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国日本中的二三事

 昵称535749 2017-08-24


导读

我想,倘若我继续过着蜷曲刺猬般的日子,在我接到报丧电话时,我一定会悔恨万千,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主动与对方拉近距离。

今年春季,我家院子上空比往年热闹许多。

事情是这样的,我家院子围墙外南方是杂树林,那是私有地,却也是野鸟宝地,数年前被我们市政府列入绿地保全地区范围内,地主曾为此发过牢骚,说如此一来,他就不能擅自砍伐树林,将其开发成家庭菜园或住宅用地出售。由于是野鸟宝地,每年春夏秋三季,林内唧唧啾啾叫不停,可惜我只分辨得出日本树莺、麻雀、山斑鸠的鸟鸣声。

初春,有一对巨嘴鸦夫妻,在我仰头可见的树林范围内,挑了一棵最高的树,于顶端下方的树枝交叉处筑了个巢;五月下旬,乌鸦卵孵化成功,巢内不时传出雏鸟的哑哑叫声。鸦爸和鸦妈天天四处寻找昆虫和吃食回来喂食,更经常停伫在我家院子的自来水水槽旁的水桶边缘,对着握在脚爪子里的金龟甲,用嘴喙剥、啄、拉、扯地进行分尸,让我观察得乐不可支,也让我首次明白乌鸦到底都捕食些什么给雏鸟吃。每日清晨及傍晚,我到院子更换水桶里的清水时,都会望着桶内那些亮晶晶的昆虫甲壳、黏着海苔的饭粒、火腿丝、面条等残渣,揣度鸦爸和鸦妈当天到底去哪里觅了食。

院子北方是邻居K家。K家为了让晚婚儿子娶媳妇,于前年委托旭化成住宅(Asahi Kasei Homes)公司拆掉旧房,再翻盖成一栋二世代住宅式的三层小洋楼,去年三月竣工。七十六岁且膝盖不好的妈妈住一楼,除了卧房,还有自己专属的小客厅、小厨房和卫生间;七十六岁的爸爸和四十三岁的未婚女儿住二楼,客厅兼饭厅、主厨房、浴室、厕所都在二楼,爸爸卧房外还有个供晾晒衣物的小阳台;四十五岁的儿子和四十二岁的媳妇住三楼,三楼有三个房间及大阳台。一楼屋外有个小后院,另有可以停放两辆车的车位空间,车主是爸爸和儿子,女儿的车则停在月租五千日元的出租停车场车位。

K家媳妇于今年五月生了个女婴,K家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都没想到她会怀孕。”确实,四十二岁是高龄产妇,母女能平安无事就该谢天谢地,只是,七十六岁才当上祖母的K家妈妈似乎另有隐忧:“我不敢碰娃娃,生怕碰坏了。”

基于上述理由,今年春季的我家院子上空,除了一如既往的唧唧啾啾鸟鸣,又多了两只乌鸦雏鸟的哑哑叫声,以及我久违多年再次听闻的婴儿哭声。

说起来有点好笑,我第一次在院子听到上空传来的咿哇咿哇声时,竟然听不出那是婴儿哭声,还仰头四处张望寻找异音源头。听出那是婴儿哭声后,我经常手持浇花水枪,站在院子中央,跟我家那四口院子猫一样,一会儿望向高踞南方枝头的鸟巢,一会儿又望向耸立北方的三楼阳台,同步率高得连自己都禁不住噗哧笑出,然后收回视线,继续洒水。

日本关东地区的六月是梅雨期,昨日倾盆大雨,今日细雨霏霏。我每天躲在屋内,拉长脖子,透过玻璃窗观看那风雨飘摇的翘翘乌鸦窝巢。鸦爸和鸦妈依旧不辞辛劳地往返捕食场与巢穴。碰到大雨天时,浑身湿透的鸦妈会站在我家浴室外的围墙上,高高抬起被雨淋得隆不起来的额头,拚命发出咕噜咕噜叫声。没错,正是咕噜咕噜叫声,类似猫咪处于安心状态时喉头咕噜作响的声音。那是鸦妈在催促我快点送吃食出去的切切呼唤。

我跟这只鸦妈,交情还算不错。去年初夏,K家的独生女猫咪Lucky咬回一只幼鸦,过几天,我家院子猫之一的放浪儿子You将也咬回一只幼鸦,之后,鸦妈每天站在我家围墙上呱呱大叫,貌似来找孩子,又貌似在对猫咪表达丧子之痛,害我和K家妈妈看得心慌意乱,情不自禁分别给鸦妈送出吃食以作补偿。

K家妈妈的补偿是苹果、奇异果之类的水果,我送的是家里现有的猫饼干。几次下来,我们发现,鸦妈不收水果之类的补偿费,往往啄了一口便不屑一顾,任由水果躺在墙头受尽风吹雨打,但对我送出的猫饼干则相当满意,全盘接受,一粒不留。K家妈妈送了几次便遭K家爸爸阻拦:“乌鸦比狗狗聪明,这样做会让乌鸦养成坏习惯,万一日后招惹一大群乌鸦来袭,会引起左邻右舍的公愤。”K家爸爸说得很有道理,K家妈妈也很听丈夫的话,马上停止供食。

我家是一人户,同居者是住在院子小屋的四口猫,以及屋里的三口猫,牠们就算对鸦妈有意见,也不会举手提出异议,因而我继续送出猫饼干,就此与鸦妈结下不解缘。鸦妈今年会选在我家院子上空筑巢,我猜,应该和猫饼干有很大关系。

紧邻K家的住户是T家。T家阿公于几年前过世,目前家里只有八十五岁的阿婆和一个未婚次子,长子住在外地。T婆不喜欢猫也不喜欢乌鸦,但她在和我们聊天时,会紧守日本人的社交人际关系规则,绝对不会当着饲主的面,说出任何有关猫咪的坏话或批评。幸好我家院子猫不会到T家走动,牠们比较喜欢到K家的停车场和小后院串门子。

八十五岁的T婆和七十六岁的K家妈妈,都是我们这个自治区的元老级住户,从购买土地到兴建房子,再从东京都内搬家过来,扳指算算,已经过了三十多年。我是第二届老住户,二十多年前搬来此地。

我的身分背景有点特殊,日台混血儿、在台湾出生长大、初中毕业后返回日本、早婚、婚后曾带着两个儿子到中国留学两年、单亲妈妈……搬来此地时,我已经成为单亲妈妈。这二十多年来,我过得很谨慎,像一只全天候遇到敌害的刺猬那般,将自己蜷曲起来,与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和邻居的交情也仅限于到垃圾收集站丢垃圾时的短暂聊天之交。

去年初春,我罹患了退化性膝关节炎,行动范围顿时缩小许多,连自家二楼都爬得力不从心,经常望楼生畏。最严重的时期,竟然连站都站不起来,只能呆坐床沿,欲哭无泪。为了把二楼的睡房移到一楼,我特地请人将一楼的榻榻米房改造成木地板房,以便搁置弹簧床和书桌等家具,那时候不但劳烦了不少邻居,也证实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

这一年多来,我努力重新构筑街坊关系,不仅因为病痛,也因为自己即将步入还历之年,更考虑到元老级住户的年纪都很大了,我随时有可能在夜晚接到自治会干部打来的报丧电话。我想,倘若我继续过着蜷曲刺猬般的日子,在我接到报丧电话时,我一定会悔恨万千,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主动与对方拉近距离。

另一方面,日本既是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超高龄国家,亦是“孤独死大国”。所谓“孤独死”,就是独居者在自己的住居因突发性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呼救而孤伶伶一个人默默死去的案例。这个独居者其实不限老人,现实上,日本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孤独死案例正在与日俱增,据说目前一年约有三万件案例,只是一般人仍习惯将“孤独死”和“独居老人”套在一起,彷彿每个孤独死的老人于生前都过得很惨似的。

以我为例,假如我在家因故而猝死,我便会成为政府机关的孤独死统计数字之一。但我的人生并不惨,我有两个儿子,也有一份收入虽不稳定却问心无愧的工作,何况我根本不怕孤独死。死了就死了,还怕什么孤独?说不定另一个世界比这个世界更热闹。

我放不下的是家里的三口猫和院子的四口猫。鸦爸鸦妈和两口小鸦应该不用我担心,但七口猫之中,除了放浪儿子You将大概可以自求生存,其他都是娇生惯养的宠物家猫,万一我出了事,牠们也会一起出事。尤其院子的四口猫,过去曾遭原任饲主抛弃,我花了一年多心血,才让牠们无忧无虑地安居在我家院子小屋,我不想让牠们体验二度被抛弃的恐惧。也因此,我必须尽可能排除陷于孤独死的可能性,而为了避免孤独死,我必须和左邻右舍走得很近,近到他们可以随意踏进我家院子探看我的卧室有何动静的程度。

于是,我一面四处求医,一面展开“强化邻里纽带大作战”活动。

K家于新宅落成之际,一家人还未从临时住处的公寓回迁之前,便邀请了左邻右舍去参观新房子。待他们连同家具都搬回来之后,又邀请了平日交情比较亲密的三家去聚餐。我和T婆正是这三家之一,另一家也姓T。T家妈妈虽然大我九岁,但她家儿子和我家二儿子是同一所中学的同届同学。当天,K家妈妈准备的是寿司宴,我们三家各自带了配菜、饭后糕点过去。那天,大家聊得忘了时间,直到我家那四口院子猫在院子小门外排排坐、喵喵叫之后,才惊觉原来已经到了该给家里的宠物喂饭或带出门散步的时刻。

也是在那天,我第一次向邻居敞开了三道心门:第一道,混血儿身世;第二道,写书及翻译的工作内容;第三道,单亲妈妈。大家听了后,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T家妈妈说,她以前曾听儿子说过,茂吕家的儿子是“夸特”(Quarter,和式英语,四分之一混血儿的名词),不过这是隐私问题,所以她一直装聋作哑。K家妈妈则笑着说:“妳知道S家阿婆把妳说成什么吗?她说妳一定是某企业社长在外面包的二奶,否则没办法住这种带院子的房子。”

今年九十岁的S阿婆,算是我们这里唯一可以传播小道消息的八婆。她家比我家来得晚,据说之前的房子及土地被政府征收,现在的住居是补偿安置房,没有房贷之忧。她丈夫早已过世,留下一大笔遗产(S阿婆自己说的),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子。S家独生子年龄比我大,却一直未婚,三年前退休,之后在家照顾失智症愈来愈严重的老母亲,是典型的“老老介护”(老人看护老人)例子。我时常在我家阳台远远望见S家独生子也在自家阳台晒衣服,有时还可以看见他手持吸尘器在二楼房间转来转去,明显是个会做家事的男人。

S阿婆会误以为我是某企业社长的二奶,其实也并非凭空臆测。孩子的爸,也就是我的前夫,往昔经常定期开着BMW或Benz来看孩子,而且他恰好是个中小企业社长。不过,前夫病倒后,便换成儿子去探望他,有时我也会迢迢前往邻县医院探病。如今,前夫过世了,S阿婆也老得无法再嚼舌根,“是不是二奶”已经成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没必要去计较。

总之,开启了三道心门后,我的“强化邻里纽带大作战”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然后,我体会到一件事,那就是在日本的一般中产阶级的住宅区,实在很难四处去串门子。这种清一色独门独户带花园的低层住宅区,不但没有可以提供社区小道消息的长舌妇太太团,也没有闲暇时到某某家打麻将聊八卦的风气,更没有人会做出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拣菜剥豆等人来搭讪的(没教养的)行为。我倒是经常在六月初,拿个小板凳坐在玄关门口,埋头处理君子兰的换盆分株工作,每次都会招引邻居驻足观看顺便谈花经聊花事。

换句话说,在日本,即便比邻多年,也不见得有机会踏进对方家的玄关门,通常在巷口或玄关门外结束交流。那么,我到底用什么方法强化了邻里纽带呢?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参加她们各别所属的学习活动。K家妈妈和T婆长年学习池坊插花,而七十二岁的插花班老师正是我们的邻里之一,只是她住在不同巷子,之前我从来没和她交谈过。目前,我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池坊插花课程,除了增长了不少花艺知识,也多了一条邻里纽带。

我想,我正在一步一步远离“孤老族”、“孤独死”的威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