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宋、西夏与蒙元

 RK588 2017-09-07





在中国金器发展史上,宋代金器有比较独特的时代风格。纵观两宋时期,宋人趋向于对内心世界的参悟、自省,反映在审美情趣上则偏好于精巧素雅,因此在很多器型的造型上往往以素雅大方取胜。


金银棺椁是佛教寺院埋葬舍利子用的器具,流行于唐宋时期,均埋藏在佛教塔基之下。形状大都为长方形,仿中国棺椁式样制成。棺椁表面錾刻有佛像、天王像、莲花、唐草、云气等纹饰。这套金银器包括银椁、金棺和鎏金佛像三件,是1970年在江苏句容县崇明寺大圣塔地宫内出土的,出土时,银椁内套着金棺,金棺里卧着佛像,这是宋元祐八年(1093年)建塔时安放的。

(北宋银椁,江苏省句容崇明寺大圣塔地宫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银椁高15厘米,长21.7厘米,座长25厘米,宽15厘米。该银椁四面有释迦涅槃—佛二弟子等佛传故事图案。椁盖有西番莲花等花卉图案。底座四周有仰莲图案,镂空刻花,底座镌有年号、匠人等铭文61字:“当县弟子张嘉祥许怡同捨银槨安葬佛骨舍利塔宫愿名家平善世世生生常亲佛会大宋元祐癸酉岁八月日刘滋捨手工钱打造愿同打造匠人袁安奕”。银椁内有金棺。

(北宋银椁,江苏省句容崇明寺大圣塔地宫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银椁内的金棺,高5.7厘米,长14.2厘米,宽4.4-6.1厘米,座长13.5厘米,宽6-6.7厘米。底座刻有铭文62字:“当县女弟子江氏八娘同男王南佐捨金棺贮佛骨舍利安葬塔宫愿生生安富乞似龙女献珠脱体成正觉大宋元祐癸酉刘滋捨手工打造匠人袁安奕”。 这些铭文为我们了解宋代佛教信众的宗教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北宋金棺,江苏省句容崇明寺大圣塔地宫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置于金棺之中的是银鎏金释迦涅槃像,即佛祖头枕于右手侧身而卧,肉螺髻,面向方圆,身披通肩大衣的形象。此佛像具有宋代佛像的共性:体形较丰满,肉髻较平缓,五官端正,表情宁静而略含笑意。据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后五十年,即他八十岁的时候,在毗舍离城染上重病,随着病情加剧,佛在率领弟子走到拘尸那伽河边后,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头枕右手侧身卧着,告知弟子们即将要涅槃。此后,所有佛卧像都是这样的姿势。

(北宋银贴金佛像,江苏省句容崇明寺大圣塔地宫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带把杯不是中国的传统器形,其造型当源自粟特地区,唐代开始多见。这件宋代的铜杯花瓣形侈口,圆唇,鼓腹,腹部装饰有人物山水纹,下为圈足,杯体一侧有柄,柄为葵花造型,形制颇精巧,通体鎏金。

(宋代鎏金人物山水纹铜杯,陕西省耀县药王山文管所调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花篮形金饰件为椭圆造型,各长1.4厘米,宽1.1厘米,高0.9厘米,重4.4克,篮子提手左右自侧面像中间延伸,对应未相连。篮身自口沿至外面腹部为凸起条状造型。篮足稀疏门牙齿状。外篮底为下凸椭圆形,密密锤满小圆圈。

(宋代花篮形金饰件,湖北省蕲春罗州城出土的窖藏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西夏金银器发现不多,已知的少量器物,其工艺与辽、宋的金银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一般较为简单、粗糙。内蒙古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坊窖藏出土的金银器制作精美,是西夏金银器的经典之作。


透雕双鱼纹金指剔柄部作成双鱼柱形,头向柄端,两鳃相对,张口合鳍,尾部束带。鱼头前依次雕刻出仰荷、仰莲、联珠、瓜棱,末端为心形花板,中有圆孔,穿环以便于系带。鱼尾后面依次雕刻出联珠,仰覆莲、仰荷、瓜棱。柄下连接双面斜刃指剔。

(西夏透雕双鱼纹金指剔,内蒙古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坊窖藏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这件双凤花草纹金碗敞口、浅腹、平底,圈足外侈。碗心錾刻双凤纹图案,内壁分别錾刻芍药、牡丹、莲花图案,内沿周饰缠枝牡丹纹,足边饰西番莲缠枝花卉纹。

(西夏双凤花草纹金碗,内蒙古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坊窖藏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莲花形錾花金盏托由托盏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托盏、托盘和圈足均为十瓣莲花形,托盏外沿、托盘内沿和盘内、圈足外沿皆錾刻缠枝草叶纹。托盘中空无底,边缘三处残损,圈足呈倒置喇叭状。

(西夏莲花形錾花金盏托,内蒙古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坊窖藏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蒙元金银器民族特征鲜明,许多器物的制作继承了并发展了南宋时期金银工艺的成就。一类制造极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装饰性和观赏价值;另一类则朴素五环,简便实用。


龙凤纹金鞍饰由前鞍桥饰、后鞍桥饰、前鞍翅饰、后鞍翅饰组成。鞍包金,前鞍翅饰,均为直角狐边三角形,主体图案为一行龙,张口吐舌,龙腹下部及尾都嵌有宝石。后鞍翅饰,主体图案为盘龙,间饰祥云纹,联珠纹边框,内饰蔓枝花草纹,6个圆形花蕊之上镶嵌宝石(脱落已失)。

(蒙元龙凤纹金鞍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正中为一四曲菱形内框,内饰莲花,间以12个圆形花蕊,莲花边缘有联珠纹,镶嵌宝石6颗(脱落已失),内框两侧相对双龙,呈盘身上升状,神态逼真,极富动感。

(蒙元龙凤纹金鞍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花卉纹马具饰件主体图案为运用锤揲工艺饰莲花纹或莲花纹变形图案,边缘饰连珠纹。饰件背面均有2-3个高足钉,用以附着皮革,个别饰件尚存皮革残痕。

(蒙元花卉纹马具饰件,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卧鹿纹缠枝牡丹纹马鞍饰件由卧鹿纹金鞍饰,前鞍桥饰、后鞍桥饰、前鞍翅和后鞍翅组成。前桥呈马蹄形,中心是四曲海棠开光,一只瑞鹿静卧於花草叶中,外围衬以鱼子纹地,上饰牡丹花卉,前伸部分饰忍冬纹,周边相间栉节纹 、联珠纹、花叶纹。后桥呈圆角梯形,中心饰忍冬纹,周以栉节纹和联珠纹相间。前后鞍翅呈锐角三角形,忍冬纹居中,周围栉节、联珠及花叶纹。

(元代卧鹿纹缠枝牡丹纹马鞍饰件,内蒙古锡林格勒盟镶黄旗乌兰沟墓葬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双龙戏珠纹鋬耳金杯为金质,通耳长17.9厘米,宽14.2厘米,重451.2克。敞口,弧腹,平底。口沿外附月牙形耳,耳下连一指环。底内平錾狮子戏珠纹,口沿外壁为缠枝卷草纹,耳饰双龙戏珠纹。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他们的酒具与其奔波迁徙的生活相适应。在金杯口沿外附加月牙形鋬耳,这种造型既可饮酒,又可作舀酒器,轻便小巧,便于在马背上系挂携带,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特有的风格。

(元代双龙戏珠纹鋬耳金杯,内蒙古锡林格勒盟正蓝旗汉克乡五一农场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带钩的器形在战国时期已经确立,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并且普遍使用,至西汉时期进入鼎盛期,后逐渐衰落,至元代开始回升。蒙元帝国的金器制品,是在宋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风貌。

(元代金带钩,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展)


吕师孟生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卒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他是襄阳守将吕文焕之侄,吕文焕降元,引元军南下,形势危急,吕师孟奉命以兵部尚书之职出使求和,文天祥在名篇《指南录后序》痛骂投降派吕师孟。元政权平定江南后,吕师孟赴大都,得授嘉议大夫、漳州路总管行淮东道宣慰副使,后辞官归隐苏州。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七日卒,享年七十一岁。他墓中所出“金牌”应是赏赐或交换用的货币,也就是金条,上面刻有'十分金'的款,不过,工作人员在安放的时候,正好把刻铭放反了。

(元代大德八年金牌,1959年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