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竹篱梵天2019 2017-08-24
四川姓氏文化 2016-10-19 09:57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末农民起义在中原大地爆发。活跃在鄂东、鄂中的西系红巾军,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从而推动了楚人迁川潮流的兴起。

躲避战乱的人们,沿着元初孝感乡军屯民入川,以及元代中后期“襄、汉流民”迁川的足迹,竞相到四川避难。明玉珍入据四川之后,以鄂东、鄂中为主的众多红巾军部众和乡人,相继跟随其后入蜀定居。

西系红巾军兵起湖北东部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末农民起义在中原大地爆发。红巾军运动,最终形成两大派系或称之为“两大翼”。

由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以今安徽省淮河流域为中心,向东发展,然后进入河北南部、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并向西蔓延到河南,史称“东系红巾军”或“北翼红巾军”。

由徐寿辉、邹普胜领导的农民起义,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在鄂东爆发。义军“举莲兵为乱,以红巾为号”,一举攻下了湖北东南部的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城,并以此为都城,建国号为“天完”,改元“治平”,建莲台省,分置官属。这支红巾军主要以今湖北南部为中心,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史称“西系红巾军”或称“南翼红巾军”。

西系红巾军起义虽然以徐寿辉作为政治代表人物号召起义,但初期的实际领导者和组织者,却是麻城铁匠出身的邹普胜。可以说,邹普胜和他所在的麻城,在发动蕲黄首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系红巾起义的发动,主要依靠宗教制造舆论团聚群众。麻城地区有深厚的宗教传统,群众基础良好,并多出奇异高人。早在至元四年(1338年),邹普胜就在麻城多云山建圣人堂,信奉白莲教,在自己身边团聚了大批当地民众,吸引了大批麻城民众参加起义。发动首义的誓师大会,就是在邹普胜的圣人堂中举行的。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西系红巾军声势大振,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一时间湖广、江西、安徽地区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竞相汇入到反元斗争的滚滚洪流中来。正当蕲、黄起义向湖、湘和江东、西地区蔓延之际,一个跨地域的移民大趋势也正在中部地区涌动。

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红巾军起义,助推了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西系红巾军在荆楚的行动,加剧了中部地区的人口的外流趋势,使得今湖北地区一时间成为跨区域移民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正好成为推进日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跨地域移民活动滥觞的源头。

外来人口大量迁入荆楚

经过元末社会动乱之后,荆楚地区人口急剧下降。在元末红巾军起义初期,由于元朝官军的镇压,大批土著居民或死或徙,使得湖北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

在度过元末农民起义低潮之后,西系红巾军余部得以重新聚结,趁势在湖广地区掀起了反元斗争的新高潮。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徐寿辉部将倪文俊趁势再起,一举攻占沔阳府,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四周发展。一时间,“荆、岳、潭、鄂、黄、蕲、澧、六、常德、宝庆、江、处、洪、吉等州,皆为所据”。

其后,天完政权内部发生分裂,倪文俊袭杀徐寿辉不成,反被陈友谅取代。陈友谅以江州为都,自称汉王。接着,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将战场下移至江西、安徽境内。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陈友谅塑像。

这样,鄂东局势相对安定,成为江西、安徽人口避难的最好去处。许多江西、安徽的避难家族,纷纷选择麻城作为安身立命之地。于是,黄州府及其所属的麻城便成为当时外来人口聚集的中心。

至今黄、麻地区许多家族在追溯祖先来源时,都提到他们是元季从江西避难而来的。对于江西百姓为何成群结队迁往麻城的原因,麻城文史学者李敏引述《余氏族谱》所保存的一篇堪称宝贵的《二世祖迁麻遗文》,文中记述迁徙原因在于“兵燹之忧,日无宁刻”,其迁徙过程持续了至少十二三年。

荆楚本地人口大量迁往四川

元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后,由布王三、孟海马领导的“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跃于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与鄂东的西系红巾军互相呼应,形成为“扼荆、襄上流,蕲、黄乘势连结”的局面。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鄂东红巾军趁势再起,自沔阳攻取中兴路(今江陵市),占领武昌、汉阳等路,并迁天完政权都城于汉阳。元朝随即命令四川行省就近派兵前往镇压,于是,襄阳、荆门、峡州、武昌一带成为两军交战的战场,受祸尤烈,由此造成“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荆楚地区的民众,以及最先被兵迁居在的江右地区的民众,为外出躲避战乱,不得不向外再度迁移,以至出现“民之逃徙者十将八九”的后果。

这样,这些自江西迁入麻城的家族中,又有大量人群迁往邻近的德安府,乃至迁往四川及陕西地区,一般称之为“麻城过籍”。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环顾当时楚地四周,唯有四川灾乱较少,于是,四川遂成为楚人所欲寻觅的外迁乐土。加之楚蜀两省相邻,入蜀之路甚为便利,因此四川必然成为这一时期楚人外迁的首选目的地。

由于当时“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南北绝,一羽不通”,水上交通梗阻,陆路交通相对安全,因此,元末以来许多江右入蜀避难的人群,大多避开水路,先过江北上,然后再由鄂东麻城中转西进,中经“随枣走廊”转进至襄阳,再由襄阳西进,最后由巴东进抵四川巫山。

可以说,这样的迁移路线正是在元末农民战争的特殊局势下形成的。

躲避战火入巴蜀

自元初淮西民众以军屯形式,有组织地入迁成都平原之后,长江中游地区民众自发的迁川行动应该说从未间断过。例如,见于民间族谱记载,简州赵氏(始迁祖赵民忠)迁于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入简州大垭口枷檐湾。

位于长江中游襄、汉、淮西等地的流民,在元代中后期即就开始自发地迁往四川,选择在川中一些“田畴广阔”、“土饶利厚”的地区进行垦殖。

四川盆地区位特殊,正好处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中间的核心地带。境内无论是跨越群山的天然走廊,还是奔流不息的水上通道,都承载过古代大量的移民迁徙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当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发生大规模的战乱之时,北方的汉人曾经多次向形成南迁高潮。巴蜀因为有险峻地理环境的庇护,故能将硝烟战火挡在盆地之外,使四川地区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之中。

因此,当一波接一波的中原人口向南逃离之际,毗邻此区的四川盆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接纳中原人口的大后方。

元代中后期,全国出现短暂的安定局面,户口呈增长趋势。四川除在文宗天历(1328-1330年)年间卷进争位之战外,整个局势安定,元初“地广人稀”的州县,在这一时期由于外地流民的寓居,也开始出现人口逐渐增长的势头。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初,中原、江淮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烽火四起,巴蜀盆地相安无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廷才得以让坐镇四川的蒙古军将世家后裔,如答失八都鲁等率“四川军团”顺流而下,进剿荆襄地区的南锁红巾军。

后来只是由于两种军事势力入川,局势才发生了巨变。先是明玉珍奉徐寿辉之命,进入川、峡间筹集粮食;与此同时,东系红巾军余部以“青巾军”为名号,自陕、甘进入四川。而在此之前,巴蜀基本尚无兵乱之虞,仍是当时人们避难的最佳去处。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自长江中下游的人口一度掀起了入蜀避难的高潮。明吏部尚书吴宽在一部修成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刘氏族谱》的序言中写道:“自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川,为避兵计。”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从许多文献资料看,在元末迁川的外省移民中,以原籍地为湖北黄州、麻城,尤其是孝感乡一带的家族为多。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来自河南、江右的避难家族。

他们先是到了麻城——孝感乡短暂停留,后来为寻找更为安全的地区,也跟随加入到楚人迁川的潮流之中,进而辗转来到巴蜀。

例如,原籍河南固始的曹姓始祖文海,“于元至正末携其子安福,避乱入蜀。初居津境谢圣坝。”原籍河南“复迁楚之麻城孝感乡”的程辛二,在徐寿辉起兵后,“避乱入蜀”,“初寓巴县双溪蛮洞口,后迁江津,世居五岔。”  

(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区域文化整合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麻城孝感乡”现象的历史解读与认同建构》的最终成果——陈世松等著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一书的部分内容编辑整理。如需详细了解,请到书店购买此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