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竹篱梵天2019 2017-08-24

由于孝感乡在元明以来的移湖广实四川历史中发轫最早,居于源头地位,因此名气最大,影响最巨。以至到了明中期,尽管这一地理单元早已在湖广消失了,但它在移民定居的四川地区,却一直被湖广移民及其后裔作为对原乡的一种记忆保存下来,并通过口授和文字载体一代代流传至今。

蜀人楚籍记忆的源头

大夏政权覆灭后,留居四川的楚籍将士和乡人,为明初湖广移民在四川的分布奠定了基础,由此播撒了四川楚籍祖源的种子,蜀人楚籍记忆的滥觞正是以此作为源头的。

这集中体现在,后世蜀人在追溯祖先来源时,动称迁川时间源自洪武二年(1369)。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明玉珍穿的龙袍。

动称洪武二年入蜀的家族比例之高,由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略知一二。其一是,民国《简阳县志》称:“洪武二年,湖广麻城居民迁至简州者众多。”

据民国《简阳县志》所收录的原籍为麻城孝感乡和湖广籍的30支入川氏族中,明确为洪武二年己酉(1369),或洪武三年庚戌(1370)入蜀的家族,共有24支,约占80%。

其二是,谭红《巴蜀移民史》一书在统计夏政权入川移民家族的资料时,明确为洪武二年迁入的家族达33例之多,约占总数121例的27%,如果把元年(1368)、三年庚戌(1370)迁入的家族加进去,起码要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巴蜀移民史》图书封面。

在蜀人祖源记忆中,动称洪武二年(1369)入蜀的现象,主要存在于楚籍后裔之中,尤其是在自称是麻城孝感乡的移民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这种祖源记忆,起源于何时尚待追溯,但在民国年间已经形成为一种“俗传”“蜀语”,达到了“人人言然”的程度,则是毫无疑义的。

在清代及民国的家谱与地方志中,有关洪武二年入蜀的家族,遍布全川,俯拾皆是。如川东地区有云阳程氏、万州范氏、石柱谭氏、新宁张氏、孙氏、万县何氏、綦江周氏、万源罗氏;川中地区有资阳王氏、安岳王氏、内江黄氏、简阳徐氏;川西地区有名山赵氏、陈氏等等。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移民运动浮雕。

这些洪武二年入蜀家族多系籍楚省,或经湖广,或经麻城,或经孝感乡入川。这表明,“前明侨户多籍楚麻城”,动称洪武二年入蜀的问题,不失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奉诏入川”辨

在洪武二年入蜀的家族中,又有不少人将祖先迁川原因记述为“奉檄入川”、“奉旨入川”、“奉诏入川”,更有将“奉檄入川”的年代记述为洪武二年者。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移民在新家园生产劳作的浮雕。

例如仁寿《胡氏族谱》称:明洪武二年,始祖定公由湖广麻城孝感乡奉檄入川。

内江《晏氏家乘》云:内邑旧户,多称祖籍系楚麻城,沿明洪武二年奉诏徒麻城,实蜀语故也。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明初距离族谱书写时代较为久远,家族记忆失真。因此,在迁川时间和原因的记述上,必然出现各种形式的版本。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族谱中记载的奉旨入川。

以同一个川中地区为例,族谱中在有关家族祖先奉旨入川的形式和入蜀时间的表述上,就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例如:简阳《江氏族谱》称其祖于“明朝洪武四年”,“奉旨入川。”内江永福《熊氏族谱》称其祖于“前明季初”,“奉旨入川。”内江凌家场《张氏族谱》称其祖于“大明宣德元年丙午岁(1426)”,“奉旨……填实西蜀,故吾家之入川者不可胜数。”内江《周氏族谱》称其祖于“洪武出治”,“奉命襁负其子入川。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移民新的家园浮雕。

在新修的地方志中,如《宣汉县志》1994年版,韩氏祖先于“明初奉旨入川”;《彭县县志》1989年版载,周氏祖先于“明初奉旨入川”。

上述这些入蜀家族,虽然入蜀时间表述不一,但均属于“前明侨户多籍楚麻城”的范畴,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元明之际麻城移民迁川问题上,一方面是入蜀的家族,动辄将迁入时间记述为洪武二年;另一方面又有诸多家族将迁移原因称之为“奉旨入川”。二者结合起来,很容易在四川移民史上,形成为一种“洪武二年奉旨入川”现象。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明玉珍皇陵中的盘龙柱。

众所周知,洪武二年(1369),为大夏纪年开熙三年,四川尚被大夏政权所控制。四川既非为明朝所有,那么,为什么民间族谱普遍将其家族由湖广迁入四川的时间书写为“洪武二年”?在洪武二年迁入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

既以“奉檄入川”相传,那么,他们究竟奉的是谁的旨意?是明昇之大夏政权的旨意,还是朱元璋之明朝的旨意?还是另有原因?对此,学界有3种观点:

第一,大夏说。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明玉珍皇陵中的明玉珍塑像。

民国年间,内江《晏氏家乘》的作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考证:

内邑旧户,多称祖籍系楚麻城,沿明洪武二年奉诏徒麻城,实蜀语故也。今考《明史》,太祖平蜀在洪武四年,先尚为伪夏明玉珍所据,何由有此诏?且咏化等书于明事□微毕注,亦无徙楚事。后阅升庵谱注,及本邑王侍御墓志,皆云先世籍楚麻城,元末避红巾乱来此,余书类此甚多。始元季大江南北,干戈猬起,明玉珍以至正乙未入蜀,据有诸那。东人避乱者归之,玉珍又楚北随州人,招乡人以自固其势,然也。迄明平蜀革伪号,人讳称之,故咸谓洪武初迁蜀,即吾族中人向来修谱亦有此语者,今时澄也。

这段文字揭示了两点:其一,祖籍麻城的氏族,多元季“东人避乱者”,大夏政权为了“招乡人以自固其势”,故颁诏者当为明玉珍无疑。其二,沿称“洪武初迁蜀”的家族,是出于革除前朝“伪号”的需要,因为在明军平蜀后,不得不避讳以称之。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这种避讳说,也得到了民国内江《张氏族谱》作者的认可。他认为,大夏政权灭亡后,“于是相从入川之人,皆不免以从逆为耻。”为掩盖这段历史,他们及其后裔便称自己家族是“避红巾之难入川者”;或者改称“奉檄入川”、“奉旨填蜀”。

第二,明代说。

朱元璋政权早在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开始了对于鄂东麻黄地区的直接经营和控制。这种情况下,明氏政权不仅没有能力,而且也不可能越境来到朱元璋控制的地盘招徕移民。因此,民间家谱上所记载的洪武二年迁入四川的家族,绝非是响应的明氏政权的诏令。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明朝军队。

既然洪武二年迁入的家族,只有在洪武四年以后大移民才可能迁入,那么,这些迁入家族所奉的旨意,必然不会来自于大夏政权,而只可能来自于明代。

第三,陈友谅军民说。

重庆学者岳精柱、程行在分析众多洪武二年麻城孝感乡民迁川的案例时指出,他们既非大夏,也非明代,而是避难的陈友谅军民: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

洪武二年,还是明氏大夏政权控制巴蜀时期。这么多人一起从孝感乡入川,是从军,还是移民?洪武二年之际的湖北,早已是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大夏政权不可能到湖北征召,因此,这些人应视为自发移民,即为躲避朱元璋追究的陈友谅军民。

“洪武二年”解读

四川“洪武二年”现象的产生,虽然不排除个别实指迁入时间的情形[这主要是指,在明军平蜀之前迁入的楚籍人士,将其于洪武二年离开原籍出发的时间,理解为迁入的年代。由于当时湖广地区早已置于明朝的管辖之下,因此在洪武二年离开原籍,从理论上也是说得过去的],但就一般而言,通常应当理解为“蜀人楚籍”在明军平蜀后,出于“避忌”的一种行为表现。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明朝军队中的长矛队。

早在明军平蜀前,已有各种类型楚籍民众迁入四川,其中既有元末自楚避难入蜀者,也有追随明玉珍相与入川者,他们一道构成为“蜀人楚籍”的主体。在明朝定鼎天下后,这部分“蜀人楚籍”群体,为适应新政权革除“伪号”的需要,耻于再言及大夏,遂将原本于元末或大夏时期迁入的年代,转写成了“洪武二年”。

可见,“洪武二年”之于四川,实乃元明改朝换代背景下,附加在“蜀人楚籍”民众身上的一种文化符号。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继元末明初“徙楚实蜀”现象后,在四川历史长河中,又于明末清初发生了再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为区分不同时代迁入的移民身份,有的遂将“洪武二年”作为划分明初时代迁入者的识别标志。诚如民国《续修大竹县志》所说:“土著有宋元时入川者,有洪武二年入川者,统称黄州人,俗称为本地人。”

在清初以来四川社会中,与明末清初新迁入的移民相对照,其中既有宋元时代迁入者,也有以“洪武二年”为标志的明代迁入者,他们一起构成为当地的“土著”,“俗称本地人”。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着什么秘密?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由于这一划分符合四川历史实际,不失为历史时期四川人口来源构成的真实写照。故其后这种认识逐渐积淀为四川民众的一种集体记忆,以至到了民国年间,当新一轮四川地方志和族谱编修高潮到来之际,“洪武二年”就成为指代明初时代的一种象征符号,而被保存在上述地方民间文献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