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

 桑子pt9n45ezwp 2018-04-20

——兼谈“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乡”
杨立新 罗卫华 杨锦辉 摘要:本文以湖北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升庵公谱序》等族谱资料为主要线索,以元未明初杨升庵的 家族迁徙为研究对象,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五个方面进行相互参证,详细考证杨 升庵家族由江西而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这一迁移轨迹。杨升庵家族清晰的迁移史,是元末明初 之际众多由湖广迁入四川的家族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江西填湖广” 、 “湖广填四川”及“麻城孝感乡” 等移民现象的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杨升庵,家族迁移,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 ,伴随着历史名 著《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传唱千古。这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的词作者,就是被称作“明代三大才子” 之一的“大明状元”杨慎。 杨慎,字升庵,二十岁以“乡试第一”中举,二十四岁高中状元,在整个有明一代“记诵之博,著作 之富,推慎为第一” 。作为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其学问之渊博,其著述之丰富,无疑是明代川蜀文 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骄傲自豪之情,不言 而喻。著名思想家李贽将他称作“杨戍仙” ,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苏轼并提: “岷江不出人而已,一 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 不惟如此,杨慎所属的杨氏家族,更是以“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显赫一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其父杨廷和十二岁登科中举,十九岁进士及第,时人惊为“神童” 。后来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 有明一代重臣,“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 ”。 《明史 · 杨廷和传》称赞他的治国才能说: “流贼炽而 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并引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话说: “吾于文翰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及武宗之终卒,安社稷者,廷和力也。 ” 新都杨氏家族,同众多的家族一样,在历代的战乱纷争中辗转迁徙着。因此,立足不同的历史时间点, 对于其“祖籍”或“原籍”的记载,就不完全相同。 《明史·杨廷和传》的记载为“新都人” 。 《明史·杨 慎传》的记载为“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董晓萍《杨慎》传中的记述说“杨 慎出生于北京孝顺胡同(现晓顺胡同)的一座门第显赫的相府。这是一个世代书香兼朝廷显宦的大家庭, 祖籍四川新都。 ”以上文字记述,表述不同,也都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考察整个家族迁移轨迹的 角度来看,又都不够全面。因此,本文从正史、方志、族谱、友人文字与出土文物等五个方面进行相互参 证,详细考证杨升庵家族由江西而迁湖广麻城、再由麻城迁入四川新都这一迁徙轨迹。并以此为基础,谈 谈对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及“麻城孝感乡”等移民现象的一点看法。 一、正史与地方县志中关于杨慎家族的记载 新都杨氏一族,自杨玫起,五世为官,尤其是杨廷和、杨慎父子,一个是两朝宰相,一个是大明状元, 盛极一时,官修史书、方志自有文字记载。 正史中对杨慎家族的记载,最早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 。 《明史·杨廷和传》的记载为: “杨廷 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弟廷仪兵部右侍郎,子慎、惇、孙有仁皆进士,慎自有 传。 ” 《明史·杨慎传》的记载为: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少师杨廷和之子。公认为明朝 三大才子之一,明代文学家。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 ” 国史重在资政, 对于家族的记录虽然较为简略, 却具有既有极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从以上两处记载, 我们已经可知新都杨氏家族四代人的基本情况,其家族迁移轨迹涉及江西庐陵和四川新都两地。 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的记载则比《明史》更为详细一些: “杨慎(1488—1559)字用修, 号升庵。祖籍江西庐陵,六世祖避元末乱徙湖广麻城,再徙入蜀,遂居四川新都(今属成都) 。史载从杨
-1-

升庵的祖父杨春(字留耕)到杨升庵的子侄辈,杨家四代人一共出了七个进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亦为 进士,官至正德、嘉靖两朝宰相,可谓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成为四川新都最有名的望族。 ”这部《中 国通史》共 12 卷,22 册,约 1200 万字,历时近二十年完成,引用资料翔实,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 是迄今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 ,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上述这段文字,对于杨慎家族的迁 移,则在《明史》的基础上,补充了“徙湖广麻城”一段,从而使得杨氏家族的迁移轨迹更为清晰。 麻城、新都两地县志对于杨氏家族的记载,则比《明史》和《中国通史》更为详细。县志是地方官修 的性质,其真实性也是很可靠的。根据民国二十四年由余晋芳编撰的《湖北省麻城县志·前编》记载: “杨 廷和新都人,先世由麻城迁蜀,父春复为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九岁成进士……” 。道光甲辰年的《新 都县志·文献遗徵》开篇文即为《明修撰杨升庵先生年谱》 ,据其记载有: “宏治元年戊申公一岁,按公先 世江西庐陵人,六世祖世贤避元末乱徙居湖广之麻城,再避红巾乱乃入蜀,居新都(状元馆记) ” 。1994 年版四川《新都县志·社会风土》则记载: “杨,元末避乱,徙湖北麻城县,后入川居本县。 ”麻城和新都 两地县志的对杨氏家族的记载完全吻合,亦与前述之正史记载完全一致,当无疑义。 从以上正史和方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确知:杨慎家族经历了一个由江西庐陵迁入湖北麻城、再由湖 北麻城迁入四川新都的迁徙过程。 二、麻城西杨镇、孝感杨店镇两地杨氏族谱的互证 家族族谱,亦是史籍文献之一种,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国族谱研究·中国族谱研究之史学 意义》明确指出其史学价值: “族谱为中国史籍之一类,与中国民族及文化之维系,关系甚巨。 ”孝感杨店 镇《杨氏宗谱·续谱凡例》有明确的表述: “谱曰家乘,与国史无异。史纪言纪事纪年月地官,历千百朝 而不易;谱书名书氏书尊卑昭穆,历千百世而不易。所关至重且要,后世子孙其慎之。 ”相比于国史方志 侧重于政绩功勋而言,族谱更注重家族的血脉传承,所谓“功德官爵,有国史在” 、 “源流婚媾,有家牒在” , 即为此义。因此,在考辨家族史上,家族族谱有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关于杨慎家族的迁徙情况,在我们所见到的麻城西杨镇民国三十五年版《杨氏族谱》和孝感杨店镇民 国六年版《杨氏宗谱》中均有记载,其中麻城《杨氏族谱》关于新都杨氏家族的记载较为详细。 (遗憾的 是,我们尚未能搜集到新都杨氏族谱原稿,倘若以后搜集到新都杨氏族谱,或许会有说服力。当然,由于 相关资料的丰富和详实,这个小小的遗憾并不影响本文的论证的科学性和结论的正确性。 ) (补注:该文发表于 2011 年,我们 2012 年从新都杨升庵十四世孙杨德力处收集到清.光绪版杨氏族 谱记载,入川一世祖世贤公为元时江西庐陵人,元未避欧祥之乱徙居湖广麻城县西南,又避红军之乱于洪 武初同子寿山迁蜀新都县北门外,卒于新都县,葬西门外,妣黄氏生子寿山一人,卒于湖广麻城县,葬湖 广麻城北山,更进一步映证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 ) 湖北麻城西杨镇,原为西阳镇,十一世儒士百龄公修谱时易阳为杨,始名为西杨镇。民国三十五年版 这套族谱资料二十八册,卷首四册,正卷二十四册,其中卷首四册计一百三十三篇文献,七十二幅绘图, 虽显陈旧,但保存完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麻城西杨镇杨氏族人的迁徙史。从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记 载文献研究来看,该支族谱由入麻始祖万户侯杨仲祥于明洪武十四年首修,关于杨仲祥公, 《麻城县志》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记载: “明武勋,万户” 。次修为入麻六世长孙杨润公。杨润公,据谱记载为明成化十九 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三修为杨氏九世孙著名贤吏杨王庭(筑 “杨公堤”救民数万而载史册) 。据谱记载,王庭公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历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 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以上族谱记载与地方县志所载相符。该杨氏族谱历经明 清至民国三十五年,修编九次。九修由六房第十八世孙大福字桂芳主持。一九九二年由六房二十一世裔孙 杨志国主持第十次修撰,时间跨度六百余年。 据族谱记载, 该支杨氏入麻始祖仲祥公曾追随明太祖朱元璋, 在建立大明朝中功勋卓著, 封护驾将军, 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鄱阳湖大战中激战六昼夜,一举打垮了陈友谅军,陈中流矢而亡, 鄱阳湖大战虽艰难取胜却遭朱元璋猜忌,遂学古人,功成身退,隐居麻城西阳镇,朱元璋屡求不至,八十 三岁即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封万户侯,仲祥公年八十五无疾而终,葬卧牛大蛇形山,配夏戴汪周四房夫人, 生子十三公,分别为福一、福二……福十三,后封“十三太保” 。由于元末明初的动荡与迁徙,后裔分散 到四川、重庆、河南的人数众多,也有到贵州、陕西等地,在省内的有孝感、随州、竹山、竹溪、京山、 钟祥等地。
-2-

族谱中涉及新都杨氏家族较为重要的文献有: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明洪武辛亥开 科状元江西籍吴伯宗谱序,明戊辰赐进士状元及第刘若宰谱序,明正德辛未状元及第升庵公序,咸丰拾年 岁次庚申仲冬月赐进士出身兵部主政世愚弟徐宗一谱序。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中有: 逮元末岁,天子少乾健之学、决断之才而奸邪盈廷,正直避世,遂以盗贼横生,吾祖父号 林安由华阴而移居弘农之北乡。及吾父伯二公,又见乱炽盗多,复徙于江右。江右文人皆宗以 为师焉,学术之深渊,固无庸予言也。其纷纷世系,虽居不一地,官不一朝,而其嫡派是无毫 末之差。 《升庵公序》全文如下: 吾族之谱,岂可妄言哉。自伯彦公入籍江西,传之太祖,十七世矣。太祖同胞有三。伯一 公之子孙,安守故土。伯二公之子,即仲祥公也。伯三公当仲祥镇麻之日,幕居数载,旋已相 与家焉。因元季余乱,避而入蜀,遂庐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即慎之太祖也。独记仲祥 公除元乱而创明业,膺封拜而镇光黄,嗣续多人,皆善继善述。甫及六世,登甲科者已有八矣。 其六世长孙润公,先司牧广安,与家君细查世派,本一族兄弟。后家君升浙江经略,润公升浙 江佥事,同寅数载,相待益真。两人即不乎同胞,万世讵可忘其本始。慎今奉命入河南,过湖 北,特录世谱以志之,庶令传之不朽云。 明正德辛未状元及第四川新都慎升庵氏谨志 西杨镇杨氏族谱这样记载三公各自的居住之地: 伯一公守故土,住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伯二公长子伯祥早逝,媳抚二孤世居扬州,次子仲 祥籍麻始祖;伯三公侄仲祥镇麻之日,公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因元季余乱,三世避蜀, 住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数传至春。 明戊辰赐进士状元及第刘若宰所题写的《谱序》中有: 悉究水木之繇,关西华阴而徙江右庐陵、金溪、南昌,又迁于楚之蕲水,后分派麻城、孝 感、兴国,更一支往蜀而乔居焉。 仔细梳理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基本上可以清楚地描绘出麻城西杨镇和新都杨慎家族世系图及迁徙路线 如下: 杨林安
由华阴而移居弘农之北乡

长子:伯一公
安守故土,居江西庐陵

次子:伯二公
复徙于江右

三子:伯三公
居麻城数载,益州侯,即慎之 太祖,数传至春。

长子:伯祥
早逝,二孤世居扬州。

次子:仲祥
籍麻始祖,居西杨镇。

三世:世贤公
避蜀,住于新都。

入麻始祖仲祥公叙文中有“及吾父没,吾兄伯祥复被盗害伤,予以往蜀地,幸得脱焉,及归,兄已逝 矣”等字句,可见杨仲祥公元末在蜀地已有活动,升庵公先世日后去蜀地是否与此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 湖北孝感杨店镇 《杨氏宗谱》 载有同治元年壬戌冬候选训导优增贡十六世珥彤原撰的 《杨氏闻人纪略》 对新都杨慎家族亦有详细的记录: 其分徙于蜀者,新都则有春成化辛酉进士,累官按察佥事督湖南学政。子廷和,字介甫, 登成化辛卯榜,年十二。戊戌成进士,年十九,累官太子太保、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廷仪宏
-3-

治己未进士,累官兵部侍郎,廷平、廷宣俱举人。廷和子慎字用修,号升庵,登正德丁卯榜, 戊辰联捷进士,殿试状元及第,从子恺兵部主事,惇、恂并乡荐。从孙有仁,字以义,万历丁 丑进士,累官兵部郎中、行人御使按察佥事。 《纪略》之末,有这样一句说明文字: “谨据史册及家乘所载,撮录以备观览。夫侈谈先绪则其后嗣 可知,而数典忘祖亦为不孝,故琐琐志之。 ”由此可见修谱者的慎重态度与严谨的精神。 麻城西杨镇和孝感杨店镇两支杨氏族谱的记载,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又具有相互补充性,并且与国 史、地方县志吻合,其真实性应当不容怀疑了。 根据以上族谱的记载,我们还可以得知,元末明初这一段时间(前后数十年) ,由于战乱频发造成了 社会的激剧动荡,该支杨氏家族经历了多次迁徙。而新都杨氏家族从江西到麻城,再由麻城到四川新都, 已是毫无疑问的了。按族谱记载,仲祥公封夫人夏氏葬蕲水县推断,元末该支杨氏还应在蕲水居住过,而 蕲水作为徐寿辉率红巾军建立的伪都,在元末明初应是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元军明军反复厮杀之地,最后 该支杨氏家族由代表人物杨仲祥籍居麻城西杨镇而相对稳定下来。据此元末明初乃至明末清初陆续迁徙到 外省外县的该支杨氏后裔以湖北麻城作为原籍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友人文字记录及新出土文物资料的力证 新都杨氏家族,乃仕宦显贵、名门望族,且廷和治国理世之才,升庵博古通今之学,尤为时人所敬重, 与其家族交往仕宦名流、诗文同道等友人,为其家族所写的“行状” 、 “墓志铭”之类文字,亦是考证其家 族渊源的可靠材料。其中关于杨春的,有李东阳的《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 大学士杨公神道碑名》 、靳贵的《湖广按察司佥事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杨公春墓志铭》 ,刘春的《杨留耕行状》 ,关于杨廷和的,有熊过的《杨少师石斋先生墓表》 。我们对这些 文字记录加以梳理,可以进一步参证其家族的迁移轨迹。 李东阳(1447—1516) ,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湖南茶陵县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明 史》卷一百八十一有传。李东阳于天顺八年中进士,至正德七年,前后共在朝五十年,曾任翰林院编修、 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等职,其中参与内阁事务长达十八年 之久。李东阳与杨慎之父杨廷和同朝为官,共辅朝政,私交甚密。弘治十四年,杨升庵十四岁,随父返回 京师,作《黄叶诗》 。李东阳见之曰: “此非寻常子所能,吾小友也,乃进之门下。 ”至李东阳正德十一年 去世,杨升庵共在其门下十六年。 李东阳作为杨廷和的同僚、杨升庵的老师,对升庵家世应极为清楚,清道光甲辰十一月张奉书修《新 都县志》 (尊经阁藏板)卷十记载了李东阳为杨廷和之父杨春所作《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 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公神道碑铭》一文,提及“公……上世本楚人,元季迁蜀,居成都之新都” ,另 一文《封孺人杨母熊氏墓志铭》里不仅提及“按杨氏之先本楚人,元未徙新都” ,而且提及“春之曾祖讳 世贤赘于李,祖讳寿山、考赠行人司正讳玫皆冒李姓” ,文中提到的杨玫为杨春之父,太孺人熊氏为杨玫 之妻。在杨春这一代,太孺人熊氏复令始姓杨,恢复杨姓,这两篇文献里明确记载升庵公先世为楚人。 靳贵的《湖广按察司佥事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公春墓志铭》关于 其家族的迁移记载,是“公姓杨氏,讳春,字元之,别号留耕,其先楚人,元季避乱入蜀,遂家新都。曾 祖讳世贤,祖讳寿山,俱不仕,考讳玫,贵州永宁州吏目。 ”刘春《杨留耕行状》的记载也大致相同: “公 讳春,字元之,姓杨氏,其先楚人,元季避乱入蜀,占籍新都。 ” 以上文字记载,或详或略,但所述事实并无出入,可以相互参证、相互补充。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 对麻城西杨镇族谱所记载的“数传至春”作一个更为清晰的梳理,如下图所示: 世贤 赘于李 寿山 李姓 玫 李姓 春 恢复杨姓 廷和 宰相 慎 状元

另一个与杨家密切相关的友人是熊过。熊过,字叔仁,号南沙,自贡富顺县人。明朝嘉靖八年(1529) 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他学知渊博,治学严谨,是著名学者杨升庵的好友,被列为“西蜀四大家”和“嘉 靖八才子”之一。嘉靖二十年,熊过被贬作云南白盐井副提举,与杨慎在安宁相识。熊过久慕杨慎才学及 为人,二人均为博学之士、忠正之臣,遂为挚友。熊过曾经与杨慎讨论过《周易》的卦象,并在其鼓励下
-4-

写成《易象旨决录》。杨慎移居泸州时,熊过也辞官返乡,住在与泸州一水之隔的小市厢。杨慎曾很多次 到过沱江,到小市厢去探望这位好友,他在诗中写道:“君来自釜山,我日渡江口,不看中街花,不饮市 井酒。” 清道光甲辰十一月张奉书修《新都县志》 (尊经阁藏板)卷十文记载熊过为杨升庵家族写过《杨少师 石斋先生墓表》云: “公先世庐陵人,有名世贤者,以元末欧祥乱徙麻城,避红巾贼入蜀,家新都。 ”熊过 所写的这段文字,最接近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记载,也较符合元末明初大别山区这一带的史料记载。 此外,1996 年 10 月在成都市新都区五星啤酒厂工地发现了新都杨氏家族的墓葬群,并在 M6 墓室内 出土了杨慎之弟杨恒的墓志铭,题为《明故大理寺右寺副杨君用贞墓志铭并志盖》 ,墓志铭的撰写者为杨 廷和女婿“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修撰承德郎青神余承勋” 。据该墓志铭记载: “君讳恒,字用贞,姓杨氏, 其先楚人,五代祖讳世贤,元季徙蜀,因家于新都。 ”同时出土杨玫妻子熊氏墓志铭(其文传世)所载“按 杨氏之先,本楚人” 。应该说,这一出土文物的记载,对我们前面所梳理的杨氏家族迁移轨迹也是一个可 靠的补充材料。 有人据此专门写了《成都市新都区出土明代杨恒墓志考释》一文,然而其结论明显有误者三。其一是 “显然彼二说(指祖籍江西庐陵说和祖籍楚之麻城说)互有出入,而分歧关键在于历史范畴楚地之定义。 元际楚地作为通称,概指湖广路属两湖故楚之地,绝无可能含括时庐陵所在之江西。 ”这一错误的根源, 在于本文作者只是孤立地看待“祖籍”问题,而缺乏历史的眼光。正如本文开篇所言,在整个家族迁移史 中, “祖籍”的界定,有一个历史着眼点的问题。因此,新都杨氏家族“祖籍江西庐陵”和“祖籍楚之麻 城”并不是“互有出入” ,而是一个历史因袭的过程。错误之二, 《考释》文说: “换言之,即便墓主(杨 恒)在世的时代,新都杨氏对本支先祖原籍已丧失记忆,而以其迁蜀中途中转之湖广麻城取代其原籍。 ” 此说错误在于该文作者一叶障目,囿于有限的材料而忽视本文前述之大量可以相互参证的材料而臆断,正 如前文所录麻城杨氏族谱中之《升庵公序》所言,则新都杨氏对本之先祖原籍的记忆不是丧失,相反是确 凿有据。其三是“故蜀人多附会麻城祖籍的观点,因此个案得以佐证。 ”对于此观点的错误,本文将在下 面细谈。 四、关于“麻城孝感乡”与“湖广填四川”的一点思考 对于“湖广填四川”与“孝感麻城乡”这一移民现象,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且看法各不 相同。有的研究者认为, “湖广填四川”是特指清代开始的移民事件,如田光炜在其《 “湖广填四川”的移 民过程》中说: “既然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湖广填四川”之说本始于清代,并都承认清初开始的向四川移民, 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次移民事件,为什么不能把“湖广填四川”的概 念特定在专指清代开始的这一移民事件呢?” 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这一移民过程应该从元末明初开始,如曾邹祥的《 “湖广填四川”始末》 中说: “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较广泛的两次移民运动。虽然正史很少记载,历史上 却实有其事,其作用和影晌极为巨大而深远。 ” “长时期战乱频仍,河湖原野尽为沙场,元末一大批江淮百 姓,特别是在军队激烈厮杀地区的农民为‘避乱’ 、 ‘避兵’而自发入蜀。 ”李华在《浅谈“湖广填四川” 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影响》中也认为: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从元末 明初玉珍入蜀算起,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从明末张献忠入蜀算起。这两次移民既有人们为了生存的自动迁徙, 更有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的长远利益考虑,有计划有组织的官方政令移民。 ”董玉梅在《 “江西填湖广” 填出的地名故事》中也同样认为: “在中国历史上,从明初便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人口大迁移,到明末 清初更达到高潮。这场人口大迁移是由两句话概括而成,即: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 ” 对于与此相关的“麻城孝感乡”这一概念,研究者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麻城孝感乡”只不过是 移民过程中的“移民中转站” ,并不是他们的原籍所在,所谓自称“麻城孝感乡” ,不过是一种“模糊的记 忆” 。例如周勇的《 “湖广填四川”与重庆》说: “清朝政府以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为湖广移民入川的主要 集散地,因此今天四川、重庆土著居民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为祖籍。对于今天的川人、渝人而言, ‘湖 北麻城孝感’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重庆和四川移民祖籍的代名词。重庆又是‘湖广’移民进 入四川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也是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 。 ” 肖平在《湖广填四川》中也说: “湖北麻城及孝感的情况跟上述两地十分相似(笔者注:指上文的山 西洪洞‘大槐树’和宁化石壁‘宫口’两地) ,都是移民运动中具有中转意义的站口。因此,很多人可能
-5-

忽视了他们那原本不太著名的籍贯,而把麻城和孝感挂在嘴上,响当当地说来说去。说得久了,就自以为 自己是湖北麻城县或孝感乡人。 ” 地方县志的记载也是态度不一、并无定论。民国《南溪县志》也对“麻城孝感乡”持怀疑甚至是否定 态度: “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 这多;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比者尽人皆可以移住,何以独适孝感一乡?……抑明氏隶籍随州,随州距孝感不 远,彼从龙之彦,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皆冒籍以自求庇乎?”但是民国《简阳县志》据实际采访对此加 以肯定: “洪武二年,湖广麻城居民迁至简州者众多。 ”光绪《内江县志》则言: “俗传洪武二年徙楚实蜀。 ” 民国《荣县志》说“: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人川,人人言然。 ”民国《资 中县志》卷 8 的记载说该县“无六百年以上土著,明洪武时由楚来居者十之六七,闽、赣、粤籍大都清代 迁来” ; “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本省当元之季,伪夏明玉珍据蜀, 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齿甚繁。考其原籍,通 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尤多” 。 根据我们前面对于新都杨慎家族的迁移轨迹的详细梳理,我们认为,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现象,应该是从元末明初就开始的。在战乱频发的时代,这一移民现象是百姓自发形成的,属于“避乱” 性质;在政局相对稳定的时代,则是政府有组织的、强制性的,属于“垦荒”性质。我们不能因为“江西 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样的说法出现在清代,就否定元末明初的移民。因为历史现象的出现和理论的概 括并没有同步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麻城孝感乡” ,也应该是某些四川移民的原籍。而杨慎家族的 案例,也并非就是如某些人所说的“只是一个特例” ,相反,只是众多移民家族中的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 证。在其他家族的族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川渝《徐氏族谱》载,明初自麻城迁蜀 25 房,清初自麻 城迁蜀 9 房。綦江《周氏族谱》载, “綦江的张、刘、卢、田、蔡、高、王、彭等姓族人,都是元未明初 入川麻城籍人” 。云阳《于氏族谱》载,元未明初于氏 6 支由麻城入蜀之云阳落籍。 正如前文所述,古人对于族谱的修撰,是十分慎重和严谨的,我们也并不否认个别家族族谱记载中对 于远古传说中不可靠的记载(其实对于远古历史的记载, 《史记》也未必就可靠,这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 我们也无需苛责前人) ,但是大部分的记载,尤其是有正史以来的记载,还是真实可靠的。族谱研究具有 其特殊的学术价值,正如《中国族谱研究·中国族谱之学术地位》所述: “中国族谱,效用甚广,就学术 研究言之,亦自有其效用,而深具价值……由中国族谱可为发现与中国民族迁移、社会演进、文物盛衰, 及遗传优生等有关之事实,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之关系。 ”因此研究者对于族谱文献史料的挖掘,从族谱 记载中探求“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以及“麻城孝感乡”等移民现象,比毫无根据的“臆测”更具有 说服力,也更有助于我们探求历史的真相。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各类文献或出土文物对四川新都杨升庵家族的记述,或源于“楚”,或源 于“湖广麻城”,而本文通过对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的研究发掘,更进一步找到了杨升庵家族迁蜀前在湖 北麻城落脚之地——一个叫西杨镇(族谱记载为三国魏时重镇或古麻城县治)的地方。西杨镇族谱记载的 《升庵公序》,更是印证了麻城新都两地杨氏家族的渊源。通过麻城杨氏与新都杨氏家族变迁这一典型案 例的对比研究,使得“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么一个移民迁徙脉络更加清晰起来,也进一步证实了 “麻城孝感乡”也并非诳语。窥一斑而知全豹,无论是作为自发移民的原籍(如杨慎家族之类),还是作 为政府移民的“中转站”,麻城在近六百年来明清移民的迁徙史中,其作用与地位也就显现出来了。关于 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广阔空间。我们撰写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做进一 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明史·杨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明史·杨廷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清]张奉书,新都县志·卷十(尊经阁藏板) ,道光甲辰十一月; [5] [清] 麻城康熙九年、乾隆六十年、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 1999 年搜集再版;
-6-

[6][民国]余晋芳,中国方志丛书·麻城县志·前编[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5; [7][清]夏力恕等,印景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8]黄云生,四川府县志辑(11) ·民国新都县志[M],巴蜀书社,1992; [9][民国]杨桂芳等,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民国三十五年;孝感杨店杨氏宗谱,民国六年; [10]韩配阵,杨慎交游考,中国文学网元明清研究, http://www./Article.aspx?id=52790 [11]张德全,明代状元杨升庵故里[J],四川文物,1988(05) ; [12]苏东来,清嘉庆《四川通志·舆地志》所反映的元明清移民历史记忆,麻城政协网, http://www./onews.asp?id=1266 [13]新都五星啤酒厂工地宋明墓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1998(03); [14]朱韬,成都市新都区出土明代杨恒墓志考释[J],四川文物,2007(01) ; [15][明]焦竑,献征录·卷八十八,上海:上海书店,1987; [16]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董晓萍,杨慎[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8]曾邹祥, “湖广填四川”始末[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07); [19]李华,浅谈“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 ; [20]董玉梅,“江西填湖广”填出的地名故事[J],武汉文史资料,2006(04) ; [21]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J],红岩春秋,2006(03); [22]肖平,湖广填四川[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23]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M],香港:香港中国学社,1971。

该文为 2011 年 7 月 23—25 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和 湖北麻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编入《明清 移民与社会变迁》论文集。作者:凌礼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麻城市人民政府 编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 版时间:2012 年 11 月。 红色备注由作者根据后续资料补充,由百度文档发表。 作者:杨立新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研究员 罗卫华 麻城市党史办主任 杨锦辉 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