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汉期(中)

 自华居 2017-08-23
2017-06-12

公元前209年,北方匈奴族领袖冒顿,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正式建立国家,成为匈奴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与政治家。两汉时期,汉匈之间有过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时期,但并未妨碍两地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和亲、互市、内附等方式,彼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往,随着与汉帝国的接触日益频繁,这一时期北方金器的创作风格也明显受到了影响。

匈奴金银饰件以其独特的动物纹饰著称于世,在众多的动物饰件中,以这件金怪兽的造型最为奇特,显示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至今人们仍未弄清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

(汉代,金怪兽,1957年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匈奴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怪兽为立体圆雕的纯金装饰品,腹下开口,体内中空,表壳较薄。形象奇特,像一只长着夸张巨角的鹿,但嘴又为鹰喙,每一枝卷角的前后也有同样的鹰喙兽头。

(汉代,金怪兽,1957年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匈奴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怪兽四肢直立在花形底座上,身上布满卷云式条纹,更增加了奇幻的色彩。这件金怪兽运用了多种加工手法,制作精湛,真实反映了秦汉时期匈奴金银制作的高超水平,是最具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

匈奴流行以动物纹饰为特征的金银艺术品,虽不太强调细节,但特别注重对动物特征的刻画。

(汉代,马形金饰,1971年陕西省横山县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一对马形金饰为纯金铸造成型,均作伏卧状,眼、鼻、蹄等处作透空状,前腿和臀部各铸有一环,其中一间的尾部套有一个金环,脖颈中部有向前伸出的弯月形钩。

羊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羊字最初意思即为“祥”,代表了吉祥如意,羊的性情温顺,自古便是与人朝夕相处的伙伴,深受人们喜爱,故羊的造型经常被人们用来作装饰。

(汉代,羊形金饰,1964年8月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六村堡柏梁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金饰为腾空跃起的大角之羊,前肢弯曲,身姿舒展,散发着活泼的气息。

匈奴族“鄂尔多斯式”铜牌饰有极多的双兽纹,如双马、双鹿、双驼等,这件牌饰无论装饰题材,结构还是艺术风格,均与之相符,而材质之昂贵,应为匈奴的贵族所使用。

(汉代,双驼纹金牌饰,1974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龙首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金牌饰呈长方形,长7.6厘米,宽4.厘米,重82.5克。牌饰四周有一圈凸起的边框,中央有一株树冠繁茂,枝条下垂的阔叶树,树干两侧各有一只骆驼相对昂首而立,口衔枝叶,骆驼四肢粗壮,形象强健,尾卷曲,刻画生动逼真,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显示了匈奴族金器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作者:四库全叔(微信公众号:skqswx)

这是一件腰带饰,平面呈长方形,用金片锤蹀成卧羊形高浮雕图案,羊头和前半身呈正面形,后半身呈侧面形,羊头高高仰起,眼睛直视远方,羊角弯曲盘于头上,四肢稍曲呈蹲状。羊身周围有花草纹图案,造型优美,做工精致。

(西汉,盘角羊纹包金带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地区征集,内蒙古博物院藏)

与上面这件带具相配的带扣呈长方形,上角为弧状,也是用金片锤蹀出花草纹图案,极富写实性,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地方特色。

(汉代,花草纹包金带扣)

然而,本次大展,这件带扣竟然被标为内蒙古博物院藏、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井滩村出土的东汉三鹿纹金饰,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准格尔旗西沟畔汉代墓葬曾出有类似带饰与带扣的组合,可参证。

(东汉,三鹿纹金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井滩村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真正的三鹿纹金饰是本展中的这件,其为装饰品,呈长方形,镂雕有并排的3只立鹿,皆呈回首张望状,图案简练生动,充满了草原特色,为拓跋鲜卑的典型器物。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幅员辽阔,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鲜卑是两汉至南北朝时活跃于此的民族之一。它源于东胡,鲜卑拓跋部在匈奴“五单于争立”混战不止而元气大伤时,进入了内蒙古大草原。西汉后期,匈奴渐弱,鲜卑族开始兴起。东汉后期,鲜卑成为北方草原地区的主要统治民族。

(汉代,鎏金飞马纹带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鲜卑墓出土,科尔沁博物馆藏)

这件铜鎏金飞马纹带扣制作精美,带扣上铸凸起的飞马,该马鼻端有角,角向后,昂首,嘴向前突,双目向天,四蹄腾空,作腾起式,马有双翼,呈鸟羽急飞状,栩栩如生。以扎赉诺尔墓出土的鎏金飞马纹带扣为代表,反映了拓跋鲜卑早期南迁过程中的艰难历程。据史载,拓跋诘汾“南移,(因)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引导,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

鲜卑马纹金饰是鲜卑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将马头、马身以及马腿的主要特征雕刻的十分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写意性。

(东汉,子母马形金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井滩村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这件子母马金饰的造型为大马在下成跪卧状,小马立于大马背上,俯首啃咬大马鬃毛,双马头顶有圆形冠饰,大马与小马尾部镂孔,形成两个系环。鲜卑人在生产、生活、战争和民族迁徙中,主要依靠的对象是马,马与人的安全互为相依。因此,马在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月牙形金饰件呈半月形,其上以小联珠纹排出图案,其外缘饰一圈小环,下坠23个瓜棱形金饰,每件坠饰由四片半圆形金片组成,弧边朝外,成瓜棱形。

(东汉,月牙形金饰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内蒙古博物院藏)

此饰件制作相当精美,代表了草原文化的工艺特征。从纹饰、工艺、器形上看,此金牌与阿富汗西伯尔罕黄金冢出土的金器较为相似。其类似金器在中国周边各国都有发现,但在我国境内却十分罕见,中国境内考古出土品与之相似的很少,相同的还尚未发现,堪称孤品,弥足珍贵。

此件涡纹条形金饰件与月牙形金饰件为同一处所得,应为同类文化特征物品。其长41.7,宽3.5厘米,残留一片瓜棱形金坠。长条上錾刻连续涡纹一排,涡纹内以细密的鱼子纹勾勒出变形鸟纹。

(东汉,涡纹条形金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内蒙古博物院藏)

从涡纹和联珠纹运用分析,此类金器带有明显的中亚、西亚装饰风格,或为与北方草原文化交融之产物,或为泊来品。联珠纹是匈奴文化中的典型要素,多发现于鄂尔多斯和赤峰地区匈奴墓葬中的饰品上,时代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以联珠纹勾勒动物形象的传统,也一直影响了鲜卑民族的装饰之中。

步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首饰。文献中最早在《风赋》中出现“步摇”之名,其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随着佩戴者的步履而颤动摇曳,因而称之为步摇。后来也逐渐成为月氏、鲜卑等民族女性的一种首饰。

(东汉,凤鸟纹步摇冠饰,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拉乌苏毛力吐嘎查出土后征集,科尔沁博物馆藏)

这件冠饰通高5.3厘米,长5厘米,重18克。金凤头与身部用二片金片冲成铆合在一起,两翅膀用金片直接剪成。尾巴与翅膀的周围,分别冲出直径为0.1厘米的小孔,孔中穿上金丝,做成吊环,吊环上分别挂着直径为0.8厘米的圆形金叶。据考证这就是鲜卑步摇冠上的冠顶部件。

此件金饰牌为佩戴之物,呈不规则形,为一呈奔走状的瑞兽,铸造而成。瑞兽头部较大,颈上有鬃毛,尾上卷,四足清晰可辨。头、足之间镂空,身体上还有许多椭圆形的浅槽,原应有镶嵌物,年久脱落。

(东汉,瑞兽形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六家子墓出土,科尔沁博物馆藏)

瑞兽生动活泼,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既反映出工匠技艺的熟练及构思的巧妙,也反映出北方鲜卑文化的特征。作者:四库全叔(微信公众号:skqswx)

人面形金饰牌为纯金铸造,平面采用透雕工艺表示面部的五官特征,加以镂空的手法,具有图案化艺术形象。其造型人面圆脸,额头突出,颧骨高耸,粗短鼻,是典型的蒙古人种,眼睛和嘴巴镂空,额头两端各铸一个椭圆形高线圈,形似眼镜睛,嘴下方是六个乳钉组成的梅花形纹饰。饰牌四周为勾云纹,人面头顶短发卷曲,自然形成四个系环。

(东汉,人面形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腰力毛都苏木北哈拉图达出土,科尔沁博物馆藏)

这样的造型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以及蒙古高原上分布着的古代人类杰作——神秘的人面岩画。

此牌饰正面半浮雕一胡人力士,正与两侧腾跃而起的猛兽进行搏斗,胡人双目深陷,高鼻,高颧骨,嘴微张,为站立状。两兽扑向力士,前腿蜷曲,后腿伸展连为一体,人头部、兽背部铸有连续的拱钮。整个牌饰立体效果很强。

(东汉,力士博兽纹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腰力毛都苏木北哈拉图达出土,科尔沁博物馆藏)

此器为鲜卑族用以护身的佩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其形象和题材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

注1:文中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注2:文字内容参考展览说明及相关资料。

留言功能已开通

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并大力转发,多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