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也不难理解世界上罕见的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南岸城市群的分布却是从西北向东南依次排列的(注:这一长江入海口不断向南漂移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